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進中央:建議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轉移支付力度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將于3月3日在京召開。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民進中央網站獲悉,民進中央向本次會議提交黨派提案46件,其中包括《關于提高中央財政高等教育資金使用效益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
《提案》指出,近年來,國家始終堅持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高度重視增加教育投入,2017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1109億元,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26.10%,比上年增長9.72%。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總量的持續增長為高等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提案》指出,中央財政高等教育資金績效管理還存在問題:
一是績效評估體系不完善,缺乏動態監控。專項資金的績效評估指標設置不合理,難以體現項目的真實績效情況;財政資金下撥的后續跟蹤不到位、監控弱化;績效評估結果未與撥款掛鉤,導致資源流向不合理,缺乏良性競爭。
二是財政資金分配結構不盡合理,資源過于集中。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等學校之間財政撥款差異過大。高校在辦學資源獲取與配置上,許多項目人為設定門檻。教育部直屬高校身份固化,財政撥款和行政資源過度傾斜,往往通過“專項補助”等方式獲得地方眾多高校難以獲取的財政資源,嚴重影響教育的公平性。
三是財政資金結算流程繁冗,支付效率低下。資金調配過程需要辦理多項周轉手續,環節繁多,導致許多資金未能及時撥付到項目上,年度資金結轉數額較大,影響年度預算執行效果,造成了巨大的存量財政資金積壓。
四是預算調整不透明,管理混亂。高校缺乏經費使用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預算調整缺乏監督,分層管理不清,導致資源浪費,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要求進一步加強教育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強化“花錢問效、無效問責”的理念。
為此,民進中央在上述《提案》中建議:
第一,進一步改進財政資金績效評價方式。在當前國家集中優勢資源建設“雙一流”背景下,建立“雙一流”績效評估體系,根據國家資金投入產出比等指標,打破身份固化,實施分層級、動態化的資金扶持計劃;針對東、中、西部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實施差別化的國家投入配套補償機制,增強資源的公平配置和動態調整。同時,堅持“財政教育資金用到哪里、績效評價就跟蹤到哪里”,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將績效目標執行情況和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完善政策、編制預算、優化結構、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及時削減低效無效資金。
第二,進一步優化財政資金配置結構。重點關注中央財政資金的邊際產出效率,考量資金配置方向與配置結構。中央財政資金配置在重點高校可謂錦上添花,而用在地方高校或中西部高校則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有意義,效果更明顯。建議科學把握財政資金配置方向,兼顧高等教育弱省,加大對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轉移支付力度,通過搭建各種平臺,使更多的地方高校獲得中央財政的支持,并通過中央財政資金傾斜配置力度的強弱來調整和引導高校合理定位,特色發展。
第三,進一步簡化財政資金撥款流程。系統梳理中央財政資金撥款流程,取消重復冗余的審批環節,理清花樣繁多的撥款渠道和類型,明確相關流程的工作時限,建立財政撥款倒逼機制,打通政策執行中的“堵點”,縮短撥款周期;提高收入退還審核限額及政府采購直接支付限額;積極推行國庫支付業務電子化,取消相關撥款憑證資料紙質材料的報送要求。
第四,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管理政策。結合“放管服”,細化實化政策規定,完善中央財政高等教育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提高高校對資金使用的靈活性與科學性,適當擴大預算外資金授權支付范圍,給高校更大的資金支付自主權,降低資金使用成本,調動其科學合理使用財政資金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加強事中事后監督,保證整個高等教育撥款的清晰和透明。增強中央財政預算調整透明度,盤活財政沉淀資金,切實提升財政政策執行效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