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家建議提高空氣質量“良”的標準,治理水平已具備提標基礎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系系主任陳松蹊團隊在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指出,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級別的提示直接關系到群眾是否自主采取空氣污染防范措施,該團隊呼吁修訂空氣質量級別標準,將“良”等級的上界調整為50微克/立方米,以保障公眾健康。
我國自2012年起執行當前的空氣質量指數(AQI)級別標準,“良”等級上界對應PM2.5標準75微克/立方米,等同于世界衛生組織(WHO)“過渡期”第1級指標。印度和孟加拉國當前使用的PM2.5“良”的上界分別為60和35.4微克/立方米,均比中國目前使用的標準更嚴格,盡管兩國的大氣污染比我國更嚴重。
“公眾長期暴露于35-75微克/立方米PM2.5濃度之下將導致顯著健康損害。”陳松蹊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說,若將“良”的等級上界提高到WHO“過渡期”第2級指標,即PM2.5濃度上界調整為50微克/立方米,將強化公眾健康防護,通過降低污染預警閾值促使居民采取主動防護措施,有效減少PM2.5的暴露健康損害,降低由此產生的醫療支出負擔。
陳松蹊說,當前“4+151”城市中已有30個實現六項污染物全面達標,提高標準有利于激勵已達標城市重視污染治理成果的鞏固提升,促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另外,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75微克/立方米標準下,我國重點區域城市PM2.5優良天數比例的區域差異性已不再顯著。但提高標準后,山河四省及陜西關中平原地區優良率顯著低于外圍區域,形成以污染核心區為中心、向外階梯式提升的空間分布格局。這種差異化的空氣污染治理進程,有利于充分激活未達標城市治理動能,助力實現“美麗中國”2035年PM2.5的25微克/立方米目標。
陳松蹊團隊成員、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后李虹霖在回復澎湃新聞書面采訪時稱,空氣質量指數是用來為公眾提供健康指引的。公眾看到“優”和“良”的提示,就會覺得空氣質量比較好,適合外出活動,但是從健康保護的角度來說,50-75微克不是安全的暴露水平,WHO從PM2.5短期暴露健康損失研究中得到的,沒有明顯健康風險的閾值是15微克/立方米。75微克只是過渡期的第1級指標,是為污染較嚴重的地區制定的一個最初級的建議值,后面還有第2、第3級指標,最終目標是達到這個15微克的指導值水平。
李虹霖說,早在2012年,我國顆粒物污染非常嚴重,當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2)就是參考這個“過渡期”第1級指標制定的,“當時全國城市PM2.5年均濃度的達標率只有4.1%。所以說75微克/立方米已經是以國家當時的經濟技術水平,能為公眾提供的最大限度的保護了?!?/p>
她說,經過這12年的治理,現在我國的空氣質量已經產生了質的提升,現在即使把空氣質量指數等級“良”的上界降到5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率比2013年還是會高很多。所以從經濟技術可行的角度而言,現在的污染治理水平已經具備提標的基礎了。

2024年“4+151”城市PM2.5優良天數比例地圖。左右圖分別基于50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作為“良”的上界統計得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