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春老街超震撼!一公里解鎖 N 個絕美打卡點
長春,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城市,每一條街都藏著獨屬于自己的故事。但要論哪條街具有傳奇色彩,新民大街當之無愧。街不長,卻極有分量。

建筑里的時空折疊
新民大街始建于1933年,在規劃時定位為“官廳街”,時稱“順天大街”;1946年改名“民權大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新民大街,一直沿用至今。每個名字的更迭,都是時代在它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長春新民大街,堪稱“建筑博物館”。
新民大街作為曾經的“行政中心街區”,兩側占了四個部:偽滿軍事部、偽滿司法部、偽滿經濟部、偽滿交通部。此外,還有“一院一衙”,即偽滿洲國國務院、偽滿洲國綜合法衙。新民大街“偽滿四部一院一衙”于2009年與偽滿皇宮舊址一并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0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12年6月8日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成為東北地區歷史上的第三條國家級名街。這些建筑如今都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漫步在新民大街,規整的街區讓人眼前一亮,風格各異的建筑充滿故事感。

仔細瞧,這些建筑的房檐微微上翹,獨具東方韻味。而它們的整體風格,融合了歐洲建筑流派與中國傳統建筑元素。這種獨特的混搭風格,也正是那個特殊時代的寫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民大街又增添了一批大氣恢宏的建筑,1954年建成的長春地質宮尤為矚目。2002年,地質宮由長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隨著《人世間》在此取景拍攝,這里也成為網紅打卡地,為這條百年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長春地質宮先后由東北地質學院、長春地質勘探學院、長春地質學院、長春科技大學、吉林大學使用,現在已經是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所在地。

接下來,以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為始,自北向南,再走一遍這條街。遇千米“春”風花草香~

千米“春”風花草香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
豐富多彩的礦物、種類多樣的巖石、珍貴稀有的化石、精巧璀璨的寶石……博物館紅柱綠瓦的建筑內,收藏著無數生命的印跡。


地球奧秘廳、生命起源與進化廳、礦產資源廳、奇石寶玉石廳、恐龍廳,從不同主題、角度展示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向人們詮釋著生命的演進。每逢開放日,不同年齡的訪客接連不斷,絡繹不絕。
文化廣場

博物館前,便是極具名氣的文化廣場。舒朗大氣的太陽鳥,開放包容的“男神”,還有“長龍、哪吒、燕子”等形狀各異的風箏,一幅熱鬧的報春圖立即映入眼簾。不用言語,只需靜靜地欣賞,便會感到“心里頭有股子勁兒”,蓬勃生長。
在軌道交通2號線文化廣場站C口,有一片京桃林化身而成的“粉色異次元”,隨便一拍,都像是《羅馬假日》的長春分日,滿滿的浪漫氛圍,瞬間讓鏡頭里的人成為電影主角。

兩側及中間設置景觀綠道
從文化廣場出來,過了解放大路。我們正式進入新民大街。每年春天,新民大街街路兩側的桃樹和杏樹競相綻放嬌艷花朵,尤其這里的花樹都頗有年頭,枝干粗壯,花開茂盛,真真是令人賞心悅目。



△圖源 | 長春日報 趙濱
中間景觀綠道的樹木同樣“樹齡”較長,樹木郁郁蔥蔥,繁花灼灼其華,偶有松鼠穿梭……為這條歷史文化名街再添生機。


德苑公園
長春德苑是一座以道德教育為主題、古典園林景觀為載體的新中式建筑風格公園。


古色古香的亭廊,楹聯、浮雕、題刻搭配青石小徑、紅磚綠瓦,在春光的映襯下別具韻味?!吧械麓蟮馈本坝^,百米書法墻景觀、“九亭頌德”景觀等坐落園中,體現著“德”與“苑”的完美融合。于園中漫步,可靜賞古典之美,開啟一場行走在園林藝術中的文化之旅。


長春中泰海洋世界
德苑再往南行約200米,便是長春中泰海洋世界。這里是長春市民親子游、家庭游的優選地之一,也是閨蜜游、情侶游拍照出片的熱門打卡地之一。



走進這里,仿佛打開了一道通往海底世界的大門。海底花園、海豹樂園、鯊魚港灣、海底隧道、侏羅紀溶洞、極地館、主題表演區……每一個點位都充滿樂趣,占據著一眾游客的手機內存。



南湖公園
走過新民大街,繞新民廣場便走進了市區內水域面積92公頃的城市之肺——南湖公園。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沿岸邊拂堤垂柳一路前行,一湖碧波滿目春,杏花微雨、桃花夭夭、京桃滿枝、丁香吐芳……滿園春色,于暖煦春光下肆意鋪展,在輕柔微風中淺吟低唱,處處皆是令人沉醉的春日盛景 。

新民大街
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
記錄著
歲月的痕跡與城市的變遷
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與夢想
文末附上手繪圖
春日“掃街”走起~

△圖源 | 中國吉林網
(注:長春日報報業集團現已搬離新民大街)
(注:以上均為資料圖片,文中內容僅供參考。各相關景區實際情況、開放時間、游玩咨詢、最終解釋權等以各主辦方發布為準。)
來源:長春文旅
編輯:小米
校對:倩倩
審核:子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