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擁抱“毛茸茸的伙伴”?——萌寵治愈
上海市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陳龍云
“我想養只狗,我媽媽說小動物惡心死了,到處大小便。”
“我媽媽對家里的兔子好殘忍,讓它自己一個人待在廁所,不準出來,還用腳踢它。”
“學校的流浪貓都很聽話,很親近人,每次心情不好我都找它們聊天,它們都陪在我身邊,喵喵叫。冬天我看到它們躲在角落覺得好心疼,我想把它們帶回家。”
“養動物不要花錢嗎,每年花在你身上的補習課都那么多,哪有閑錢養寵物!”
這些充滿情緒的語言是診室里青少年與我的對話。這些帶著溫度與沖突的傾訴,像一面面鏡子,映照出家庭中關于責任、邊界與愛的復雜命題,也折射出當代家庭中一場無聲的“心理戰”:青少年渴望通過寵物獲得情感支持,父母卻擔憂衛生、經濟與責任問題。
目前社會中,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寵物不僅僅是孩子的玩伴,更是他們心里健康的“隱形守護者”。
1、焦慮與抑郁的“天然解藥”:一項針對643名兒童的研究發現,童年期接觸寵物可能降低青少年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1]。與寵物互動時,孩子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會顯著下降,而快樂激素分泌增加。它們不會評判孩子的情緒,卻能提供無條件的陪伴,給予孩子安全快樂的空間。寵物作為情感支持源,能緩解壓力、焦慮和孤獨感。
2、社會能力的“訓練場”:寵物是天然的話題中心,作為“社交催化劑”,能讓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討論寵物話題是,也會降低孩子的社交焦慮,改善青少年的社交技能[2]。另外,給倉鼠換墊料、給金魚喂食、給貓咪鏟屎等日常照料行為,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信念,也能讓孩子理解“生命需要被尊重”,從而增強兒童的共情能力,形成責任感與同理心。在家庭內,共同照料寵物能增進親子互動,可形成“育兒+寵物”的雙重情感支持。
3、提升心理韌性:青春期時情感發展的關鍵期,與寵物產生依戀,可能緩沖社會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對不安全依戀風格的兒童,寵物可能成為替代性情感依托對象[3]。寵物的生命周期較人類短暫,可以讓孩子直面生死議題,學會珍惜當下,珍視情感連接。
然而,養寵物也有不利的一面,寵物的離世可能引發孩子復雜的哀傷反應,若未及時發現哀傷情緒,進行合理的引導,可能會引起失眠、情緒低落、甚至厭學等問題。若寵物照料的時候占用過多,可能影響學業表現。可能存在衛生隱患,有些動物在幼年的時候性格活潑,破壞家里環境,也可能存在寵物過敏、傳播寄生蟲等問題。除了時間、精力的支出,養育寵物還有一些經濟從成本。
所以評估是否可以養寵物,可以用以下公式來決定:
養寵凈收益 = (心理健康增益 + 能力培養) - (經濟成本 + 時間投入)
那么如何可以領養到自己喜歡的寵物呢?
首先經濟成本,與父母商討,把你的壓歲錢變成“寵物喂養基金”,用來承擔部分疫苗驅蟲、少部分口糧。
制定喂養計劃,將時間合理規劃,例如晨起給動物投喂、鏟屎,同步可以聽英語聽力。放學后陪伴寵物散步半小時,進行每天適量的運動。制定寫作業休息間隙,給寵物梳毛互動,設置鬧鐘防止超時。
制定階段性目標,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責任心,第一步進行虛擬寵物喂養,連續7天登錄照料。第二步,社區流浪貓定點投喂。第三步,代養朋友家寵物兩周,讓父母看到自己真的可以照顧好寵物的同時,兼顧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最后,用語言打動父母,例如“媽媽,我們每周都輪流照顧這個寵物,會讓我覺得我們一家人都在為同一件事情在努力,這樣的體驗讓我覺得一家人很親密。”“晚上和爸爸一起遛狗,可以聊一聊學校發生的趣事。”
寫在最后:讓寵物成為家庭成長的契機
作為醫生,在本文開始的案例中,我看到了兩種思維的對抗:孩子用"陪伴"對抗孤獨,用"治愈"填補情緒空洞;父母則用"衛生"捍衛秩序,用"現實"規訓沖動。寵物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我們如何解決問題。當毛茸茸的生命闖入,沖突的火花往往比它們的爪印更早出現。當父母愿意從"拒絕"走向"共商",從"控制"走向"引導",那些圍繞小生命的爭執,終引導家庭共同成長。畢竟,教會孩子如何溫柔而有智慧地愛,才是生命教育的終極命題。

秘密樹屋
參考文獻:
[1].Gadomski, A., Scribani, M. B., Tallman, N., Krupa, N., Jenkins, P., & Wissow, L. S. (2022). Impact of pet dog or cat exposure during childhood on mental illness during adolescence: a cohort study. BMC pediatrics, 22(1), 572.
[2].Koyasu, H., Ogasawara, S., Kikusui, T., & Nagasawa, M. (2023). Ownership of dogs and cats leads to higher levels of well-being and general trust through family involve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10, 1220265.
[3].Mueller, M. K., Callina, K. S., Richer, A. M., & Charmaraman, L. (2024).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e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ocio-Emotional Functioning in Early Adolescence. Social development (Oxford, England), 33(1), e12718.
作者介紹:陳龍云 上海市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主治醫生,上海市心理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上海市心理熱線962525 危機干預成員,上海市第九批援鄂心理醫療隊隊員。
從事: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老年焦慮、癡呆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兒童青少年情緒診斷與咨詢,親密關系,個人成長,婚戀情感,職場發展的咨詢。
擅長: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正念認知治療、人際心理治療等心理治療技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