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議事廳|解碼中國產業轉移新范式:特征識別與韌性構建
在全球產業鏈加速向本地化、區域化、多元化、綠色化、數字化重構與調整的當下,美歐等經濟體通過政策引導推動產業布局調整,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產生了復雜的影響。本文從“引進來“走出去”及中間品貿易三個維度展開分析,揭示中國產業轉移的階段性特征與潛在風險,進而在“分類研判”基礎上提出“精準施策”的方案。
產業轉移全景掃描:結構性調整而非系統性外遷
來華投資:回暖與分化并存的結構性特征
從來華投資看,盡管2020—2022年受疫情及地緣因素沖擊,全球對華投資總額和項目數階段性下滑,但2023年以來呈現顯著回暖態勢(圖1)。地域分布差異凸顯:歐洲資本如法國、德國保持穩定投入,而美日韓及中國臺灣地區投資出現明顯收縮(圖2),折射出部分經濟體政策導向對企業決策的直接影響。行業分化特征尤為突出:酒店旅游等服務業外資流入大幅增長,而電子元件、半導體、汽車設備等產業鏈較長的行業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圖3),反映出跨國資本對中國產業配套能力與市場環境的差異化評估。

圖1 2019—2023年來華投資月度變化趨勢注:數據來自fDi Markets全球綠地投資數據庫。下文圖表中來華投資數據來源相同。本文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圖2 主要國家(地區)對華投資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變化

圖3 主要行業來華投資占該行業全球投資的比重變化
對外投資:戰略布局驅動的全球網絡延伸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總體穩中有進,剖析其投資地域及產業特征,更多是全球經濟新形勢下產業鏈布局的重新調整,因此形成大規模產業轉移的風險也較低。2019年至2023年間,中國對外投資在數量和金額上整體呈現穩步回升向好的態勢。其中,2023年對外投資金額突破1500億美元,項目數量高達753項,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圖4)。在對外投資的國別分布上,中國對墨西哥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的投資增勢格外突出,對美投資則趨于平穩(圖5)。此外,在對外投資的行業分布方面,電子元件、金屬制品、汽車設備等高端制造行業以及礦產資源行業增勢明顯(圖6)。

圖4 2019—2023年對外投資月度變化趨勢

圖5 對主要國家(地區)投資金額占其吸引外資總額的比重變化

圖6 主要行業對外投資占該行業全球投資的比重變化
中間品貿易:份額提升與結構升級的雙重印證
從中間品貿易來看,中國在全球市場中的中間品出口份額顯著提升,中間品貿易的結構穩步調整。2000至2022年間,中國中間品出口規模及其全球市場份額實現顯著提升,表明中國制造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發揮穩定且關鍵的作用(圖7)。在中間品貿易的地域分布方面,近年來中國對越南、印度和泰國等地區的出口比重大幅提升,出口目的地更趨多元化和分散化(圖8)。按照中間品的技術構成來區分,中國高低技術中間品出口的全球占比均有所提高,且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更為顯著,這也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總體趨勢(圖9)。

圖7 中國中間品出口規模及其占全球比重的變化趨勢

圖8 中國對主要目的地的中間品出口占比的變化趨勢

圖9 中國高低技術中間品出口規模占該行業全球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
產業轉移的四種主要模式:外部驅動與內生動力并行
產業轉移本質是企業對全球要素配置的動態調整,既有地緣政治沖擊下的被動應對,也有市場驅動下的主動布局,具體可歸納為四大典型模式,需分類施策以精準應對。
地緣政治驅動型產業轉移:應對“脫鉤”風險
當前,中國面臨“發達國家推動回流、其他發展中國家積極分流”的產業鏈外部競爭格局,而這也深刻地影響著跨國企業的全球戰略布局。地緣政治驅動的產業轉移因此也呈現出三種典型形態:一是被動裹挾式產業轉移。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以“不轉移、不下單”等措施脅迫中資供應鏈企業外遷,形成了“被動裹挾式”產業外遷現象。裹挾式產業轉移相對直接且激進,導致中國穩外資的外部環境急劇惡化。二是主動撤離式產業轉移。美歐發達經濟體采取了包括高額補貼在內的多種激勵措施,以吸引制造業和高端產業“回流”本土,導致部分跨國公司主動選擇將生產基地外遷。三是同盟協作式產業轉移。近年來,基于所謂的“去風險”考慮,美國加快實施“中國+1”或“中國+N”戰略,意圖在中國之外建立更多國際生產基地。例如,美國與墨西哥的“近岸外包”,與越南、印度等的“友岸外包”。
生產成本驅動型產業轉移:尋求成本優勢
隨著國內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特別是勞動力成本和環保合規成本的增長,驅動部分傳統產業的跨國公司重新調整其全球產業布局。
首先,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攀升導致部分勞動密集型跨國公司加快調整生產布局。越南、印度、孟加拉國等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因其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正在承接全球服裝業的主要產能。耐克公司財報顯示,中國占耐克鞋類制品的生產產量比例從2006年的35%降至2021年的21%。越南則已超過中國成為耐克最大的鞋類和皮革加工國。2021年,耐克鞋全球產量的50%以上是在越南加工和制造。
其次,早期國內部分行業粗放型、高污染的發展模式,促使發達經濟體將一些污染密集型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污染避難所”問題的出現。而“綠色發展”理念對企業的環保責任提出了更高標準。因此,一些外資企業將生產環節遷移至環保監管相對寬松的國家或地區,特別是重化工等污染密集型行業的企業。
產業鏈布局驅動型產業轉移:保障供應鏈安全
當前,部分內資企業正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在全球范圍尋求戰略性資產或廣闊市場,以保障全球競爭力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這一策略主要反映在兩方面:
第一,部分企業采取“出海”策略,通過拓展供應鏈上游關鍵環節的全球業務,尋求戰略性資源的內部化。自2013年以來,中國鋰礦企業如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在澳大利亞、阿根廷、愛爾蘭和非洲等地進行了大規模的鋰礦投資,通過多元化的供應來源保障了重要戰略資源的安全穩定。
第二,部分企業將處于下游的加工組裝或營銷環節,甚至是整條產業鏈轉移至國外,從而提高海外市場占有率。隨著國內企業間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部分國內企業采取了獨特的策略,將下游環節轉移至海外市場。例如,華堅集團作為國內制鞋業的龍頭企業,于2011年遠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投資設立鞋廠,深入挖掘當地市場潛力。
產能合作驅動型產業轉移:促進全球產能協作
在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貿關系的導向下,部分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形成了較為主動可控的產業轉移新動向。
一是依托“一帶一路”倡議等國際合作平臺,通過合資、綠地投資等方式與友好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展開國際產能合作。例如,2023年寶鋼集團與沙特阿美創建合資公司,計劃設立綠色低碳厚板工廠,讓中國綠色產能“走出去”助力當地能源轉型,賦能全球減排。
二是通過組建或參與跨國產業聯盟,拓寬與跨國公司貿易投資合作機遇,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海外市場份額。2021年,在工商銀行倡導下,52家中國和歐洲知名企業共同成立了中歐企業聯盟。近年來,該聯盟通過舉辦“走進意大利”“走進奧地利”等系列活動,深入發掘中歐企業的貿易與投資合作潛力,推動雙邊貿易和投資的增長。
精準施策:分類應對筑牢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破解地緣風險:構建自主可控的區域產業生態
高度警惕地緣政治驅動型產業轉移,有效應對潛在的“脫鉤”“斷鏈”風險。要強化“以我為主”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積極尋求破解產業鏈“脫鉤”的有效路徑,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多元化與韌性。持續推進制度型開放進程,通過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振外商投資意愿和投資信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集中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加速全產業鏈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降低產業鏈“斷鏈”風險。
順應成本規律,優化國內產業梯度轉移路徑
客觀應對生產成本驅動型產業轉移,立足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優化產業鏈布局。積極實施“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策略,推進政府與市場在優化產業布局中的有效協同。完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協調地區間的法規政策差異,降低區域間交易成本,從而推動區域間產業鏈的互聯互通和優化升級。同時,可以立足國內大市場,探索“東部升級—西部承接”的階梯型產業鏈國內循環思路。通過引導企業合理集聚與布局,推動區域協調與聯動發展,從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韌性與安全水平。
引導戰略出海:構建全球化布局的支撐體系
應持續關注產業鏈布局驅動型產業轉移,多舉措助力企業海外布局。一方面,優化企業海外投資的政策環境,通過建立針對企業跨國項目協調部門、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設立“國際化發展專項基金”等措施,激勵企業積極開展海外布局。另一方面,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搭建重點國家(地區)、重點行業的產業鏈預警平臺和海外投資風險預警系統,鼓勵企業間建立“全球風險管理聯盟”,共享海外投資的風險信息和應對經驗,形成集體應對機制,提高整體抗風險能力。
深化產能合作:打造開放共贏的全球產業鏈
積極支持國際合作型產業轉移,塑造產業鏈全球競爭優勢。一是在探索鼓勵國際合作型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確保關鍵核心技術由本國掌控,允許非核心技術環節適度轉移,從而構建安全的全球化產業鏈布局。二是多舉措精準施策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激發能力突出的“專精特新”企業轉型升級成為“隱形冠軍”企業,塑造中國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優勢。
產業轉移本質是全球價值鏈的動態再平衡,既帶來“脫鉤斷鏈”風險,也蘊含“換道超車”機遇。中國需立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精準識別不同類型轉移的動因機制,實施“差異化應對+前瞻性布局”策略,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鞏固優勢環節、補強薄弱環節、搶占未來環節,最終實現從“產業承接者”向“全球鏈主”的角色升級,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產業高質量發展筑牢韌性根基。
(本文作者呂越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的教授、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王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碩士研究生,于喆寧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