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如何推動再保險交易規模上量增加話語權,行業在臨港新片區共倡議
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我國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實踐。“中國再保作為中央金融企業和國內唯一國際活躍保險集團,堅決扛起再保險國家隊、主力軍的責任使命,全力支持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
4月18日,行業支持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暨中國太保與中國再保場內交易簽約儀式在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下稱“登記交易中心”)交易大廳舉行。中國再保黨委副書記、總裁莊乾志在儀式現場表示,中國再保與中國太保同屬于國有綜合性保險集團,“此次簽約是再保直保協同服務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有益實踐。”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當天中國太保、中國再保率先“手牽手”合作進場交易簽約,預估交易規模約30億元。大地保險、三井住友也一并進場交易簽約,預估交易規模分別為21億元和6億元。

再保險也稱分保,通常是指保險公司通過訂立合同,將自己已經承保的風險,轉移給另一個或幾個保險人,以降低自己所面臨的風險的保險行為,業務多數發生于直保公司與再保險公司之間。某種程度而言,再保險就是‘保險的保險’,承擔了行業最后的托底作用。
在上述中國太保、中國再保簽約雙方中,中國太保是直接保險公司,中國再保則是我國境內唯一的本土再保險集團。
“去年十月,我們成為首批在臨港設立再保險運營中心的專業再保險機構,填補了專業再保險機構的空白。”中再產險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忠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運營體系已搭建完畢,具備了在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高效開展國內外再保險業務的全部條件。
中國再保正在大力推動業務登記和交易落地工作。王忠曜介紹,依托中再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這一運營平臺,“我們加強境內外機構與運營中心的協同聯動,推動再保業務在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落地。”截至目前,國內國際業務方面已完成三大重要合約在上海國際再保險業務平臺上的登記,已登記業務近60億元。
太保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負責人陳森也強調了平臺建設和交易落地的重要性,“平臺建設是再保險中心邁向全球化的基石、交易上量是體現再保話語權的要素。”
陳森向記者透露,下一步中國太保將與中國再保的成功交易模式運用到符合條件的其他重大再保分出業務上,在分出交易額上貢獻體量領先;并推動更多的交易伙伴在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上注冊和開展業務交易,活躍和豐富場內交易。同時,加強協商督促境外分出方上業務平臺注冊,與我方開展跨境分入交易,并借助中國太保系統內公司,做好跨境分入業務重要渠道的資源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標志著我國數字化、標準化再保險交易從前期單點突破、逐單試點開始向規模化應用轉變。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已有越來越多的市場機構通過使用登記交易中心統一的數據規范、標準的合同和賬單體系、一致的交易規則,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深化國際合作。
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93家保險機構(包括56家保險公司、4家再保險公司及33家保險經紀公司)在登記交易中心平臺注冊開通交易權限,其中境外機構16家、境內機構77家;累計交易保費7555.53萬元;累計登記保費1132.78億元。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當天現場,中國太保還牽頭發起倡議,中國再保、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國壽財險、大地保險、中華聯合財險、中銀保險、浙商保險、太平再、漢諾威再、安盛環球再等29家中外資再保險運營中心積極響應。
《倡議書》顯示,2024年8月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發布《關于加快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再保險中心建設需要全行業同心協力、穩中求進、創新突破。
《倡議書》首先號召全行業共建基礎設施“硬支撐” 。倡議全行業更加積極主動融入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和業務平臺,推動再保險業務登記和交易規模上量進位,助力再保險數據互聯互通,共同構建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
其次,《倡議書》強調創新驅動,培育發展能級“新動能” 。倡議聚焦國家戰略重點,聯合開發巨災保險、新能源保險、健康險等保險產品服務,圍繞人工智能核保、氣候風險模型、巨災債券等前沿領域,開展技術攻關,聚焦風險分散和風險管理,提升再保險承保能力支持能級。探索跨境再保險創新業務模式和風控方案,培育再保險業務增量市場。
最后,《倡議書》提到要開放協同,構建全球合作“新生態” 。呼吁同業進一步深化與國際再保險機構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境外交易方和業務落地上海,吸引更多國際論壇、行業峰會落地年輕且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臨港新片區,將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的品牌傳播到全球市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