- +1
“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全球唯二中國唯一斑鱉為雄性
它比大熊貓更加珍稀,全球僅剩2只,中國僅有1只,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它就是斑鱉——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7億年的活化石。
有網友評論稱:僅剩1只相當于等待其滅絕,也有網友好奇能否和另一只進行繁殖。蘇州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有關工作人員表示,園內僅存斑鱉為雄性,20世紀50年代建園時就存在,尚無法確定其年齡,目前其身體狀況正常。
圖源:視頻截圖
從江河消失的斑鱉
斑鱉俗稱“癩頭黿[yuán]”,是現存最大的鱉科動物,成體背甲長逾1米,重達100千克以上,全身散以細碎的黃色斑紋,其中以頭部花紋最為鮮艷奪目。
依據出土遺骸及古經典籍記述,斑鱉在歷史上曾廣布于淮河、黃河、長江、紅河等諸多水系,古人常取其肉作為食物來源。編纂于清乾隆年間的《太湖備考》中記載“古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諸多古代人類活動遺址的灰坑中也出土了斑鱉骨骸,說明在過去,斑鱉是一種分布甚廣、數量眾多的大型鱉類。
限于當時研究條件的簡陋和樣本量的稀少,加之斑鱉幼體和中華鱉相似,成體又和黿相似,斑鱉一直被誤認為是黿,或是中華鱉。直到1993年,我國生物學家、原蘇州鐵道學院教授趙肯堂經過多方研究查證,才正式確認了斑鱉在我國是一種新的物種。
遺憾的是,就在學界反復考證和確認斑鱉存在的過程中,人們并沒有放慢破壞斑鱉生存環境和捕食斑鱉的腳步。
據公開消息,上世紀50年代前,太湖流域不少人都曾捕捉到斑鱉,其中一些個體被送至公園或是寺廟中“放生”。上世紀90年代的長三角地區的集市中,也可以買到活體斑鱉,可惜大部分最終被送進了廚房。
再加上受棲息地喪失影響,斑鱉種群迅速萎縮。隨著斑鱉相繼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消失,紅河流域和馬江流域種群迅速縮小,目前已知的斑鱉自然棲息地僅剩越南北部的兩個湖泊,東莫湖和宣漢湖。而人工環境下存活的斑鱉,僅剩下如今蘇州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只。
斑鱉種群風雨飄搖
過去,斑鱉常常與黿(Pelochelys cantorii)混淆。不管是名字上的混淆,還是分類地位的變動,都直接影響了斑鱉和黿的基礎研究,為后續保護工作的開展造成諸多困難。而當人正視這一問題時,斑鱉已經錯失了保護的最佳時期。
對于斑鱉的拯救計劃,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算緩步啟動。從2006年到2008年,斑鱉的保護過程一波三折,古老的斑鱉種群風雨飄搖,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2006年9月
由多部門聯合舉辦的“斑鱉保護合作交流研討會”在蘇州召開,此時全世界范圍內確認存活的斑鱉個體僅有5只。
其中,蘇州動物園1只(“蘇蘇”)、蘇州西園寺2只(“圓圓”和“方方”,其中雌性的圓圓已多年未露面)、上海動物園1只、越南還劍湖1只。
2006年12月
上海動物園傳來噩耗,當時所知惟一一只雌性斑鱉宣告死亡,斑鱉的保護再次陷入僵局。
2007年1月
湖南長沙動物園中一只雌黿“湘湘”,被重新鑒定為斑鱉。更可喜的是,湘湘身體狀況極佳,每年還會產下一批未受精的鱉卵,這無疑給了眾多科研人員莫大的信心。
2007年8月
蘇州西園寺的雄性斑鱉方方傳來死訊,國內的斑鱉數量再次降到兩只,這一雄一雌也成為拯救該物種的唯一希望。
2008年
在龜鱉生存聯盟和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等多方的協調努力下,長沙動物園的湘湘在2008年踏上遠嫁蘇州之路,等待它的是已獨自生活幾十年的老年雄性“蘇蘇”。
同時,位于越南河內試以西約60公里的東莫水庫發生潰壩,一只成年斑鱉順流而下被漁民捕獲。聞訊而來的研究人員將其放歸至保護區內,并制訂了嚴密的保護計劃。
故事到這里好像終于在往好的一面發展了。
然而,斑鱉夫婦雖然在新婚當年就有過交配產卵,但遺憾的是100多枚卵中無一受精。次年在多次嘗試后雖有受精卵產下,但卵內胚胎均在發育初期死亡。據推測,雌性攝入鈣元素不足以及雄性精子活力低下,可能是導致繁育失敗的主因。
無奈之下,國際專家組終于在2015年啟動了斑鱉人工授精計劃,但直到2019年4月12日的最后一次取精、授精,蘇州動物園的這對斑鱉夫婦也未留下任何后代。在這一次人工授精的過程中,雌性“湘湘”死亡,持續十幾年的斑鱉人工繁育計劃宣告失敗。
蘇州動物園的一對斑鱉被寄予挽救這個物種的厚望,但終歸沒有實現。
中國的圈養繁育計劃失敗后,拯救這一物種的唯一希望落到了越南頭上。
2016年,越南還劍湖中那只家喻戶曉的老年斑鱉“龜祖”死亡;2018年,學者通過環境DNA技術認為,宣漢湖也存在一只野生斑鱉。
2020年,在之前已經確認有斑鱉生存的同莫湖,保護工作者捕捉到了一只野生斑鱉,在經過一番細致的體檢及取樣后又將它送回湖中——好消息是,這是一只雌性斑鱉,背盤長99.5厘米,重86千克,頭頸部鮮明的黃色斑紋說明它正值壯年,這是自蘇州動物園雌性斑鱉去世后當今世上唯一的雌性活體。
另外,越南研究者還宣稱,東莫湖中還生活有另一只體型更大的野生斑鱉。他們計劃捕捉這只斑鱉確定性別,如果恰好是雄性便會嘗試誘導同一個湖中的兩只斑鱉交配。
然而,2年多過去,我們沒有找到這只待確定斑鱉的消息,無法確定它是否真的存在。
緊接著的便是壞消息——2023年5月,越南當地媒體VNPOST發布消息稱,越南有關負責人確認,東莫湖(Dong Mo Lake)發現一只死亡斑鱉,從已經披露的信息來看,這只死亡的斑鱉很可能就是那只唯一的雌性。
專家表示,由于龜鱉等大型爬行類動物的人工克隆技術仍不夠成熟,斑鱉的卵細胞有乒乓球大小,加上外面有厚厚的殼,取卵非常困難,所以理想中的克隆技術,也無法在斑鱉身上取得突破。
拯救斑鱉的希望,似乎又更渺茫了。
云南有可能存在?
在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呂順清看來,除了中國和越南,其他地方存在斑鱉的可能性很小,并不存在斑鱉。在中國只存在于太湖流域和紅河流域。
“太湖流域可以認定已經沒有野生斑鱉種群存在了,它體型很大,而且太湖流域目前的發展也很迅速,如果有其存在,必然有被發現的紀錄。但是已經很多年沒有相關的記錄了。”呂順清說。
而在紅河流域,呂順清認為,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居住情況,在紅河流域的上游,理論上是有可能存在野生斑鱉的。
雖然在2000年以后,云南紅河流域附近,依舊有漁民說見過、吃過斑鱉,但他們的描述并不能完全確認當地依舊有斑鱉的存在。
為了驗證紅河上游是否有斑鱉的存在,呂順清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饒定齊教授組成了一個小組,從2011年至今,一直在調查云南紅河流域是否還存在斑鱉的活體,馬堵山水庫,是他們重點考察的地區。
該水庫形成于2007年,被截流的50公里河道被視為野生斑鱉最后的據點。蓄水后不久,當地漁民就開始報告看到一只不同尋常的大鱉。幾年前云南馬堵山水庫附近的漁民曾說見到很大的鱉,也有老百姓說電魚的時候,有一只鱉從水中翻起來。但他們對鱉的描述并不準確,不能確定是否是斑鱉。
一年分為干濕兩季,小組會前往紅河流域開展調查工作,尋找的方式主要是向當地人詢問是否見到斑鱉,收集相關信息。每天上午10點以后到下午4點前,鱉出現的概率要高一些。
在呂順清看來,這樣的工作雖然往往徒勞無功,但是萬一能再找到哪怕一只斑鱉,那么這個種群保留的機會都將大大增加。“如果它絕滅了,它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就沒有了,而它的遺傳信息,說不定在未來對人類有巨大的幫助。”
目前我國野外瀕臨滅絕的龜鱉有:云南閉殼龜、周氏閉殼龜、潘氏閉殼龜、金頭閉殼龜、百色閉殼龜、三線閉殼龜(金錢龜)、四爪陸龜、平胸龜(鷹嘴)、黿、斑鱉、山瑞鱉、凹甲陸龜、地龜、鋸緣攝龜等。其中好幾種已在野外數十年不見其蹤影。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是由許多復雜的生態系統構成的。如果有一種植物消失了,以這種植物為食的昆蟲就會消失;某種昆蟲沒有了,捕食這種昆蟲的鳥類將會餓死;鳥類的死亡又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影響。這也是食物鏈造成的。所以,每一種動植物對我們來說,都一樣的珍貴,并且大規模野生動物毀滅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產生嚴重后果。
如今的我們,更要警醒,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家園。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紅星新聞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