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些孩子的“情商高”,其實是討好心理在作祟
不能自如地拒絕別人,不是情商高,也不是善良,而是一種心理疾病,即社交焦慮,而社交焦慮的根源是討好心理。
01
一個周日的晚上,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蒙蒙洗漱完畢,正準備上床睡覺,收到同學晴晴的微信,說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請求幫助。
蒙蒙輕輕嘆了一口氣,鉆進被窩,速度極快地用手機打字。后來她感覺打字麻煩,就用語音功能反復解釋,再后來干脆起床,把自己的作業拍照傳給晴晴。
整個過程花了近半小時,蒙蒙神情嚴肅,顯得很不情愿,但與晴晴通話時語氣卻熱情得不得了:“好呀好呀,我來搞定!”“別著急嘛,馬上就好了。”
最后還要來一句:“沒什么,小事一樁!”
見蒙蒙這么懂事,老公暗挑大拇指,贊嘆:“咱家閨女情商真高,助人為樂,而且會控制情緒,喜怒不形于色!”
“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不以為然,“再這樣下去,我要采取措施。”
蒙蒙的所謂“情商高”,其實是不敢拒絕,是討好心理在作祟。
從她上小學起,我就發現她有這種傾向,鑒于她正在摸索人際交往規律,吃虧是難免的,所以才沒有干涉,心想,吃一塹,長一智,吃過幾次虧她就學會說“不”了,沒想到,她居然習慣了吃啞巴虧。

新買的漫畫書蒙蒙看到一半被同桌搶去,說要先睹為快,蒙蒙忍氣吞聲還要賠笑臉。
同學小嚴要上課外班,請蒙蒙代勞值日,蒙蒙欣然同意。但小嚴得寸進尺,要求蒙蒙代寫作業,蒙蒙盡管心里不再“欣然”,但仍答應下來。漸漸地,蒙蒙成了班里公認的熱心人,誰有事都找她代勞。
更過分的是,蒙蒙居然給我攬活兒。一天,她放學帶回一件白襯衣,說是同學不小心染上了番茄汁,請我幫忙清洗。
我問:“為什么讓我清洗?”
蒙蒙說:“上次我的裙子染上番茄汁,您給洗掉了,我把這件事寫在作文里,所以同學們都知道。”
我不解:“清洗衣服上的番茄汁不算什么難題,上網求助一下都能解決,為什么舍近求遠地麻煩我?好像咱家是開洗衣店的。”
蒙蒙一臉苦相:“我也很奇怪,但人家既然提出了要求,我也不好拒絕呀。”
我覺得不能再袖手旁觀,必須讓蒙蒙認識到無底線的忍讓不足取,戒除討好,學會拒絕。
02
老公勸我不要急躁:“你心疼閨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先人后己、甘于奉獻是傳統美德,你不要唱反調。再說,與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孩子比,我更喜歡蒙蒙這樣窩囊且善良的孩子。日久見人心,同學們遲早會發現蒙蒙的可愛之處。”
“你不了解情況。”我說,“蒙蒙的善良沒有為她贏得回報和尊重。她告訴我,同學找她幫忙時,越來越有指使的意味。班里評選三好學生、選舉班干部,給她投票的同學屈指可數。如果蒙蒙遇到麻煩,比如忘帶課本,想與同桌讀同一本,卻被拒絕,理由是斜著身子朗讀不舒服。為此,蒙蒙經常暗自傷心,說自己長得不可愛,活該被嫌棄。”
心理學研究顯示,能否自如地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是判斷一個人心理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不能自如地拒絕別人,不是情商高,也不是善良,而是一種心理疾病,即社交焦慮,而社交焦慮的根源是討好心理。
“討好?”蒙蒙的爸爸瞪眼,“怎么能這樣說咱閨女?太難聽了!”
我告訴他,在人際交往中,討好別人有雙重含義:
一是功利性的,即通過主動討好別人而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二是防御性的,即通過討好別人達成情感聯盟,以避免樹敵,為自己贏得寬松的生活環境。
蒙蒙討好同學,毫無疑問是第二種,對搞好人際關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她的討好明顯過分,已經給她帶來心理困擾。
正如老公所說,先人后己、甘于奉獻是傳統美德,重視禮儀的傳統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但是,這種美德并非永遠發揮積極作用,有些人個性懦弱、內心自卑,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會感覺很不自由,備受人際焦慮折磨。

“蒙蒙就是這種孩子。”我說,“她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高度關注別人的反應。當滿足了別人的需求,獲得了別人的好感,她就會感覺自己被重視,覺得自己做得很對,進而產生成就感。當產生了拒絕別人的念頭,她會馬上預想到別人的否定性反應,接著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挫敗、被貶低、被排斥……為避免這些糟糕的預想成真,她只好壓抑自己,討好別人。”
“聽起來好糾結!”老公問,“那么,蒙蒙的討好心理是怎樣形成的?”
蒙蒙產生討好心理,除了文化環境的熏陶,還受家庭教育的影響。
蒙蒙上小學前生活在爺爺奶奶家,爺爺是退伍軍人,對蒙蒙要求很嚴,制定了寫滿3張A4紙的家規,比如不許睡懶覺、不許哭、不許吃零食、不許睡前看電視……為達到爺爺的要求、避免犯規受罰,蒙蒙對“不”高度敏感,無形中被權威的評價所控制。
03
老公問:“中國有句老話,叫‘吃虧是福’,人與人交往就是圖個融洽,何必斤斤計較?”
“你的理解是錯誤的。”我說,“吃虧是福是說人要吃一塹、長一智,吃的虧多,長的智就多,強調總結教訓,不要計較得失,不是要求人們隱忍,死要面子活受罪。”
討好心理的危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過度關注別人的評價和需求,可能導致個體的心理壓力增大,長期處于緊張和焦慮狀態;
經常討好別人,可能損害個體的自尊心,導致自我價值感減弱;
總在揣摩別人、無法感知自己、無法表明自己態度的人,會散發出輕飄虛偽的氣息,難以建立真實的人際關系;
經常被“免費使用”的老好人,心里會積累大量的消極情緒,有可能自我攻擊,也有可能向外宣泄,突然出現暴力行為……
老公用堅定的眼神看著我:“我同意你對蒙蒙進行心理干預,現在就開始吧!”
糾正蒙蒙的討好心理,我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
蒙蒙在爺爺身邊生活了6年,規則意識過強,自主意識過弱,改變這種狀況的辦法就是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培養她的自主意識。
我和老公商量好,以后對蒙蒙盡量不說“不能”“不可”“沒有”“不要”等否定詞,多說“你覺得呢”“聽你的”“你說了算”等表示尊重、肯定的詞匯,讓她對家庭事務有參與感。
我利用講睡前故事的機會,引導蒙蒙關注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可愛的一面,不著痕跡地提升她的自我接納度,幫助她建立自信。
蒙蒙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挫折時,我和老公就更多地陪伴她,疏導她的煩惱,讓她感覺到家長的支持,從而有膽量應對挑戰。

第二,建立平等的人際交往原則
我利用假設性推演,幫助蒙蒙逐步建立平等的人際交往原則。比如——
“如果你拒絕了某同學,對方會不喜歡你嗎?”
“會。”
“不喜歡又怎樣?”
“好像也沒有什么糟糕后果。”
“如果你永遠不拒絕,對方會永遠喜歡你嗎?”
“不會,對方只會提更多要求。”
我要求蒙蒙劃清與同學之間的邊界,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即使拒絕帶來不愉快,也是正常現象,不必在意。
我嚴肅地對蒙蒙說:“你要和那些愿意與你平等相處的同學交朋友。平等,是人際交往的第一原則。那些總是麻煩你而不幫你解決麻煩的同學,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你要敬而遠之。”
第三,掌握拒絕的技巧
我告訴蒙蒙,拒絕別人,不僅需要勇氣,而且需要相應的技巧。比如——
當別人提出有難度的要求時,不要馬上答應,告訴對方我需要時間考慮。這樣做是讓對方明白,他的要求讓你很為難,一般情況下對方會知難而退,轉而向其他人求助。即使對方不知難而退,也要讓他知道你的幫助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下次他就不會輕易開口。
拒絕別人時,要盡量委婉,讓對方好接受些,但不必抱歉,因為不幫忙并沒有犯錯。常用的拒絕方式如下——
“如果我有時間的話,一定會幫忙。”
“好遺憾呀,這次不能參加聚會,祝你們玩得開心!”
“這道題很難,我也正愁著呢。”
“清洗衣服上的番茄污漬,網上有很多方法,我幫你查詢吧,不用麻煩我媽了。”
“真的很感激你的好意,但我現在并不需要它。希望你能找到一個更適合的人接受它。”
蒙蒙對最后一句不理解:“別人送我禮物,是友好的表示,為什么要拒絕?”
我說:“你可以拒絕,也可以不拒絕,但你有拒絕的權力。”
蒙蒙露出了釋然的微笑,我相信,她完全理解了。
作者:云燕
編輯:壯青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