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福路又卷出了新秩序
原創(chuàng) RQ RQ商業(yè)觀察室
安福路更像是一個真實的城市實驗,提醒我們?yōu)槎喾N生活留出空間。

撰文丨Mian
編輯丨銳裘
去年 8 月,RQ 關注并寫下了一文,彼時這條街經(jīng)歷著一輪加速更替:上一批品牌因高漲的租金和更喧囂的環(huán)境而搬離,品牌快閃活動頻現(xiàn),“消費主義入侵社區(qū)”開始被提上臺面。
大半年過去了,安福路熙攘依舊,甚至比從前更國際化。
這得益于中國過境免簽政策的放寬優(yōu)化,除了傳統(tǒng)的歐美與日韓游客外,來自泰國、馬來西亞、沙特等國的新面孔也頻繁出現(xiàn)在街頭。
與之相應的,是品牌層面更迭來到的新界面:青稚護手霜、桃夏護手霜這類常見于旅游景區(qū)的品牌店出現(xiàn)了,包裝精美的小盒護手霜成了許多人購買的上海特產;與此同時,adidas 三葉草旗艦店和新晉熱議茶飲品牌小山堂在安福路的一頭一尾如火如荼地裝修著。


桃夏護手霜安福路店面和產品

裝修中的三葉草旗艦店和小山堂安福路店
安福路不僅沒有冷卻,反而變得更加激烈,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那個問題:為什么在一切都越來越貴、越來越游客化的情況下,還有這么多品牌愿意擠進安福路?

品牌繼續(xù)“打擂臺”
我們將目光從競爭最為激烈的安福路武康路交叉口逐個向東看,這里也是更迭最頻繁、人流最密集之處。
素然是第一批來到安福路的本地品牌,當下它所發(fā)生的是“內部更新”。in the PARK 關閉后,其空間由同屬素然集團的 klee klee & friends 接手。相比前者偏藝術時尚的定位,klee klee & friends 更加生活化,除品牌服飾與家居品外,還銷售植物、種子、園藝用品與手工藝品,并設有茶鋪;原沿街的 klee klee 店仍在營業(yè)。


在安福路上開店近 8 年的 HARMAY 話梅已然成為了這里的“主人”,除街角位置的化妝品大樓“話梅坊”外,其線下首店原址經(jīng)歷旗下手打檸檬茶品牌 introlemons 首店、潮流配飾品牌 BLACKHEAD 快閃店以及由話梅推出的香水香氛市集等多輪替換后,回歸倉儲型零售模式,轉型為“調香師店”,主打香氛產品,也依舊有小樣賣。

永樂匯 2-3 樓的 NU SHOP 正在調整內容,并于去年底引入了玩偶品牌小熊漢斯 BEARHANS 專賣店。

原三頓半原力飛行咖啡店的位置,由中端創(chuàng)意中餐品牌山風饌飲于去年11月入駐,以蝴蝶噴泉裝置等空間設計元素打出“漂亮飯”標簽吸引年輕消費者。

香氛品牌 COSMIC SPECULATION 宇宙的猜想的線下首店于去年底關閉,后去到了西岸夢中心開設新店,原址由桃夏護手霜接替;BLACKHEAD 在長期快閃后正式落地安福路248號,與 lost in echo 為鄰,原址為設計師服裝品牌 Yiwen Studio,主理人曹譯文表示因租金上漲與店鋪擁擠搬離,現(xiàn)轉至華山路。

家居買手店 casa casa 原址由 PLUSONE 咖啡以快閃形式接手,舉辦了多場限時活動,也曾被阿迪達斯三葉草用于快閃試水;而 casa casa 在岳陽路的新店已經(jīng)營業(yè)許久。


品牌更新之外,生活肌理也在擴張
從家街區(qū)來看,安福路的影響力持續(xù)外溢。除了這些搶手的街鋪,包括安福路內接弄堂內,毗鄰街道的烏魯木齊中路、永福路、武康路都呈現(xiàn)出了不同程度的熱鬧。
武康路 63 號原汽配輪胎店(自有房產)已轉為咖啡店 kapibaba。
永福路也有新動向:甜品店 In Dough We Trust 搬入 47 號,鄰近自然酒買手店 Nora's 新店;永福路 51 號開出書店 UNO garden World,每周只售一本書并圍繞其策展。

如今看來,安福路的熱度仍在,但留下來的理由已經(jīng)不再只是流量那么簡單——有些品牌選擇在這里“打擂臺”,也有些品牌更傾向于搬到周邊尋找更精準的客群。街區(qū)變得多元,也變得更復雜。
而真正讓我們感興趣的,是安福路如何在這樣的高頻更替中,依然維持住了一種節(jié)奏、一種日常、一種讓人愿意再來一次的理由。

結合公開資料整理

屹立不倒的老面孔,
安全有序的街道配置
在我們的實地走訪中,不止一次聽到商家提到“更精準的客戶群”。可見安福路目前的大流量人群中,有一部分并不是開在這里的商戶的目標客群。但大家仍然喜歡安福路這片區(qū)域,希望把店址選在這個街區(qū)。
據(jù)觀察,安福路目前最長期穩(wěn)定的商戶是靠近烏魯木齊中路口、高檔小區(qū)金苑和匯賢居周圍的餐飲和生活服務商戶。尤其是 Baker&Spice、Mi Thai、Mr.Willis、LA STRADA 這幾間同屬于 Wagas 集團的餐廳,和 Costa Coffee、JustGrapes 葡醉、Alimentari 等一系列開在金苑商業(yè)裙樓的商戶。
這些大都已經(jīng)經(jīng)營十年以上,客戶群穩(wěn)定,受近兩年安福路街區(qū)游客化影響不大。
而烏魯木齊中路以東、常熟路以西這段安福路,商鋪連貫性有所中斷,更加安靜一些,店鋪輪換率也更低一些。2024年秋季,位于安福路和常熟路路口的世紀商貿廣場做了室外景觀改造。改造后的門前廣場增加了可以坐下來的設施。有不少附近居民早晚在這里散步、遛狗、鍛煉身體和聊天,是安福路上難得的一片公共空間。


此外,安福路還有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愛菊小學、西班牙文化中心塞萬提斯學院這些文化機構和屬地單位的存在,調節(jié)著商業(yè)店鋪的節(jié)奏,讓安福路的實際行走體感還是很舒適的。
這樣的舒適感當然不是純“自然生長”的。播客節(jié)目「商業(yè)就是這樣」在2022年曾推出一期《制造安福路》的節(jié)目里,提到了安福路街道是用專門的“街道規(guī)劃師”的角色,來保證沿街的美觀與秩序。
此外,由于街道的品牌“擂臺效應”,每個來到這里的品牌都不希望自己會“輸”,非常注重自己的櫥窗展示,不但把最有品牌代表性的產品精心陳列,還會根據(jù)季節(jié)配上鮮花和綠植,所以在安福路上“逛街”,是賞心悅目的。

雖然安福路的尺度不允許沿街的餐飲做外擺,但各家各戶還是找到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RAC 開在永樂匯的庭院里,具有天然的外擺優(yōu)勢。Sunflour、山風饌飲、Baker&Spice 的門口都有空間退讓處理,可以在門口放上販售小車,或放桌椅供顧客使用;
APPLLO、Boom Boom Bagels 等餐廳有窗邊面向街道的座位;Alimentari 利用難得的綠化帶和大樓之間的空間;PLUSONE 則利用街道轉角的空間,許多店都盡量在門口設計可以坐下來的座位,努力讓顧客和街區(qū)的距離拉近。



畢竟,來到這樣的街道吃飯或者喝咖啡,看街上的人和被街上的人看,都是體驗的一部分,但似乎從大家的表情來看,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被看”,不在意游客的眼光,依然悠然自得地坐著聊天、閱讀,處理工作。

韌性從何而來?
RQ 在去年的文章里提出過一個問題:“網(wǎng)紅街區(qū)的商業(yè)生態(tài),是否具備持續(xù)的韌性?”
如果說“熱度”是安福路最直觀的標簽,那么支撐這條街走到今天的,其實是一種更復雜的生態(tài)韌性。不同于快速走紅后走向單一化的街區(qū),安福路從高端餐飲、文化場所、國際品牌,到小眾獨立設計師店、社區(qū)服務之間,形成了彼此嵌套、相互調節(jié)的多元結構。
這里的熱度不是某一類品牌的勝出,而是多種商業(yè)形態(tài)、客群類型和空間需求,在長期共處中逐步磨合的結果。
這種“能留下來”的能力,并非源于表面的品牌流量,而是街區(qū)本身具備一種讓人愿意停留的空間質感與人情尺度。
街道不寬,卻好逛;店鋪密集,卻不擁擠;店主精心布置櫥窗、季節(jié)更換花藝,甚至在櫥窗里放上每天翻頁的日歷。
短暫停留的游客或許未必察覺,但熟客能在細節(jié)中感受到街區(qū)的溫度。不論是多抓魚的攝影展、塞萬提斯學院櫥窗里的藝術展、還是 Short Sentence 店外的節(jié)日裝置,這些內容與點綴構成了品牌與街道之間的“公共文化表達”。

而居民與游客的共存,是安福路另一種韌性的來源。本地熟客撐起了老牌餐廳與生活服務業(yè)的底盤,而國際游客與新品牌的涌入,則不斷為這條街注入流動的“新鮮血液”。短期快閃與長期穩(wěn)店并行,商業(yè)不只是“開店”與“收店”的二元狀態(tài),而是包括試水、轉型、迭代在內的街區(qū)實驗室。
這是一種無法照搬的街區(qū)生成邏輯,但卻提供了一個重要參照:在沒有明確規(guī)劃的情況下,安福路自發(fā)形成了一種“品牌+屬地文化+城市細節(jié)共同維護”的生活型商業(yè)街模式。它并非完美,也面臨著游客化、租金上漲、小眾品牌生存空間被壓縮等現(xiàn)實壓力。但正因如此,它更像一個真實的城市實驗。
它給我們的啟示不是如何造一條“下一個安福路”,而是提醒我們在高熱城市街區(qū)中,如何為多種生活留出空間,如何讓商業(yè)在火熱之中保留溫度。
當然,安福路依然還留給我們不少問題,面對未來更高的租金與更多的游客,它的多樣性還能保留多久?生活性與商業(yè)性是否會進入新的平衡?我們無法在當下作出判斷,唯有持續(xù)走進、觀察、記錄它。

原標題:《安福路又卷出了新秩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