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生訪談|“AI推廣是把學生教聰明還是教笨了?這個問題必須回答好”
【編者按】
對于群眾反映的民生問題,如何為民解憂、馬上就辦?如何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由上海大調研·澎湃新聞攜手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等推出的《2025上海民生訪談》正在火熱進行,今年的訪談將以“投資于人,打開民生新空間”為主題,為政府部門和市民群眾架設溝通橋梁。
4月21日,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走進直播間,就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校綜合改革等熱點話題予以回應。

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走進《2025上海民生訪談》直播間。 “上海教育”微信公眾號 圖
加大托班供給,適時在幼兒園探索小月齡托育服務
隨著出生人口的減少,市民對學前教育的需求正從“有園上”向“上好園”轉變。接下來,學前教育的服務重點會有什么變化?
上海市教委介紹了三方面舉措。一是更加優化空間。目前學前教育資源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人口集中導入區域仍需通過新建配套幼兒園來滿足適齡幼兒入園需求,個別幼兒園受土地局限還存在大班額、生均面積、活動面積不達標等情況,需通過改建擴建幼兒園來改善辦園條件。
二是更加呵護孩子。上海將通過全面建設高質量幼兒園,抬高底部,整體提升保育教育質量。今年,上海將有100多所幼兒園開展高質量建設,希望通過努力,把每一所家門口的幼兒園都辦成高質量幼兒園。
三是更加滿足需求。近年來,幼兒園學齡人口有所下降,但幼兒入托需求大幅增加,這就需要繼續開設托班,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務資源供給。目前幼兒園托班主要招收2-3歲幼兒,2025年將新增不少于3000個公辦幼兒園托班的托額,并將繼續挖掘潛力,加大托班供給,將適時在幼兒園探索小月齡托育服務,滿足部分家庭的現實需求。
針對幼兒托育,上海市教委表示,市政府2023-2024年連續2年將新增“寶寶屋”托額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增社區托育托額超過15000個,200多個街鎮共設置“寶寶屋”342個,“寶寶屋”街鎮覆蓋率超過90%、中心城區達到100%。
今年,上海對首批260家“寶寶屋”進行擴優提質,重點是堅持需求導向、優化設點布局,即:在需求旺盛區域的街鎮增加布點,在需求確實不多的地區調整布局,也就是更加精準地把“寶寶屋”布局好,把“寶寶屋”放在家長們最需要的地方。
用優質公平的基礎教育防治教育“內卷”
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是市民的期盼。上海是全國首個全域通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的省份。下一步,上海將以優質公平的基礎教育緩解家長焦慮,防治教育“內卷”,讓教育回歸育人初心。
一是促進硬件資源均衡配置。推行全市統一的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新“五項標準”(校舍建設、教育裝備配置、信息化環境建設、教師隊伍配置、生均經費標準),加強學生運動場地和藝術教育資源配置,基本完成學生廁所獨立蹲位改造,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建有至少一個跨學科綜合學習空間,有序提高主要教學樓無障礙電梯配備率,進一步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
二是促進辦學質量優質均衡。督促學校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升品質,對需要政策支持的學校,針對性實施第三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第二輪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對需要專業引領的學校,大力開展新優質學校建設和學區集團的共建共享;對規模較小的學校,開展高頻度互動的小班化教學改革實驗,促進學校走向小而美、小而優;對九年一貫制學校,開展全程育人視野下學校高質量辦學探索,發揮九年一貫制的特有優勢,助力學生接續培養。
此外,在保障學生2小時體育活動時長方面,上海市教委系統實施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的中小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下一階段,要督促中小學校統籌用好體育課、活動課、大課間以及課后服務等教育教學活動時間,開設豐富的運動項目。在校園餐的營養均衡且衛生安全方面,今年,上海市中小學校已基本實現AB制午餐全覆蓋。
高等教育改革如何“供需適配”
這些年大學生就業出現“人找崗位、崗位找人”這一結構性矛盾現象。上海市教委表示,當前人才培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供需錯位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上海新一輪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就是要解決供需錯配問題。
一是促進辦學定位聚焦。在推進本輪“一校一策”高教綜改試點時,高校要確定辦學定位,特別是人才培養的定位。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突出面向國家戰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戰略急需人才;應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業產業辦學、構建需求主導和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藝體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務對應行業,培養專業化人才。
上海市教委表示,出現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第二個原因是現在的學科專業和招生結構與行業產業需求存在不銜接不呼應。本輪改革就是要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從錯配走向適配,這就需要高校去主動對接行業產業需求,及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和招生結構。
對此,上海正與產業部門建立上海重點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分析和需求清單發布機制,根據產業部門提供的人才需求趨勢分析,組織高校針對性調整專業布局和招生結構,以此促進高?!肮┙o側”與產業“需求側”動態匹配。
出現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第三個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夠合理,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行業產業實際需求脫節。對此,要推動高??茖W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全覆蓋建立教材和教學內容定期更新機制;推動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一線課堂教學、學生實習實踐和學業考核評價。
近期,上海進行“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選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電機學院5所高校先行開展試點,目的是緊貼上海重點產業需求,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提升人才培養的適配性和質效,在精準支撐產業發展過程中實現錯位競爭、分類發展。后續會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
“AI推廣把學生教聰明還是教笨了,這個問題必須回答好”
擁抱人工智能,同時也要審慎對待人工智能。
對教育來說,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確實能給學生帶來個性化學習體驗,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同時也要注意到AI能夠快速給出答案,但會不會容易導致學生跳過深入思考過程,難以形成批判性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周亞明看來,“AI推廣是把學生教聰明還是教笨了,這個問題必須回答好?!?/p>
在大學,目前很多高校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比如復旦大學出臺了《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上海交大出臺了《在教育教學中使用AI的規范》、華東師大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學生使用指南》等等。在中小學,鼓勵校長和教師充分運用人工智能開展備課、教研、管理、評價等,針對學生使用AI輔助學習要形成明確規范,
上海市教委表示,在高等教育領域,承擔國家關于AI未來領軍人才培養“試驗區”改革探索,專項支持高校開展AI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在基礎教育領域,推進大模型在教育領域的垂直應用,努力實現“提質增效減負、個性化多元化學習、大規模因材施教、優質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