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雀》:從“大案獵奇”向“民生寫實”轉變
近期播出的影視劇《黃雀》以多線敘事與群像刻畫,以反扒檢查與盜賊團伙的博弈為故事,展現了千禧年前后轉型期的復雜面貌。4月16日,《黃雀》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此前,《白夜追兇》《開端》《漫長的季節》等網絡劇使得多線非線性敘事體日趨成熟,這種敘事體既設計出了多條情節線索之間的交替起伏,又打破線性時間順序,從而讓故事情節復雜多變,有助于重構有關世紀轉折期的生活記憶。

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王一川關注到,《黃雀》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其多線非線性敘事,“在其中有中國南北地域的流動的生活記憶,并且對那個流動的生活的記憶,是一種斑駁的重寫與重構。”《黃雀》導演盧倫常也介紹,劇作難度最高的部分就在于要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里面、在很狹小的車廂的空間中拋出故事、殺出很多線頭和人物,里面有牽一發動全身的收網和閉環。
《黃雀》在時間上不斷從21世紀初逆向閃回到20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很多場景是在湖南長沙拍的,也兼有山西、廣東多地,反映了南北交錯的豐富樣態。
人物的出場就攜帶著當時時代的基因——來自北方大連市的郭鵬飛有曲折的情感經歷以及委屈的警察生涯,未婚妻還突然失蹤了。劇中很多人物都在變動不居的時代浪潮中被命運捉弄。

編劇王小槍在發言中談到,銀幕上掃黑和命案的故事很多,“我想找一個不怎么被關注的警種,通過案件里形形色色的人的一些丟失和追尋的情節,展現不同人生的得與失。在眾多人物里有人丟失了愛情,有人丟失了善良,有人丟失了曾經的輝煌與勇氣,有人塞翁失馬,也有人失而復得。”
“這部以反扒民警作為主角的作品,全劇從始至終只開過一槍,也沒有大尺度的刑事案件,我們通過呈現在晃動車廂和人來人往的車站里警與賊的明暗交鋒,希望能夠勾勒出真實的人生百態。”王小槍說。
《黃雀》總編審王兆楠提出,懸疑是敘事的外衣,人性才是故事的內核,《黃雀》推動著公安題材從“大案獵奇”向“民生寫實”轉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