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業沒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家長:歸根結底是“太形式主義”
“文章里面的情況太真實了!都是為了孩子哭笑不得。”
“奇葩作業多,何止兩行淚!”
“元宵節那天,又在幫小孩做花燈,超市里的雙面膠又脫銷了!”
上周本報成長版刊登了《奇葩作業多 親人兩行淚》,同時,本報客戶端、本報官方微博,還有不少媒體公眾號也對該篇報道進行了轉載,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現,報道就像打開了家長們“吐槽”的開關,留言區熱鬧的“爭奇斗艷”,讓人看了忍俊不禁的同時,又感到一絲酸楚。
大部分網友家長成為“共鳴派”,他們與報道中的家長感同身受?!艾F在孩子的作業的確是這樣,動不動家長配合拍照、拍視頻?,F在上學不光孩子累,家長更是真心累!”網友“大米hhm__咩”說。
有的則曬出了更為奇葩的作業。
一位網友寫道:“有一次三八婦女節,其中的一項作業是幫媽媽或其他女性長輩洗腳并發視頻,那一晚微信群里各種各樣的腳丫子齊飛,場景至今難忘?!?/p>
不少網友家長表示,這些作業之所以“奇葩”,歸根結底是“太形式主義”了。
家長李欣便經歷了一次很“形式主義”的作業。剛剛過去的這個寒假,李欣兒子的作業很有創意——語數外三科完全打通,內容都與梅蘭芳有關,比如,數學作業要求孩子們通過丈量計算梅蘭芳故居的面積,英語作業是讓孩子用英語對梅蘭芳的生平進行介紹……
“孩子所在的是一個集團校,大概有上千的孩子都集中在春節前的那幾天去參觀梅蘭芳故居?!崩钚勒f,參觀的人太多孩子們什么也沒看見,最終還得靠網上搜集資料來完成作業。創新是好的,但是一定要考慮周全,不能讓創新成了走過場,不少家長這樣呼吁。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與家長們溝通時發現,家長不僅被作業的“奇”困擾,也在為其“多”困擾。一位小學五年級家長寫下了這樣的留言,“怪不得最近作業機器人賣那么好,作業實在是太多了!”這位家長介紹,孩子的寒假作業僅英語一項就有:上冊一到六單元單詞抄十遍加一遍翻譯,課文抄五遍加一遍翻譯;下冊一到三單元單詞“十加一”,課文“五加一”;每天描兩頁單詞;然后還有手機App上“每天一做”的作業;還要自己畫一本單詞繪本。
“孩子已經抄寫完了整整3個本子了?!苯o記者留言的時候,這位家長正在“全家總動員”幫孩子完成作業,“他爹給描英語,他娘給描語文,孩兒自己寫作文……”
記者還發現,奇葩的作業里還夾雜著一些更為微妙的東西,一位家長介紹,他家孩子小學一年級,但是老師布置的閱讀書目是3~6年級的。一位初一孩子的家長在電話中向記者透露,他家孩子的英語作業已經“跳”過了初一下學期直接來到了初二。
利用假期溫故知新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是,不能把溫故知新變成加重孩子負擔的借口?!币晃患议L說。確實,假期是一個讓孩子進行修整然后再出發的過程,當孩子家長被鋪天蓋地的作業淹沒時,如何“滿血”出發?
吐槽者眾多,但也有理性的聲音。
網名為“一只羊同學”指出,手工類的作業,初衷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實質上還要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這樣的作業本該由孩子自主完成,家長抱怨作業增加了自己的負擔,恰恰說明家長們并沒有把這當成是孩子的作業,“越俎代庖”了。這種家長沒有意識到寫作業的過程往往比完成作業的結果更重要。
也有網友表示要解決奇葩作業的問題關鍵不在于作業本身,而是要建立學校和家長之間充分信任的關系,如果彼此之間缺少了這種信任,再好的點子,再有創意的作業,也不會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原題為:《作業沒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