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沉默的婦科殺手:子宮內膜癌防與治全解析
作者:廖炯博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婦科腫瘤科
一、從三個真實案例說起
在婦科診室門口,三位不同年齡的女性正等待就診:
案例1:33歲白領的疏忽之痛
體重超標的程序員小麗,長期受月經紊亂困擾,合并糖尿病卻未被重視。醫生多次建議診刮均被拒絕,直到突發“血崩式”大出血才接受急診刮宮。病理結果顯示:子宮內膜樣癌。追溯病史發現她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長期無排卵導致雌激素持續刺激內膜。
案例2:71歲老人的意外發現
體型勻稱的王阿婆絕經20年后出現少量陰道出血,經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漿液性癌。這類腫瘤與基因突變相關,惡性程度高,需要手術聯合化療。她的案例提醒我們:絕經后出血絕非正常現象。
案例3:40歲女性的遺傳警報
小美因家族多人患直腸癌進行基因檢測,意外發現攜帶林奇綜合征突變。系統篩查竟查出早期子宮內膜癌,這正是遺傳性腫瘤綜合征的典型表現。
這三個案例折射出子宮內膜癌的三大致病途徑:內分泌紊亂、基因突變和遺傳易感性。根據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公布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子宮內膜癌在中國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發病率位居第二,且逐年上升,僅次于宮頸癌,并在一些發達城市超過了宮頸癌的發病率。筆者認為,隨著我國HPV疫苗的廣泛接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子宮內膜癌將取代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
子宮內膜癌發病相關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性激素因素:內源性和外源性雌激素,如功能性卵巢腫瘤、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以及他莫昔芬的使用,與子宮內膜癌發病關系越來越明確。在缺乏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長期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異常增生,繼而癌變。
2.代謝因素:臨床發現子宮內膜癌患者常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統稱子宮內膜癌“三聯 征”,是代謝相關性腫瘤,預后較好。
3.遺傳因素:少數子宮內膜癌為遺傳性,約占5%,其中關系最密切的是林奇綜合征,又稱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是一種由DNA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林奇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平均發病年齡相對年輕。
4.其他因素:不孕不育、月經因素(初潮早、絕經晚)與子宮內膜癌相關。
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密碼
(一)激素失衡:I型癌的罪魁禍首
不難猜測,月經不好又有肥胖、糖尿病的小麗,患內膜癌和性激素紊亂有關。要理解他的機制,我先要了解月經是怎么來的。卵泡在發育的同時分泌雌激素,后者讓子宮內膜發生增殖期變化,為迎接排卵后胚胎著床做準備。排卵后原先的卵泡成為了黃體,黃體主要分泌孕激素,也分泌雌二醇,孕激素使子宮內膜發生分泌期變化。如果排出的卵子沒有受精,黃體開始萎縮,雌、孕 激素分泌減少,子宮內膜失去性激素支持,發生剝脫而月經來潮。下一個月經周期重新開始,如此周而復始。
如果在絕經前女性沒有排卵,就會缺少孕激素分泌,而卵泡仍有持續發育,就會有雌激素的持續分泌。長期雌激素的分泌,讓內膜過度增生;又缺乏孕激素的作用,無法發生完整的內膜剝奪。長期的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作用,讓子宮內膜發生增生過長,隨著作用時間的延長,會逐漸出現癌前病變以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青春期和絕經過渡期常常會出現月經紊亂、周期延長等表現,原因就是沒有規律地排卵,因而發生內膜病變的風險增加;即使在育齡期,女性有時因應激、肥胖或排卵障礙相關疾病等因素影響,也可發生無排卵。
醫生詳細詢問了小麗的病史,原來小麗一直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簡稱“多囊”)。這下算是找到原因了,多囊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以排卵障礙、高雄激素表現和卵巢多囊樣改變為特征,主要表現為月經失調、肥胖、多毛、痤瘡、黑棘皮癥和不孕等問題,以上這些表現和小麗基本都能對上。小麗因為未及醫治,致使內膜過度增生到了癌變,現在后悔莫及。醫生寬慰小麗,她得的內膜癌是比較好的一種類型(與激素相關的內膜樣癌,稱之為I型內膜癌),目前處在基本早期,治愈的機會很大。
(二)基因突變:II型癌的致命隱患
與小麗不同,王阿婆一直身體很好,雖然71歲高齡,但血壓、血糖一直正常,也沒有肥胖。王阿婆僅僅是因為近半年偶爾有少量的陰道出血來看診,沒想到醫生告訴她的子女,王阿婆得的是非激素依賴性的內膜癌(又稱II型內膜癌),惡性程度比較高,術后還可能需要化療。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這一類的病變與p53基因突變有關,通常表現為更差的分化程度和較高的侵襲性。除了基因突變,II型內膜癌也和肥胖、產次、吸煙、口服避孕藥、初潮時間、以及糖尿病有關。建議絕經后女性應該常規檢測內膜情況,如有絕經后出血應該及時就醫。
與激素無關的II型癌雖僅占20-30%,卻具有"三高"特征:
- 惡性程度高(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
- 轉移風險高
- 復發概率高
其發生與TP53等基因突變密切相關,常見于體型正常的老年女性。這類患者即使無典型癥狀,也需要更積極地治療。
(三)遺傳魔咒:林奇綜合征
小美的父親、叔叔都患的是直腸腫瘤,基因檢測提示他們都有攜帶一樣的基因突變,稱之為林奇綜合征。小美的基因檢測也提示有相同的基因突變,及時排查發現了小美的早期內膜癌。林奇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腫瘤綜合征,其大大增加了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腸癌、泌尿腫瘤、膽道癌、腦癌(通常是膠質母細胞瘤)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其中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更為常見。
約2-6%內膜癌患者存在這種遺傳缺陷,表現為:
- 家族多人患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
- 發病年齡較年輕(平均45歲)
- 同時患多種癌癥的風險增加
攜帶者需從30歲起每年進行子宮內膜篩查,完成生育后可行預防性子宮和雙側附件切除術。
總之,子宮內膜癌的發病主要危險因素包括持續的雌激素刺激(PCOS等無排卵性生殖內分泌疾病、單一外源性雌激素補充、類雌激素藥物使用等)、代謝綜合征(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不孕不育、初潮早和絕經晚、激素分泌性卵巢腫瘤和遺傳性腫瘤綜合征。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即為陰道出血,包括育齡期女性的異常子宮出血和絕經后出血。有高危因素的病患更應引起重視。根據B超等影像學的檢查,必要時做子宮內膜病理診斷。子宮內膜癌雖是威脅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但通過體重管理、月經監測、基因篩查“三重防護”,可降低發病率,增加早診率,提高生存率。記住:異常出血不是小事,及時就診就是最好的抗癌策略。從今天起,關注月經變化,管理腰圍尺寸,讓生命之花遠離癌變陰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