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武談兵|英國公布六代機最新渲染圖,但研發面臨多重難題
最近一段時期,“第六代戰機”似乎成為了世界各軍事強國展現自身實力的最好證明。繼美國空軍和海軍之后,英國皇家空軍也對外公布了研發中的“全球作戰空中計劃”(GCAP)新一代戰斗機的最新渲染圖。
據央視新聞4月19日報道,英國六代機項目進度緩慢也引發擔憂。盡管早在2022年,英國就宣稱該機型將在5年內實現首飛,但截至目前,英國第六代戰斗機仍停留在概念驗證與設計階段,距離實質性測試和生產仍有相當距離。

英國公布的六代機最新渲染圖。
從“暴風雨”到GCAP
與美國空軍和海軍守口如瓶、嚴格保密不同,GCAP項目從最初的“暴風”計劃開始就大張旗鼓地對外公開信息。
自從英國國防部在2012年接收第一架F-35B隱身戰斗機成為該型戰機第一個非美國用戶之后,英國本土最大的軍工巨頭——BAE系統公司就萌生了自主研發新一代隱身戰斗機的想法。畢竟英國是F-35項目唯一的一級合作伙伴,投資額度(25億美元)也是各個國際合作伙伴之中最多的。其中,BAE系統公司作為F-35項目的主要分包商之一,擔負了多達12%的工作量,負責尾部機身、燃油系統、逃生系統和壽命期保障系統的研制工作。
歐洲國家中包括英國、法國等國在裝備了“幻影”2000以及“狂風”戰機之后,并沒有像美國那樣全力投入到第五代隱身戰斗機的研發之中,而是研制了“臺風”“陣風”“鷹獅”等被稱為四代半的非隱身戰機。這就使得歐洲國家在新型戰機研發上落后了美國一代,也同樣還落后于緊跟美國研制第五代戰機的其他國家。雖然一部分歐洲國家搭上了F-35項目的便車,通過外購的形式也算擁有了第五代隱身戰斗機,但畢竟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制于美國,尤其受制于該機的主承包商——洛·馬公司。
所以,作為目前西歐軍用航空研發實力最強的企業,BAE系統公司自然希望依靠本國力量,或者參考歐洲戰斗機“臺風”項目的模式,與其他歐洲國家聯合研發一款完全體現自身作戰需求的新一代隱身戰斗機。于是,BAE系統公司在2015年提出了“未來作戰空中系統”(FCAS)項目,并且在2018年范堡羅航展上正式公開了代號為“暴風”的全尺寸模型。隨后,意大利和瑞典表示對該項目非常感興趣,有意合作。因此,三國在2021年正式簽署FCAS項目備忘錄。

“暴風”(Tempest)下一代戰斗機看起來更像一架雙發的F-35戰機。
2022年,英國國防部找到了同樣在研發新一代隱身戰斗機F-X的日本防衛省,提出合作倡議。事實上,當時日本防衛省公布的F-X項目設計方案確實與“暴風”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在氣動布局上都采用了流行的“蘭姆達”設計,也就是主翼外形類似于希臘字母“λ”,可以更好地兼顧隱身和機動性。此外,F-X和“暴風”也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V形雙垂尾以及兩側進氣道設計,同樣都定位于雙發重型隱身戰斗機。
于是,英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國在2022年12月簽訂了合作協議,決定將FCAS項目與F-X項目合并成為“全球作戰空中計劃”(GCAP)項目。參考之前歐洲國家的聯合軍機研發項目,三國將聯合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專門負責GCAP項目的研發工作,彼此之間也會按照協議的規定,分攤研發所需的資金以及負責不同的研發工作份額,目標是在2035年之前實現該型戰機的量產服役。
從2023年至今,GCAP項目的設計方案經過三國聯合研發團隊的多次升級迭代,已經與最初的F-X、“暴風”有了很大不同,比如:主翼已經不再采用“蘭姆達”設計,而是回歸到類似于F-22A的多邊形大三角翼布局,展弦比有所減小,但是機翼面積大大增加;V形雙垂尾依然保留,但是傾角更大;前機身幾乎與F-35一模一樣,只是機鼻部分有所加長;而機身尾部,尤其是二元矢量尾噴口部分又與F-22A頗為相似。
更為重要的則是三國對于GCAP項目的定位:BAE系統公司最初提出“暴風”設計方案時,主要是希望研制一款總體性能超過F-35的第五代半雙發重型戰斗機。而隨著“第六代戰機”概念的走紅,三國也越來越多地將GCAP項目定義為“六代機”了。這就意味著,GCAP項目的總體性能要全面優于現有的各型第五代戰機,其中既包括美國的F-35和F-22,同樣也包括其他國家研發的蘇-57、蘇-75等五代機。這對于從沒有隱身戰機研發經驗的英國、意大利和日本來說,恐怕是最大的挑戰。
分歧與短板
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不久,意大利國防部長對外界表示,在GCAP項目的研發過程中,英國方面并沒有向日本、意大利充分共享技術,他希望英國能夠盡快打破“自私的壁壘”。這也從一個側面暴露出三國在聯合研發中必然會存在的種種不和諧的聲音。
從合作企業來看,英國方面主要的研制企業自然就是BAE系統公司,意大利方面參與的則是萊昂納多公司,而日本方面參與的則是三菱重工集團。不過,意大利萊昂納多公司并沒有研發過高性能戰斗機,其主打機型主要為M346高級教練機,此外就是參與過“臺風”戰機的研發工作,并且負責F-35戰機在歐洲唯一生產線的運營工作。日本三菱重工集團的情況類似,其最初引進過F-15生產線,為本國生產F-15J戰斗機,在T-2高教機基礎上研制了F-1攻擊機,后來又與美國洛·馬公司合作研制了F-2多用途戰斗機,其自身也沒有獨立研制過高性能戰斗機,唯一可以稱道之處也許就是研制了X-2“心神”技術驗證機。

AI(人工智能)和高度信息化是“暴風”戰斗機的主要技術亮點。英日意三國之間的戰略側重點、產業路徑、技術共享機制等問題,正在成為合作中的“隱性障礙”。
相比之下,BAE系統公司的研發實力就強得多,不僅主導了歐洲戰斗機“臺風”的研制項目,而且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隱身戰斗機的技術探索。所以,GCAP項目的聯合研發也注定不會是均衡的,總的來看BAE系統公司最為強勢,日本方面次之,最吃虧的可能就要數意大利了。
筆者分析,GCAP項目的氣動布局設計基本上應該是由BAE系統公司和三菱重工集團確定的,畢竟這兩家企業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方案測試和論證工作,萊昂納多公司頂多只能打個下手。但是,該項目后期的組裝量產工作也許會交給萊昂納多公司負責,畢竟他們在維持F-35戰機生產線方面做的確實不錯,沒有發生像日本運營F-35戰機生產線,單機造價反而比美國本土生產線還要貴很多的情況。
在最為重要的發動機技術方面,英國老牌發動機企業——羅·羅公司和日本石川島播磨公司為主力,意大利Avio Aero公司做輔助。羅·羅公司可以將旗下EJ200渦扇發動機的先進技術與石川島播磨公司獨立研發的XF9渦扇發動機相結合,為GCAP項目提供強勁的動力裝置。其中,XF9渦扇發動機最初就是為F-X項目配套研制的,按照其設計目標,最大軍用推力可達11噸,加力推力可達20噸,還能夠提供最大180千瓦的電力輸出,性能可謂是非常出色。在更先進的變循環發動機完全成熟之前,以XF9為基礎研制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應該可以滿足GCAP項目的要求。
此外,在機載航電設備、機載武器、無人僚機等方面,英國、意大利和日本也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比如,英國BAE系統公司擅長于系統架構設計,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構建起類似于美國空軍NGAD項目那樣的第六代空中作戰體系,而日本在微電子和信息技術上有優勢,可以大幅提升戰機以及機載武器的信息化水平,而意大利則負責測試、設計定型以及量產工作,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不過,GCAP項目的首架原型機能否如愿在2028年之前成功首飛,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