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影連接世界,中國企業出海繪就城市新名片
吉隆坡雙子塔的霓虹尚未散盡,TSLAW TOWER的玻璃幕墻已被 5200 萬流明的光瀑點亮。4月15日,在中國與馬來西亞建交5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吉隆坡的首個“燈光樓宇”以璀璨光影迎接遠道而來的貴賓。而這背后的方案輸出來自一家中國企業——城市之窗。

馬來西亞吉隆坡TSLAW TOWER亮燈,城市之窗供圖
城市之窗從廣告代理起家,在與全世界40多個國家戶外廣告對接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自主開發的“燈光樓宇運營” 的模式,并從2010年起,從上海外灘旁的花旗大樓逐步點亮北京秀水街大廈、廣州廣發證券大廈、成都金牛萬達等20多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筑。
與紐約時代廣場、東京澀谷等著名的城市夜景地標不同的是,“燈光樓宇”并不是靠不同規格的顯示屏展示內容,而是通過光源燈帶包裹整個樓體,在內容的加持下,實現“輕量級但高影響”。其優勢是:面積大(可達上萬平方米)、覆蓋人群廣、內容突出。
城市之窗創始人李定真在接受澎湃新聞的采訪時反復強調,燈光樓宇并非簡單的建筑亮化,而是利用超高建筑的結構安裝點光源燈帶,通過動態內容設計形成覆蓋數萬平方米的視覺載體。這種模式的核心也正如“城市之窗”的名字,需要同時做到:為城市形象添彩、為公眾創造愉悅體驗、為品牌提供高光舞臺。

城市之窗創始人李定真
相較于傳統LED屏幕的廣告功能,燈光樓宇更注重公共性與藝術性的平衡。以上海外灘為例,城市之窗的燈光秀既呈現浦東改革開放35周年的宏大敘事,也展現高校學生專屬的畢業光影,更是車展期間各家車企的展示舞臺。這種“1:1:1”的內容配比(城市形象、公眾互動、商業廣告各占三分之一),已成為城市之窗的黃金法則。
從“硬件輸出”到“模式輸出”,中國方案重塑城市地標價值
燈光樓宇的出海不僅是創意的輸出,更是技術與管理體系的全球化驗證。
“中馬建交50周年”的亮燈項目從策劃到落地僅用一個月,背后是城市之窗積累的2000余場國家級活動經驗轉化而成的數字化系統:中國團隊+當地設計師形成本土化的視覺方案,斷網播控技術確保內容安全,AI+人工可視化審批流程則解決了跨國協作的合規難題。
城市之窗的出海路徑也折射出中國文化科技產業的結構性升級。早期中國企業多以設備供應商身份參與海外燈光項目,而今則憑借全鏈路服務能力參與其中。在TSLAW TOWER案例中,城市之窗不僅提供內容設計與技術系統,更深度參與當地團隊的運營培訓,將中國的城市空間運營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知識資產。

上海畢業季亮燈祝福高校學子,城市之窗供圖
這種轉變的背后,是中國在數字光影領域形成的“雙引擎”優勢:硬件層面,點光源技術、智能控制系統在不斷迭代,實現從最開始的顏色變化,到字體展示再到畫面變化的躍遷;軟件層面,城市之窗這樣的企業訓練出可快速響應多元需求的AI創意中臺。
“技術+運營”的雙重能力,讓中國燈光模式在海外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力。目前,城市之窗已與泰國、越南等地標項目接洽,并計劃以東南亞為支點,沿“一帶一路”繼續拓展。
重構城市公共空間價值
站在更宏大的視角,城市之窗的出海不僅是商業拓展,更指向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革新:將地標建筑轉化為兼具文化表達、公眾參與和商業價值的“城市會客廳”。
這種模式在吉隆坡也初見成效。在TSLAW TOWER項目中,城市之窗團隊將上海“I?SH”設計理念本地化,結合吉隆坡的縮寫“KL”,打造出“I?KL”的經典畫面,在日常運營中,與當地節慶主題交替出現,形成持續的情感連接。

“I?SH”圖樣,城市之窗供圖
此外,李定真也希望通過公眾的參與與技術的迭代,助力城市打造文化IP。內容上,城市之窗從單項傳播逐漸面向公共創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參與內容設計——大學生畢業季投稿、市民節慶創意征集,正在登上燈光樓宇;形式上,團隊正探索將AR、無人機表演與燈光秀結合,打造沉浸式文旅場景。
李定真表示:“當一棟樓能同時承載城市記憶、公眾情感與商業價值,它就真正成為了連接世界的窗口?!?/p>
夜幕降臨,上海小陸家嘴區正化身光影劇場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而在千里外的吉隆坡,同一套系統正在書寫共建未來的愿景。光影流轉間,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敘事,正以更柔軟、更智慧的方式,照亮世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