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鍛造上海歌劇人才,上音版“波西米亞人”青春逼人
上音版《茶花女》余音仍繞梁,又一部“上音出品”歌劇即將新鮮登場。
4月17日-18日,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的生涯》(又名《波西米亞人》)將點亮上音歌劇院,劇院將化作塞納河畔流動的盛宴,再現巴黎街頭的煙火氣息。
上音版《藝術家的生涯》由院長廖昌永擔任藝術總監、作曲指揮系教授張國勇擔任藝術顧問,力邀李衛執導。主演團隊大部分來自上音,除了匯聚上音校友于冠群、上音畢業生胡斯豪、上音博士女高音羅玉丹,還請來旅奧男高音夏侯金旭、旅德男中音姜棵助陣。
主演團隊平均年齡不到26
《藝術家的生涯》首演于1896年,講述了巴黎拉丁區四位貧窮的青年藝術家(詩人、畫家、哲學家、音樂家)充滿歡笑、淚水的生活與愛情。
詩人魯道夫和咪咪,畫家馬爾切洛和穆塞塔,兩條愛情線在劇中交織。魯道夫的詠嘆調“你那雙冰冷的小手”、咪咪的詠嘆調“我的名字叫咪咪”,耳熟能詳,旋律動人。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沒有階級斗爭,沒有權位爭奪,沒有斗智斗勇,只有純粹的愛情。”飾演咪咪的女高音于冠群笑說,大部分藝術家都很清貧,只有少數人能成名,成為明星,“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于冠群(左)與夏侯金旭
2006年,于冠群考入上音周小燕歌劇中心,2009年遠赴意大利深造,漸成閃耀國際舞臺的中國之星,“在上音的那三年,也是我最胖的三年,學校的伙食實在太好了!”這也是于冠群第一次回母校唱歌劇,終于有機會把這樣一個滾過很多次的角色帶給上海觀眾,很感慨。
和學弟學妹們同臺演出,于冠群直嘆,他們太幸運、太幸福,這么年輕就能演歌劇,有樂隊有指揮,相互支持,“他們比當年的我們更成熟、更優秀,知道怎么走位、怎么給cue、怎么抖包袱,他們的將來會更光明。”
飾演馬爾切洛的男中音胡斯豪,本、碩、博均畢業于上音。“他很灑脫,雖然貧窮,但是快樂,今朝有酒今朝醉。”胡斯豪形容,相比魯道夫和咪咪的生離死別,馬爾切洛和穆塞塔的愛情更貼近普通年輕人,有分分合合,也有嫉妒和猜疑。

胡斯豪(左)與夏侯金旭
胡斯豪少年時的經歷,幾乎和劇中人重合。他原本就讀于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一在北京看過列奧·努奇主演的《弄臣》后愛上了歌劇,“我買了最便宜的票,坐在山頂,他的聲音穿過整個劇場,擊中了我。我也希望像他一樣站上歌劇舞臺。”高中時,他孤身一人來上海學聲樂,為了給家里減輕一點負擔,他住在朋友寶山沒裝修也沒空調的房子里,每天自己做飯,騎單車去上課,有時通勤往返要三四個小時,也不覺得苦。
2013年以來,胡斯豪在上音陸續演出近十部歌劇,獲得了課堂上得不到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也為他敲開了國際舞臺的大門——5月,他就要入職芝加哥抒情歌劇院,成為劇院簽約的唯一一位中國歌唱家,《藝術家的生涯》是他臨走前在國內演出的最后一部戲。


《藝術家的生涯》排練照(供圖 上音)
這是一部讓人發怵的歌劇
同樣在上音成才的青年指揮金郁礦,執棒新古典室內樂團、上音合唱團、西安交響樂團合唱團,以00后的銳氣為歌劇注入青春氣息。
在此之前,金郁礦活躍于室內樂和交響樂的舞臺,這是他第一次指揮完整的舞臺版歌劇。從歌者到樂手,一口氣要面對一百多號人,金郁礦直呼新鮮。張國勇在一旁耳提面命,不能像指揮交響樂一樣指揮歌劇,二者從思維到體裁都不一樣。

金郁礦和張國勇
“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年長的指揮,這都是一部讓人發怵的歌劇,每一個地方都是陷阱,每一個地方都是困難。”金郁礦形容,這部歌劇講述的是年輕人的夢、年輕人的愛,“在古典音樂中,如果你想尋找最純粹的愛的描述,你就去聽《藝術家的生涯》。我希望帶來一版充滿棱角的、有著不一樣色彩的詮釋。”
雖然活躍于室內樂和交響樂,金郁礦的心中也有歌劇夢,一直在尋找機會學習。相比其他藝術形式,歌劇是否更難指揮?金郁礦和指揮前輩聊過這個話題,比如鄭明勛,“他是雙棲藝術家,擅長交響,也擅長歌劇,但他不置可否,就像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和威爾第《唐·卡洛》都很偉大,但挑戰不同。”

金郁礦(攝影 澎湃新聞記者 李思潔)
“指揮、樂團、演員都很年輕,平均年齡不到26歲。”制作人管珺坦言,《藝術家的生涯》是她內心深處最愛的歌劇,而她一直希望找一群年輕人,演一個“青春版”,“因為年輕的心還沒有被社會污染,在火熱地跳動,沒有那么麻木。他們最能體會劇中人的快樂、掙扎、痛苦。”
除了劇情動人,這部歌劇吸引她的地方還有音樂,“和威爾第的音樂不一樣,普契尼的音樂更靈動、更嫵媚,更能打動敏感的女性。”曾經留學意大利的管珺還是本劇的藝術指導,幫助歌者們去摳語言摳發音、梳理人物性格、做好聲音的塑造,“比如,胡斯豪的聲音高貴、漂亮,用這樣的聲線去唱一個拉丁區的窮畫家是不合適的,他要尋找更平民化的聲音。”
近年來,上音相繼創演十余部中外經典與原創歌劇作品,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卡門》《茶花女》等,以人才培養為首要目標,鍛造了一大批歌劇人才。
“歌劇排演為每一個工種的學生都提供了鍛煉機會。學生們在教室上完課后,需要舞臺實踐,沒有舞臺實踐,都是紙上談兵。”管珺說。

歌劇《藝術家的生涯》海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