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科學觀|張崢:AI快速迭代,我們更需學會如何與科技共處
·AI時代的學習目標不僅是學會使用AI,更重要的是讓人學會在脫離AI時,仍然可以跑得更快,看得更遠,讓慢思考成為思考的習慣,也就是說,讓慢思考變快。
在進入亞馬遜云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之前,我曾經在大學任教4年。最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很快,甚至范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我們研究視覺、自然語言理解的一些基本問題,現在是大模型。但很遺憾的是,我發現大學的變化并不大,學生用的教材仍然是我10年前參與編寫的,事實上我覺得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已經沒必要再教給學生了。因此,雖然我常常作為人工智能專家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但我更想探討AI時代的教育應該如何改革。技術在快速發展,它將深刻地影響人類社會,人類社會如何與技術相處,與世界相處?人類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技術,看待世界?這一切的解決之道關鍵在教育。

一、
“贏者通吃、能者多勞”是一個自然規律,技術也不例外。當一項技術成為了熱點,它就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源,人工智能就是當下的那項最熱的技術,因此它的發展速度是會越來越快的,因為它成為了所有的研究人員、工程師、投資者和用戶的焦點。
在DeepSeek的帶動下,大模型、AI現在變得非常大眾化了。DeepSeek點燃了大家對于AI的熱情和接受度,接下來我相信大家會試圖在大模型基礎之上做出更多形式的應用。今年,基于大模型的應用會非??焖俚匕l展,事實上現在有些應用可能已經在企業里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只是大眾沒有體驗到而已。
2024年推理大模型之后,大模型預訓練確實到達了一個新的高點,但也有一個新的瓶頸。有一種觀點認為,應用工具的發展可能會反哺基礎模型能力的提升。譬如應用在完成任務時如果出現效率不高的情況,可以給到基礎模型一個信號,從而激發基礎模型繼續提升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AI很難克服“幻覺”,因此也就存在數據自污染的問題,如果將AI生成的數據再次用于模型的訓練,可能最終會收斂成一個更差的結果。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需要對AI進行治理。最近,國內已經出臺了相關法規(編者注:3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發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對AI內容的標識提出了三大核心要求,涉及顯式標識、隱式標識和平臺責任,該辦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我覺得這個做法是對的。技術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但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被規范,要防止技術被違法犯罪分子利用。
此外,AI的能力最終會不會超出人類的控制?目前還未看到,未來會不會?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所有能夠被發展的技術都是因為其給人類提供了更大的便捷,AI也不例外。未來,人類是否會因為太過于依賴技術而被技術控制,或者退一步說,被技術打亂生活的節奏,后者似乎在目前看來是比較明確的。
今天,我們已經看到手機和我們生活的深度捆綁,只因為手機的應用足夠強大。但在20年前并非如此,那時的手機功能還僅限于打電話和收發短消息,未來的AI技術只會比今天的互聯網技術更加強大,而人類的弱點也會因此被放大。
歸根結底,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的幸福感并無強關聯。我們不能說在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類的幸福感一定低于現在的我們,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們也曾經活得很好。今天技術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但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煩惱。
這一點,科技公司有責任。對于從事技術研發的人來說,讓技術更強大是自身的使命,但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技術向善也是技術公司理應承擔的責任。
但如何利用技術讓我們跑得更快,又如何在離開技術時,我們仍然跑得更快?這是人類今天需要共同面對的更重要的命題。
在我看來,這個命題最重要的解決方案在于教育,讓每一個人在年輕時就學會如何正確地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人類的幸福感最終來自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二、
教育的改革在今天已經刻不容緩,因為技術的迭代速度正在加快。一方面,技術的發展在迫使我們進行改革,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也給我們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條件。
大模型的出現,讓所有人有了更加便捷的學習路徑。任何問題你都可以向大模型提問,而不用擔心被嘲笑。所以在我看來,AI時代的教育首先是應該讓每個人盡可能地去使用AI。
鼓勵大家使用AI,可能就對我們當下的教育形成了一個挑戰。我們當下很多填鴨式的教育在人人擁有AI的時代已經沒有意義,那么教育的目標、課程和方法都需要重新設計。
譬如長久以來,我們的大學學科教育是非常細分的,我們的目標在于培養專才,這導致最終培養出來的人才,知識面非常窄,這也是為什么當一個人成為所謂的“專家”后,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帶有偏見的。最危險的是,現實中的話語權又常常被擁有更多資源的“專家”所掌握。所以,在我看來,無論是哪個學科,我們都需要加強更多的交叉學科的通識教育。學理科的人需要掌握人文歷史社會學,學文科的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學常識,也就是說,我們公民的基本素養,是需要去提升的。
事實上,從歷史上看,科學領域很多新概念、新發明的誕生也得益于不同領域的組合。譬如埃爾溫·薛定諤作為一名物理學家,他所著的《生命是什么——生物細胞的物理學見解》影響了很多學生物的人,從這里就看到了跨界的優勢和重要性。從某種方面可以說,通識的素養越強,人的創造力就越強。
就整個時代的發展來說,伴隨著科技的進步,重復性勞動會越來越普遍地被機器所替代,只有創新才能產生附加值,不管從事哪種崗位,創新的能力一定是必需的。AI的出現讓學生有機會掌握本專業之外的其他重要知識,養成終身學習、終身提問的習慣。
三、
此外,我認為AI時代的學習目標不僅是學會使用AI,更重要的是讓人學會在脫離AI時,仍然可以跑得更快,看得更遠,讓慢思考成為思考的習慣,也就是說,讓慢思考變快。我們現在的網絡充斥了太多快思考的結果,但技術越發達,越需要更多的慢思考。
跟以往的人工智能技術不同,今天的AI和每個普通人都能實現很強的連接,它不僅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也可以讓人類更了解自己。今天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它的工作原理和人腦差不多,人類有快思考和慢思考,大模型也有快思考和慢思考。通過與大模型的對話、互動,形成對照,我們有機會可以將知識學得更加透徹。只要你有好奇心,你有自省的能力,你就能借助AI這面鏡子釋疑解惑。
要達到上述這些教育目標,需要更精心的課程設計,但我想只要設計得好,它應該可以讓學生乃至社會受益。當然,我并不是全盤否定當下重復練習的教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重復練習也是必需的,它可以給我們建立很好的學習基礎,但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需要增加更多的個性化、與科技時代呼應的教育內容,其中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不盲從、不輕信。
到底在哪個階段需要增加交叉學科的通識教育以及批評性思維的訓練,我想可能每個人生長發育的階段不同,可能會因人而異,個性化教育似乎最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是一定需要的,因為他們很快將直面就業的壓力。就眼下而言,我們可以看到重復性的練習、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很多年輕人最終變成了“撥一撥動一動、不撥不動”的狀態,缺乏對生活的熱情,這對于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教育的改革是改變年輕人的關鍵,這也關系到社會的未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