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普|一名腫瘤醫生眼中的肺癌診療變化:從談癌色變到與癌共存
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主題是“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陳保榮,從醫十五年,他真實感受到醫生手里的抗癌工具不斷增加,創新療法不斷給肺癌患者和家屬帶來新希望。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陳保榮
陳保榮第一次意識到癌癥的可怕是在1998年,當時有一位親屬患上白血病,卻沒有太好的治療方案。這讓當時16歲的陳保榮第一次有了想做一名醫生的想法,而且要做一名腫瘤醫生。2001年,陳保榮如愿進入廣州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習。2009年,他如愿進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國內知名三甲醫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領銜的呼吸科最為大眾所知。陳保榮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鐘南山院士是自己的偶像,這是當年選擇肺癌作為主攻方向的原因之一。
陳保榮介紹,在他剛工作的時候,晚期肺癌患者主要治療方法是化療,三線之后的治療“很多都沒有特別好的方法”,醫生往往會有一種無力感,一般狀況差的高齡患者,因為耐受不了化療,最后無奈選擇放棄治療。但隨著醫學的進步,肺癌的治療不僅有手術、放療、化療,更有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方法也給了醫生診療更強的底氣。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癌癥新發病例總數為2078萬例,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2342萬例。在中國,2023年中國癌癥新發病例總數為493萬例,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545萬例。
在眾多癌癥種類中,肺癌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頭號癌癥“殺手”。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超過100萬的新發肺癌患者,占全球肺癌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過去十多年,跨國藥企的抗癌藥加速進入中國,本土創新藥企的抗癌藥也不斷涌現,肺癌患者有了更多治療選擇。在日常工作中,陳保榮不止一次見證創新藥給肺癌患者帶來的巨大生機。
2019年臨近過年的時候,陳保榮收治了一名重癥肺癌患者,“家人只能用輪椅把他推到病房”。幸運的是,這名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療后,可以下床走路了,最終開開心心回家過年;2022年,陳保榮所在醫院的ICU收治了一名40歲的患者,由于出現呼吸衰竭,上了呼吸機也無法維持生命體征穩定,最后還用上了ECMO(人工膜肺)。在拿到患者的痰液之后,經過病理分析發現是肺腺癌,最終經過基因檢測,給患者用了相應的靶向藥。
“直到現在,這名患者還會來我的門診找我,他的情況一直到現在非常好。”陳保榮介紹,這些患者的轉機得益于基因檢測技術,通過基因檢測發現特異性的基因突變,并迅速找到且用上有針對性的靶向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最早開始在2012年就有了基因檢測,當時主要是檢測EGFR突變,后來慢慢增加到三個基因,包括EGFR、ALK、ROS1。目前,NGS檢測、PCR檢測已經在醫院常規開展。
“肺癌的慢病化管理趨勢是比較明顯的。”陳保榮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在臨床工作中,醫生常常要跟患者和家屬說,即使是晚期肺癌,也可以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用藥物控制腫瘤,帶瘤生存。以ALK突變為例,使用三代靶向藥,患者的PFS(無進展生存期)已經可以超過五年,這雖然沒有真正殺死腫瘤,但在醫學上已經被稱為“臨床治愈”。
當然,包括肺癌在內的腫瘤的發病機制都非常復雜,患者端未被滿足的需求仍然有很多,醫生永遠希望有更好的抗癌工具。陳保榮表示,現在,每年或每隔一段時間都有新的抗癌藥出來,醫生也希望更多的靶點、更多作用機制的藥物被研發出來,讓患者有更多的一些治療手段。此外,現在肺癌診療比較大的挑戰是耐藥性問題,這很可能導致患者最開始使用某一療法很有用,但到后期就失效了。作為臨床醫生,希望有更多新藥被研發出來,通過藥物創新和聯合治療來延緩耐藥問題,給患者更長的生存期。
雖然診療手段越來越多,但陳保榮也看到,現在肺癌呈現年輕化趨勢,他更希望,人們從調整生活方式入手,預防癌癥,減少癌癥發生。陳保榮提醒,要重視每年的體檢。像肺癌,如果能夠早期發現病灶,就可以及早處理,并定期復查,將癌癥消滅在萌芽階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