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生訪談|電動自行車換新補貼會優化嗎?今年汛期情況如何?市應急局回應
【編者按】
對于群眾反映的民生問題,如何為民解憂、馬上就辦?如何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由上海大調研·澎湃新聞攜手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等推出的《2025上海民生訪談》正在火熱進行,今年的訪談將以“投資于人,打開民生新空間”為主題,為政府部門和市民群眾架設溝通橋梁。
4月22日,上海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馬堅泓走進直播間,就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今年汛期如何防范和應對、筑牢城市安全防線等熱點話題予以回應。

4月22日,上海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馬堅泓走進《2025上海民生訪談》直播間。 “話匣子”微信公號 圖
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時間有望延長
去年10月,上海啟動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針對在滬注冊登記的電動自行車個人用戶,如果購買新電動自行車時報廢舊車,可以獲得500元的一次性購車補貼。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在節目中透露,目前全市參與以舊換新補貼活動的電動自行車售賣點已超過1000家,未來還會陸續還會增加布點。以舊換新政策能覆蓋市面上大部分主流品牌,有需要的市民可就近換購。
對于提升換購便利性的問題,市應急管理局已和市商務委等部門一同梳理和優化流程,現在已經采取免補號牌、遠程認證等簡化措施和便捷辦理的綠色通道,方便有需要的市民。
去年以來,國家陸續修訂出臺了《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等4項強制性標準,涉及電動自行車整車、鋰電池、充電器、電氣安全等各個方面。在此,上海市應急管理局也特別提醒市民,選購、換購電動自行車時,盡可能選擇新標準的電動自行車車輛、電池和充電器。
目前,上海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政策將持續到今年6月。為了讓大家能買到安全、合規、優惠的電動自行車,市應急管理局正進一步研究制定延長補貼時間、擴大換購車型、增設換購點等后續政策措施。
搭建覆蓋學校、工地、車站等多場景的風險監測平臺
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如何運用科技創新,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和市民生產生活安全?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表示,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超大城市的生產生活場景復雜多變,一定要有先進適用的科技手段來研判風險、有效應對。這兩年,在重點行業領域、關鍵場所部位、基層終端末梢不斷發力。
在城市安全方面,不斷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完善實時監測、動態預警、智能研判,依托物聯網技術,全市300多家實體化工企業、全部鋼鐵和鋁加工企業、重點粉塵涉爆企業都已納入在線監測,安全風險監測的“觸角”在城市不斷延伸。
在市民身邊,以居民小區為例,消防指戰員可通過全景圖、建筑“五視圖”和“社區云”人房數據,快速鎖定著火樓棟的位置以及周邊道路、水源情況,在救援中實時查看建筑結構、住戶數、居住人口等信息,自動提示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等特殊人群的所在位置,為精準搜救提供支撐。例如:2024年9月13日,普陀區某小區發生火災,系統提示有3位老人在202室居住,消防指揮中心第一時間要求現場力量破拆防盜門,成功營救3位老人,避免了一起人員傷亡事故。
同時,上海市應急管理局依托市“一網統管”“視覺中樞”和各行業領域平臺的賦能加持,已搭建起覆蓋學校、工地、景區、場館、機場、車站、重要路段等的災害和安全風險視頻監控融合平臺。浦東構建神經元感知矩陣,布設橋梁震動傳感器、地下管網腐蝕監測儀、高層建筑傾斜監測器等特種終端。金山建設高空視聯平臺,融合無人機巡查能力,創建“空天地網一體”應急響應體系。
正在修訂上海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細化救助措施
2024年上海偏暖、多雨,氣象數據顯示,市區高溫天數達到52個。臺風“貝碧嘉”“普拉桑”接連登陸上海,其中“貝碧嘉”是自1949年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臺風。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屢破紀錄的極端天氣越來越多。今年的汛期預測會是什么情況?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表示,根據氣象部門初步預測分析,預計今年我國夏季大部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降水以北方雨帶為主。上海方面,預計今年汛期(6~9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左右,降水量大部偏少,沿海地區略多;高溫日數偏多,梅雨量接近常年至略少,出梅時間可能偏早;臺風方面,影響上海的臺風2-3個,接近常年至略多。
面對今年嚴峻的防汛形勢和壓力,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將完善預警響應傳播渠道,落實汛期安全生產監管,確保人員避險轉移安全,做好極端事件應對準備,堅決兜住民生保障底線。去年底上海出臺了《防汛防臺應急避難場所運行管理規范》,規范和加強防汛防臺應急避難場所綜合配置。今年,市應急部門全面梳理了上海防汛避災安置場所近1446處,同時今年民政、城管部門也將加大工作力度,重點關注沿街流浪乞討人員、失智失能人員、高齡獨居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在極端天氣來臨前組織力量開展掃街巡視,做到精準發現、及時救助。
直播間中,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劇透,市應急局正在牽頭修訂上海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根據上海市災害實際和原預案運行情況,對自然災害救助體系、救助措施和救助流程的各項措施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今年還將結合上海市第一次災害風險普查的成果應用,在普陀區試點形成本市基層單元公眾版自然災害風險與防災避險提示地圖,下一步在全市推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