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網紅店到路邊攤:奉化兄弟的煙火江湖
24年的年底,寫了一篇《胖子的2024年總結》。寫完之后,很多人給我發消息,讓我梳理下,公眾號的定位、用戶群等等。我也思考了很久。
想了一下,大概是:記奉邦將逝之跡,薦商海奮楫之英,溯閶巷湮沒之史,尋巷陌垂涎之珍。守一方水土精魄,傳千秋故里心聲。
既然有了方向,那么新的系列也就此開啟。胖子會去找一些奉化的創業青年和他們的故事,八卦一下大家都關心的事。比如今天這對兄弟,奉化網紅店的始祖---江小廚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死胖子嘮奉化。
奉化初代網紅店的倒灶

「READING」
對于江小廚,胖子是無感的,16年的時候,胖子正在杭州忙著考試,回家也基本就是籃球場、家、車站的三點一線。聽老王說,他和弟弟(小江)開店,當時兩個人各取了一個名字,后面覺得“江小廚”這個名字比較好,所以就叫上了。做的是創意中餐,位置在龍津尚都對面,老萬忠鴨面那個位置,之前就是江小廚。


當時的江小廚有多火呢,發小說:一般都去過,沒去過也聽過。

圖片來源:老王
同期,他們還開了一家叫:蘆狄弄 的燒烤店。奉化的80,90后大多不陌生,店面以70、80年代復古裝修配合很多老物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紅墻外弄3號因此留下了不少食客打卡的身影。在奉化那個互聯網不顯,移動互聯網剛啟蒙的時代。這兩家店可以說是奉化最早的一批“網紅店”。

蘆狄弄,真的是一條弄堂的名字,就在現在城里廂。老蔣的同學陳杏佳的故居便位于此,兩人曾在此結為義兄弟,因此名聲大噪。

圖片來源:老王
可以說老王、小江兩兄弟在當時的奉化餐飲行業風頭無量,在那個網紅=名氣=收入的年代,江小廚怎么就倒灶了呢?
老王抽了口煙回憶說:
首先,面對那么大的知名度和流量,我飄了,夜場沒少去,自己也貪玩。
其次,銀泰、萬達商圈的沖擊,小店無力抵抗。
最后,三年疫情,一刀下來,扛不住了。
現在,兄弟兩個重新開始,弟弟在萬達做了一家川菜館,叫:沒幾個川菜。老王選擇騎著三輪車,擺攤做起了燒烤。趁著清明,都去試了一下。
探店:沒幾個川菜

「READING」
沒幾個川菜最早是在承之單品喝咖啡的時候,老板承哥夫妻推薦給我的,說可以去試試寫寫。
起初也沒太在意,個人認為在奉化做川菜很難,一個是奉化吃辣的少,地道川菜幾乎無法在奉化落地。另一點,能落地做得好的,基本都是改良川菜,對于廚師的要求比較高。作為一個川渝女婿,在奉化一直沒找到不錯的川菜。
發小的提前預警,其實對于這家店,個人的期待并不是很高。但是,看到門頭那個時候也是詫異了一下---好,嗯,那個。。簡單。。

看到餐單,確實“沒幾個菜”。不過基本上大眾普遍接受的川菜都還在。價格上來說中等偏下。普通大眾能接受的價格,加上萬達這個地段,確實不貴。

不過店面的裝修,真不知該怎么描述。基本沒啥裝修,屬于毛坯開店。上圖感受下毛坯風!

和發小兩個人點了5道菜,明顯是多了。個人建議人數+1即可。份量上不能說多,但也還是夠的。大眾點評上有94的2-3人餐,那個比較劃算!

上菜,和之前預想的差不多,都是改良后的川菜,少麻少辣。有亮點,但如果按照200多的價格來說:比較一般,看剩菜量就知道。

開吃前

臨走時
沸騰魚這個菜上來的時候,油水還在翻滾,蠻好玩的。魚肉比較嫩,粉裹的略厚,沒吃出來用的啥魚,刺比較多。裹魚的粉和撒上去的粉黏住了。并不麻,也不辣,適合吃的不辣的。這道菜,靠油溫做熟,很考驗廚藝,一不小心就太油了。

辣子雞,外皮有點麻辣,里面不知道為啥白乎乎的和白切雞一樣,沒啥味道。專業人士點評:辣子雞的粉有點多了,也有點大,其實可以(切)小一點,炸的酥一點。

醬油炒飯,發小推薦,必屬精品,絕對的YYDS,一秒入魂。飯炒得很均勻,軟硬合適,裂墻推薦。

這道炒黃喉和發小起了分歧,她認為太油。我認為牛筋+黃喉的組合,蠻有意思,黃喉確實稍微老了點,但是,牛筋炒的蠻好吃。最后,我把牛筋給挑了吃了,剩下黃喉。

沒去過江小廚,也沒去過蘆秋弄,單看這個川菜館。似乎有那么點想做網紅店的意思,但確實在各方面都差了不少,作為一個主打日常實惠解饞的小館子,可能更符合這家店的定位。
燒烤攤:老王睡不著

「READING」
如何在奉化做一家網紅店?老王邀請我去他的攤位試試。。。

名字到位、感覺到位、口號到位,小眾的文藝感,加上偏僻到有點荒蕪的選位,一看就是初代網紅的靈魂傳承。

看著串的樣子,很“燒鳥”,老王也很直白:別人說我是燒鳥,但我真不是,我就自己串的肉串。
燒鳥起源于日本江戶時代,早期以鵪鶉、野雞為原料。明治時期,肉食禁令解除后,雞肉及內臟成為主流食材,燒鳥店興起。國內近年興起燒鳥熱潮,從日料店延伸至夜市地攤。盡管食材成本低廉,但憑借高端定位、網紅屬性及年輕客群吸引力,人均消費常超百元。其實,國內的“燒鳥”正宗的沒幾家,大多都是模仿燒鳥串的精致、好看的小肉串,一個串上,2、3塊肉這樣。

如果不是老王說是他自己串的,真懷疑這些串是他從哪進貨的。不過老王也和我曝了個大瓜。
我認為:自己串=自己去菜場買鮮肉回來自己切,自己串。
老王:我用的都是可溯源的冷鏈,不然,你以為那么多羊排、雪花牛肉哪來的?只有大型的屠宰場出品的冷鏈肉食才能做到大量提供同一部位。而且好的冷鏈肉都是完成排酸的,口感更好。
老王好直白,直白的不像一個老板,至少不像一個推著三輪車擺攤的燒烤攤老板。

他太干凈了,不能說他打扮的很精致,但是干凈利索,身上沒有燒烤油污帶來的油膩。沒有因為職業需要去換個工作服,依舊是便服。給人一種很干凈利索的感覺。
更干凈的是他的攤子,三輪車抹得一塵不染,不銹鋼面板上找不到污跡。從紙巾到食用油,用的都是山姆的東西,這讓我很詫異。山姆不是現在精英家庭的心頭好嘛,現在燒烤攤都跑山姆進貨啦?老王還給食客準備了洗手用的水箱,細節感拉滿,“網紅”只是一個現象,但是,細節反應態度。

不過作為一個烤串攤,別的所有都只能稱之為“細節”,最終決定的還是烤串的味道。老王家的串,調料不是很多,沒有看到他一把把撒調料的場面。他說他追求“本味”。所以,他的串沒有那種濃郁的燒烤料的味道。更沒有人站在邊上一直打噴嚏的尷尬。

老王問我味道怎么樣?一時居然有點詞窮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就感覺還不錯,味道可以,賣相可以,創意不錯。
昨晚閨女喊著去吃燒烤,就去了鮨禾屋。對比發現,老王的略好一點。但是,老王那人均60、70。鮨禾屋,吃燒烤人均奔著300去了。原來不光美女是對比出來的。美食也是那么對比出來的!

看著老王在這偏僻的馬路邊低著頭燒烤,依然還有不少食客慕名而來。可見雖然江小廚沒有了,但是,食客并無所謂是“江小廚”,是“蘆狄弄”,亦或者是“老王睡不著”。他們要的只是一口他們喜歡的味道。
我問老王:從名噪一時的大網紅店到現在的路邊攤,如此大的落差你有什么感覺?
老王說:更加踏實。

牙膏哥說:減肥是最簡單的事,5公里不夠就10公里。早上原本7點起,那就6點起,6點不夠就5點起,很簡單,沒有什么難度,貴在一個堅持。任何理由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借口。找,就別談減肥。這個話讓我思考了很久。
看著老王鐵架上的肉串正滲出晶亮的油珠,老王把烤得最透的那串遞給客人。創業和減肥都像這攤炭火,有人天生能買無煙果木炭,有人連煤渣都得篩三遍。當初大家都以為堅持就是往烤串上貼金箔。如今才懂真正的火候,是知道何時該給肉串刷層薄油,何時該替冒汗的顧客遞上一張濕紙巾。

路燈下健身房的玻璃映著跑步機的紅光,老王往爐火上添了點新碳。這世上有人踩著跑步機丈量世界,就有人扛著煤氣罐走五層樓梯當熱身。
所謂堅持,不是把別人的五公里裱成金科玉律,而是看清自己鞋底沾著哪條街的泥,依然肯在深夜里,把生活煨成爐邊那一縷暖胃的香。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