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業新力量 | 對話謝尚晉:做敏銳的“破局者”,愛拼才會贏
在藝術與商業的浪潮中,他是敏銳的“破局者”,從金融高管到藝術創業者,從傳統收藏到數字藝術,謝尚晉始終以閩南人 “愛拼才會贏” 的底色,在時代變局中踩準每一個轉型節點。當全球經濟氣壓低沉,他將藝術視為 “現實焦慮的出口”,在 SKP 商圈策劃水墨展,于胡同四合院搭建跨代際藝術對話場;面對 AI 技術沖擊,他斷言 “藝術情感不可復制”,卻也率先擁抱直播、短視頻與 NFT,讓古老的收藏智慧與科技浪潮共振。他的收藏寫滿 “眼力、魄力與初心”,而每一次賽道切換,都藏著對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的執著踐行。

謝尚晉博士
雅昌藝術網雅昌拍賣圖錄APP特別對話謝尚晉博士,且看一位 “藝術 + 金融” 雙料玩家,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錨定藝術的確定性價值。
從設計師到 “藝術 + 金融” 雙料玩家
雅昌藝術網:您能講講從大學到現在的職業經歷和重要轉折點嗎?
謝尚晉:我本科學的是藝術設計,研究生是藝術和金融,博士是藝術學博士但博士論文研究方向是我在這么多年工作中的實戰經驗與理論研究《中國藝術品金融化的建構模式研究》這一課題。我應該是國內第一個學藝術跨金融進入銀行的人,我大學畢業后做過設計師(香港高級室內設計師)后來又進入當時在國內頭部的拍賣行工作,再后來,我去了藝術品基金管理公司因為懂藝術也懂金融在當時老板的帶領下迅速把管理規模做到10個億以上也在行業中出圈。2011年中國民生銀行通過獵頭挖我去做產品經理,在世界500強金融機構這一待就是12年多從分行到總行,其間我參與了藝術品投資基金的發行(另類投資)和藝術品抵押(創新業務)、私人銀行高凈值客戶服務體系的建設、美術館的建設、管理、展覽等多項工作。三年前我從民生銀行離職投身財富管理-家族辦公室后來又創辦了自己的文化和傳媒公司并出海到如今成為海外知名高校特聘為教授/藝術學博士生導師,一直延續著金融與藝術這兩條熟悉的賽道且在不斷砥礪前行,近兩年的國外經歷也讓我擴寬了海外市場實現了跨境業務的發展。

一場關于 “眼力 + 魄力” 的投資哲學
雅昌藝術網:您提到過自己的收藏分為幾個階段,能詳細講講嗎?
謝尚晉:2008年剛進拍賣行工作時,我一開始拿著每月幾千元工資除了平時簡單的花銷,省下來的錢全部買畫支持年輕藝術家創作 —那時純粹是喜歡和熱愛,直到后來隨著收入不斷提高我用“投資思維”成批買入一些如今已非常有名的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后來這些藝術家們價格起飛后我就在藝術市場及拍賣溢價300%~1000%賣出,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我至今已收藏了有17個年頭了,倉庫里放著大量的藏品涉獵有現當代藝術(含雕塑、裝置)、名人信札、近現代書畫和古代書畫,最高峰的時候有小一千件的藏品近幾年出了幾百件至今也還收藏了幾百件藝術品,近幾年我做過四次個人收藏展。

我的收藏大致分三個階段,我的第一階段是從2008年剛開始我從當代新水墨入手到2013年陸續變現后開始進入收藏的第二個階段是2012年開始陸續購藏名人信札和近現代名家書畫(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黃胄等),第三個階段是從2015年至今陸續購藏古代書畫(張即之、陳洪綬、丁云鵬、蔣廷錫等)。

目前因為大環境的影響藝術品行業也受到很大的沖擊但對于藏家來說確實是件好事因為價格下來了同時對于想剛入門的新藏家也是一件好事,現在當代藝術品價格基本見底,很便宜,不講投資就算用來裝飾家里正合適。要是想在收藏行業做投資、保值增值,就得與時俱進,選對適合自己的板塊并懂得在高位售出。

我覺得古代書畫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它的盤子不大而且作品稀缺藏家群體穩定。不過,涉足古代書畫收藏的門檻比較高,一是鑒別真偽難度大,二是得有人幫忙把關驗真,三是得有資金實力,也就是財力、眼力和魄力都要具備。總之,收藏還是得買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
不過說到底,收藏最珍貴的狀態,還是回到初心:就像我至今還留著2008年買的第一件當代藝術。

從 “躺平” 到 “重啟”
雅昌藝術網:您回國后,察覺到整體環境有何變化?
謝尚晉:本來前兩年我都想躺平了把公司交出去然后去享受陽光沙灘的生活了,但從2024年初回國時,落地北京的第一周,我便明顯感受到大環境的 “氣壓” 低了許多。全球經濟在疫情后遺癥、地緣沖突的交織下顯得格外疲軟,國內消費市場收縮、投資信心不足,這種變化滲透在方方面面 。作為閩南人,“愛拼才會贏” 的精神從小就刻在骨子里,我對自己說必須做出調整,重新振作,思考應對辦法,積極做出改變。于是馬上讓自己快速切換狀態,讓公司積極做出戰略調整,不僅在自身業務方面做出了調整并且重新調整了賽道。我在金融業務方面從投資型轉為增值服務方向,在藝術業務方面也切換到藝術商業與藝術消費領域,與其說是“振作”,不如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在經濟不確定的時期,人更需要精神寄托,而藝術就是那個能讓人暫時抽離現實焦慮的 “出口”。

雅昌藝術網:您創造了“藝術之旅” 等概念,能講講相關情況嗎?
謝尚晉:2009年民生銀行深圳分行組織高凈值客戶要去香港看拍賣預展和做一些藝術方面的分享活動我們當時是承辦方,主辦方讓我想個活動名稱我當時就提出“藝術之旅”這個概念并把它延續到后來我到民生私人銀行的。接著后來又提出“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些概念后來都有實際案例支撐。


AI 沖擊下的藝術 “反焦慮” 法則
雅昌藝術網:您怎么看待當下的時代變化,比如AI對行業的影響?
謝尚晉:2018年我成為由清華大學舉辦的首屆AI藝術大賽評委專家,在這之前我就一直關注AI人工智能與藝術的結合。現在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未來的主線必將是機器人和AI+產業,人工智能行業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確實會對很多行業造成沖擊,比如像自動駕駛的出現到現在越趨于技術的成熟,未來很有可能會讓出租車司機面臨被替代的風險。但藝術圈反而因此迎來了 “反焦慮” 的機遇。

藝術領域不會被 AI 輕易取代,因為藝術承載著人類情感,這是AI無法復制的。我們傳授的知識具有稀缺性,且會不斷迭代更新。同時,藝術要與商業結合,在消費降級的背景下,藝術家也需要適應時代變化,調整思路如何讓藝術與科技結合,讓藝術為科技賦能。
當藝術走進商場與四合院
雅昌藝術網:能講講您去年策劃的幾個展覽嗎?
謝尚晉:我去年一共策劃了5個展覽(包括海外),其中兩個是我在9月底回國后策劃的,一個是11月8日在北京SKPs 的“周莊夢蝶 —— 周廣宇水墨個展” 落地,這是我與周老師的第三次合作。我和周老師相識多年,也是他的藏家。他的作品更偏向抽象水墨,筆觸里藏著《莊子》的哲思。這是我們和SKP公司間的合作,為其提供展覽內容。SKP定位高端消費,這次合作不僅對藝術家發展有益,后續還吸引了與地產的商業合作,我現在更多地關注的是藝術如何與商業的結合。

第二個展覽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在協作胡同的Z-SPACE,這里原本是青年旅社,后改造為餐廳,如今已成為集餐飲、藝術為一體的藝術四合院空間。我在這里策劃了一場包含13位藝術家、40 件作品的跨年展覽以展示藝術大師常玉、陳丹青的版畫作品以及艾學峰、程升、鄧霖、許景鵬、高一磊、張文彬等青年藝術家們的杰作,藝術家們跨越了不同的藝術流派與時代,探索了色彩與形式的無限可能。展覽名為 “常青之歌”,既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也是想傳遞一個信念:藝術常青,在于不斷接納新的表達形式。

線上直播破局
雅昌藝術網:2020年您就已經開始嘗試直播賣畫,能講講當時的情況嗎?
謝尚晉:這個事情我得感謝永樂拍賣的創始人趙旭先生,是他喊我做的拍賣直播,我記得很清楚2020年初口罩期間大家都不能出門有天晚上我接到趙總的語音電話問我有沒有作品能上線拍賣并現場拉群讓團隊配合上線。受疫情影響,近現代藝術品市場縮量,但當代藝術品市場卻因疫情迎來井噴,大家都通過線上買賣作品,后來我們合作愉快短短一年內就在藝典拍出100多件作品實現三方共贏的局面。后來我與百度直播又有深度合作,我們曾經一場藝術直播創下了50多萬人線上觀看的記錄。

把握短視頻賽道窗口期
雅昌藝術網:您為什么選擇做藝術短視頻,對這個賽道有什么看法?
謝尚晉:我覺得藝術短視頻賽道是風口,我建議所有的行業都應該用短視頻再做一遍,特別是藝術賽道在未來2~3年還有很大的空間,平臺對藝術內容的扶持力度會加大。做藝術短視頻,一是要拍真實的自己,二是要自律,不斷產出內容。現在藝術短視頻賽道窗口期也就幾年,錯過就可惜了,而且短視頻和AI結合是趨勢。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對新事物的認知及實踐的介入特別快。我早期深度參與短視頻和直播領域,2020年與百度合作,單場藝術直播觀看量最高達50萬+。2023年重啟創作,積累了穩定粉絲與流量。與前同事黃予相識多年,他深耕短視頻兩年,全網粉絲超百萬。2024年我回國后,因理念契合達成合作,共同推出北京線下課程,吸引40余位金融、藝術從業者參與。課程涵蓋藝術鑒賞、藝術金融及短視頻賦能等內容,反響熱烈。
NFT 浪潮中的 “科技藝術”
雅昌藝術網:您對數字藝術及NFT是怎么看的?
謝尚晉:在數字藝術運用最多的就屬區塊鏈技術了:NFT,其英文全稱叫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通證),它具有唯一性、可確權、可交易、可追溯等特質,解決了傳統互聯網知識產權的保護難題,這是科技拓展藝術邊界的一次偉大變革,也非常符合藝術品的唯一屬性,而且更容易確權,避免了實物藝術品有被造假的可能性,并且在每次交易中NFT藝術家都會得到相應的報酬;而不像傳統的藝術交易,一件作品從藝術家手上售出后的其他交易就跟他本人沒有關系了,我接觸區塊鏈領域其實挺早的,中國的第一件NFT《牡丹亭》在嘉德拍賣上拍前的發布會就是我組織的。我認為藝術是多元的,未來數字藝術還是有發展空間的,但核心不在“加密”,回歸本源才是藝術。

作者:孟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