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鄉紀事:以影像留住縣城記憶
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家鄉的面貌正在悄然變化。
東鄉——我長大的這座江西小城,同樣經歷著擴張與更新的洗禮,曾經熟悉的街巷、老屋和一些舊日地標,都在一點點地消失。
每一次回到家鄉,穿行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總會感到一股失落感。曾經構成我童年背景的風景,漸漸被新的建筑和更寬的馬路所取代,留在記憶中的片段也隨著時間的沖刷變得模糊。
面對縣城的變化,我決定用影像記錄下東鄉的點滴,不僅為自己,也為這座小城留住那些即將遠去的縣城記憶。
我的鏡頭首先對準了外婆家所在的“新村”。
這里是一片縣城標志的自建房社區,家家戶戶都是幾層小樓帶個院子。我回去時常住三樓,早晨在雞鳴聲中醒來,陽光灑滿房間。
院子里那棵核桃樹雖然很高,卻很少結果,反倒是柚子樹,每年都掛滿沉甸甸的果實,每年秋天外婆都會把柚子分成許多份送給親友,這棵柚子樹也成了家族每年固定的期盼。
隨著外婆家周圍房子的增建,這片居住區逐漸變得擁擠,附近的水溝成了居民垃圾的堆放地。所幸縣城“升區”后,這一帶變化很大,水泥路取代了泥濘小道,“北港”的溪水也漫過了舊河道。

鐵路橋下是東鄉人的集體記憶。
過去它是縣城的非正式交通樞紐無論是前往鄉鎮,還是去市區,橋下每天都有定點去往各個方向的黑車。
如今,小小的縣城有高鐵站、汽車站和城際公交,鐵路橋下的歷史意義逐漸退場。
但隨之而來的是交通便利帶來了人口流動的加速,留在縣城的人也越來越少,就像我也只會在每年“煙火爆裂”時回到家鄉。

佛嶺水庫的變化也很有代表性。
從兒時打水漂、摘映山紅、學校秋游的目的地,到一個開發成熟的4A級景區、國際公園,有了香火旺盛的西隱寺、高聳的吉合塔和節假日煙火秀。
“佛嶺”早已不再只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地方”,它開始承載縣城發展的期待;好在“水庫”平靜的倒影中,還沉淀著1999年的紅領巾。

舊城區的痕跡清晰。
小時候,我家住在十字街后面,那時的十字街是縣城最熱鬧的地方。
前些年,那片區域拆遷了,大片的樓房夷為平地后卻沒有新建,空地就這樣年復一年荒廢著,辣椒苗在磚縫里肆意生長。
電信大樓頂上的大鐘“鐵帽子”被偷了,它的時間也停在了2017年的某個清晨。

拍攝這些照片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家鄉、梳理個人記憶的過程。
當我將這些照片分享出來時,許多朋友——特別是那些同樣來自縣城、經歷相似變遷的人們紛紛與我分享從中找到熟悉的感受和大家對自己家鄉和文化的回味與認同,這也讓我更加確信完成這次影像項目的意義。
東鄉只是中國千千萬萬經歷著現代化進程的小城鎮中的一個縮影,它的故事有其獨特性,也有一些普遍性。

記錄東鄉的變化,是我對一座縣城的回望,影像給了這種方式,讓我能夠留住一些屬于地方的、感性的、有溫度的東西。
我期待這些影像,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個開放的記憶空間,讓人們通過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與之平靜的對話方式,并共同加入到守護與傳承那些構成我們身份認同的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的隊伍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