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網評論員:治理學術不端如何更精準有效
一段時期內出現數量相對較多的學術不端事件,可見治理學術不端對有責部門而言仍然任重而道遠。因此,就需要關注一定時期內學術不端事件的共通性,有的放矢地進行查缺補漏。
近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2025年第一批次不端行為事件處理結果,事件總數15件,涉及13所高校、24名個人。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也通報了該校學術不端事件。

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通報屬于例行,而其他學術不端事件均由網友舉報學校核實后確認。一段時期內出現數量相對較多的學術不端事件,可見治理學術不端對有責部門而言仍然任重而道遠。因此,就需要關注一定時期內學術不端事件的共通性,有的放矢地進行查缺補漏。
從這次公開的幾起事件看,自然科學方面的學術不端集中在違反評審規范、買賣論文或實驗數據、抄襲剽竊等;而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不端,則都為抄襲剽竊,其中有2起是對外語論文翻譯抄襲行為。此次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嚴格落實論文查重制度的當下,如何做好外語論文翻譯抄襲行為的界定和判斷,以堵上這個取巧生產學術成果的漏洞。
由于語言表達方式與習慣的差異,英語翻譯為漢語后,盡管核心意思相同,但所呈現的語義以及字數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有些投機取巧者,會在翻譯過程中進行擴寫和改寫,最終使得論文看起來“大不一樣”。包括日語在內的許多外語語種翻譯,也有類似情況。這就導致,翻譯外語學術成果為中文,并加之以個人風格修辭表達,審稿人通常很難發覺抄襲行為。
再者,盡管存在相對完善的論文查重機制,但將中文論文放入英語論文資料庫中進行查重,則難上加難。語言翻譯過程已經改變了原有表達,而當前機器翻譯技術又無法達到100%精準表達程度。這就導致了無論是將中文論文機器翻譯為英文后進行查重,還是將英語論文原文翻譯中文進行查重,都很難實現查重的高精準與強效力。
倘若學術不端者,選擇印地語等小語種外語論文,查重審核會更加困難。這些翻譯抄襲被發現,通常都是偶發的,依賴于發現者恰好看過論文原文。再就是,論文查重需要依賴龐大的數據支撐,相關查重機制作為市場服務顯然難以實現全數據庫比對。這同樣讓翻譯抄襲行為有機可乘。
能夠看出,我國相關科研單位和高校始終對學術不端行為秉持零容忍態度,但諸如上述翻譯抄襲現象,想要堵上相關漏洞仍任重道遠。問題已然出現,如何總結新型學術不端事件行為特點,并抓緊研究應對策略是當務之急。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小有成果,是時候擴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范疇,讓其成為治理學術不端的利刃。只有持續通過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才能更精準有效地治理學術不端行為。
繁榮發展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我們也呼吁每一名學者自勉、自省、自律,讓學術圈成為社會風清氣正的標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