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假期刷短劇,推薦三部高口碑作品
2024年春節期間,一部名為《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的短劇橫空出世,自大年初三上線后,很短時間內就突破了7億的播放量。自此之后,看微短劇就成為許多人假期里重要的文娛活動。
今年4月17日,著名導演賈樟柯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段關于短劇觀感的幽默文字:“有人送了專業看短劇的設備給我,雖然沒留名字,但我猜一定是林氏集團總裁林清月的手筆。她們家的產品在大夏是頂級,甚至擁有至尊七星黑卡都得排隊。”此話一出,網友們紛紛調侃:“科長也被短劇腌入味兒了。”面對熱烈的評論,賈樟柯僅簡短回應:“看得挺開心的。”這句輕描淡寫的回應,流露出他對短劇開放包容的態度。

賈樟柯微博截圖
由此可見,短劇早已不是單純為爽感服務的“輕量型”內容。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和深耕,特別是在女性成長題材上,短劇逐漸涌現出一批兼具娛樂性與深度的佳作。
以下,我們聚焦三部高口碑的短劇,探討它們如何結合懸疑、古風、家庭情感等多種創作元素,跳出傳統敘事的窠臼,展示女性主題的新可能。
五一假期看起來吧!
《引她入室》 懸疑外衣下的女性覺醒

《引她入室》海報
《引她入室》用“反殺渣男”的爽感外殼,包裹著女性互助的精神內核。當全職主婦鄭萋發現丈夫出軌轉移財產,沒有上演傳統“暴打小三”的戲碼,反而與保姆馬紅麗、第三者貝翩翩結成“復仇者聯盟”。三人分工精妙:假扮富婆設局、搜集出軌證據、破解財產陷阱,甚至利用丈夫貪念引其自投羅網。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三位女性跨越階層的共生智慧。鄭萋從被豢養的“金絲雀”蛻變成創業者,馬紅麗用菜場砍價的生存智慧破解資本迷局,貝翩翩則撕掉“小三”標簽重拾尊嚴。當她們在豪宅客廳舉著紅酒杯碰出清脆聲響,這場“姐妹幫姐妹”的反殺,已超越私人恩怨,成為女性覺醒的宣言。
《此生更如意》重生劇里的現代靈魂
如果說《引她入室》是現代女性的生存指南,《此生更如意》則讓古裝短劇煥發女性主義新聲。女主柳如意重生后,沒有沉溺于“宅斗打臉”的套路,反而在嫡姐搶婚時擲地有聲:“我不嫁王侯將相,要嫁就嫁自己掙來的前程。”

劇中充滿打破時空壁壘的巧思:面對郡主“女子就該相夫教子”的譏諷,她回懟“社會地位高的女性更應做出一番事業”;當男主想替她解決難題時,她笑拒道:“公子且看我的手段。”這些穿越古今的對話,讓封建背景下的庶女逆襲,成了現代獨立女性的精神投射。編劇和導演甚至安排女主最終創辦女學,讓“重生”不再停留于個人復仇,而是化作推動性別平等的火種。
《家里家外》煙火氣中的母職重構
在《家里家外》的川渝巷弄里,后媽蔡曉艷正改寫傳統家庭敘事。這個“歪婆娘”既不溫柔也不隱忍:繼女被誣陷偷錢,她抄起掃帚沖進學校理論;丈夫創業失敗,她轉身支起路邊攤撐起全家。但粗糲外表下藏著細膩——悄悄續織繼女生母未完成的毛衣,清明帶著孩子祭拜亡妻,用“后媽也是媽,但不是替代品”的哲學,重構了母愛的邊界。

《家里家外》導演楊科南的鏡頭充滿人間煙火:全家分食蛋糕時,她一刀切掉姓氏牌——這些充滿生命力的細節,讓女性成長不再是空洞口號,而是浸著汗味、沾著煤灰的真實蛻變。
這些作品的成功,預示著女性敘事正在短劇賽道找到獨特表達。首先是,反套路的人物弧光:從“等待拯救”到“主動破局”,女主們用創業、破案、持家等多元方式實現價值;其次是去標簽化的關系:撕掉“正宮”“小三”“后媽”的刻板身份,展現女性間復雜流動的情感聯結;最后是接地氣的隱喻系統:毛衣針里的母愛傳承、蛋糕刀下的家庭重組,讓思想表達具象可感。
當賈樟柯們的專業設備開始對準豎屏,短劇也不再是“快餐”的代名詞。這些每分鐘都在與流量算法博弈的作品,正用最潮流的媒介形態,講述著最本真的女性力量——就像《家里家外》中那件女主人公用新舊毛線織就的毛衣,在傳統與創新的交織中,編織出新的紋理。

賈樟柯曾和某平臺合作拍攝短劇《麥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