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東南亞態勢2025調查報告》出爐,有哪些看點?
4月3日,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舉行了《東南亞態勢2025調查報告》的線上發布會。今年是ISEAS推出該年度報告的第七年。
自2019年首次發布以來,這一調查報告受到廣泛關注,其數據和結論被新加坡當地及全球諸多主流媒體和學術界廣泛引用,已成為外界觀察東南亞對地區局勢看法的重要參考。今年的報告與往年有何不同?東南亞精英和意見領袖對過去一年的地區態勢有什么樣的認知?應該如何看待報告的數據和結論?
今年報告的幾個不同
今年報告的調查對象依然是來自東南亞各國政策部門、研究機構、公民社會、媒體和地區或國際組織的人士,調查時間是從2025年1月3日至2月15日,全部調查均在線上進行,采用的是混合目的抽樣法。但與往年有幾個不同:第一,報告除了往年的東盟領導力和戰略選擇、中美博弈及其對東南亞的影響、地區對大國的信任水平等問題之外,今年增加了幾個方面的新問題,包括:不斷上升的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非正式小多邊機制、地緣政治事件和南海問題、特朗普第二任期與東南亞的接觸等。
第二,鑒于東帝汶將正式加入東盟,報告首次包括了來自東帝汶的觀點,不過在東盟整體的統計數字中,東帝汶沒有計算在內。
第三,今年受訪者數量為2023人,超過2024年的1994人,更是遠超2023年的1308人,樣本量進一步擴大。
報告與往年相比,在結構上沒有大的變化,分為6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調查的樣本情況,即受訪者的國籍、教育背景、職業、年齡、性別、政治傾向等。第二至第六部分按問題劃分,分別涉及受訪者對如下幾大類問題的立場、態度,即:如何看待過去一年地區和國際局勢;如何評價大國和中等強國地區影響力和領導力;東盟面對不斷變化的地區政治安全架構做何選擇;對中國、歐盟、印度、日本和美國的信任度;以及地區主要力量的軟實力。但是,在每個部分具體問題的設計上,每一年都會根據地區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有所調整。例如,今年在關于地區和國際局勢的問題中,涉南海問題的比例明顯增加,報告還新增了東南亞對不斷上升的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看法、東盟對非正式小多邊機制的看法等問題。
值得關注的主要結論
從今年報告所呈現的結果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東南亞各國對南海形勢的關切上升。在“東盟三大地緣政治關切”這個問題之下,有8個選項,其中一個與南海有關。東盟各國將該選項排在三大地緣政治關切之首,超過了去年排在首位的巴以沖突。其他與南海直接相關的問題有3個,即“南海緊張局勢”、“東盟對南海形勢的應對”、“南海行為準則”(COC)。東盟受訪者認為,中國在東南亞沿岸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活動,以及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意外沖突是排在前兩位的最主要擔憂。
二是中國仍然是對東南亞最具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大國。在經濟影響力方面,56.4%的受訪者選擇中國是本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家,37.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政治和地緣方面最具影響力。相比之下,在經濟方面影響力,美國遠遠落后于中國,只有15.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在本地區最具經濟影響力。但在政治和地緣影響力方面,美國則與中國差距不大,選擇美國的比例約為31.2%。不過,不管是選擇中國還是美國,東盟受訪者一方面認為中、美分別是影響力位列第一、第二的大國,另一方面對這種影響力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擔憂。
三是東盟認為,在面對不斷上升的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時,應加強自身一體化進程和對外合作。這是今年新加入的一個調查問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任期對各國加征關稅,全球面臨更大保護主義壓力等大背景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東盟各國認為,最重要的是加速成員國之間的一體化進程,第二位的選項則是深化與東盟之外的志同道合伙伴的合作,第三是加強東盟機制,支持法治。
這些選擇并不令人意外,面對近年來地緣戰略環境的變化,東盟其實一直在推進一體化進程,同時加強與更多伙伴的合作,以應對大國競爭,加強東盟戰略自主和相關性,維護其中心地位。今年,東盟將完成《東盟共同體2025愿景》的各項目標,啟動《東盟共同體2045愿景》,這些都將使東盟在面對激烈變化的戰略環境時具備更強的能力和韌性。
四是對大國的信任度方面,東盟對中國、美國的信任度均有所上升,但對日本、歐盟的信任度仍然超過中、美。調查結果顯示,對中國的信任度從2024年的24.8%上升至2025年的36.6%,但東盟最為信任的伙伴是日本(66.8%),其次是歐盟(51.9%),受訪者認為日本、歐盟是“尊重和支持國際法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顯示東盟、日本和歐盟在中美博弈加劇的情況下,共同利益在增加,而且東盟希望通過與第三方力量的合作,拓展其戰略空間,同時日本、歐盟近年來加大對東盟的經濟、外交、戰略、軍事投入,如向東盟國家提供海軍海警裝備、加強聯合演訓等,也進一步提升了東盟國家對這些域外力量的信任感。
五是報告認為,在聯合國框架之外小多邊機制的興起會對多邊合作產生影響。本地區一些國家已經加入或有意向加入諸如AUKUS、Quad、“金磚國家”、I2U2、“礦產安全伙伴關系”等新興機制。對此,26.2%的受訪者認為,“東盟應當加強召集力量和規范性影響力,從而確保成員國致力于維護東盟的地位,同時不鼓勵他們加入其他的組織”。此外,23.8%的受訪者擔心東盟成員國加入這些機制可能損害東盟中心性,另有23.5% 的人認為東盟應當作為一個整體追求地區利益。這三項加起來,反映東盟大多數受訪者希望維護東盟主導的地區多邊機制,對新興小多邊機制持謹慎態度。
如何看待報告的數據和結論
東南亞態勢調查報告無疑給外界觀察東南亞對地區和全球諸多問題的看法提供了重要視角,特別是如果將本年度數據與其他年度加以對比,或是將不同問題的調查結果綜合起來看,就會發現很多有價值的、值得關注的信息。但也要看到,ISEAS調查報告的數據和發現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不一定能夠反映全貌,需要結合其他視角和信息,才能得出更為全面客觀的結論。
首先是樣本選擇問題。盡管ISEAS調查的樣本數量在逐年增加,但整體仍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受訪者集中在政府官員、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等精英階層,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東南亞普通民眾的看法。
其次,調查的時間和時機會影響到結果。東南亞態勢調查是年度性的,這本身就決定了有些問題和結論是短時性的,會受到當年國際和地區重要事件的影響,即便是對每年都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將歷年的結論進行比對、研究,才能得出較長時間的趨勢性結論。
此外,調查的時機不同,結果也會有差異。例如,雖然本年度調查跨越了美國政府換屆的前后,但畢竟特朗普政府在2月份才剛剛上臺,其很多政策尚未出臺,對地區各國的影響也未完全顯現。因此,在報告發布會上,美國、澳大利亞、印尼等國專家均認為,如果調查是在美國公布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政策之后進行,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的信任度及對美國與東南亞接觸的前景的看法很可能會發生變化。
再次,對調查報告中的發現應當全面、客觀看待。不能僅看對某一個問題的數據即斷然得出結論,而是應結合整個調查的諸多問題及各個國家的不同數據來綜合分析。例如,對于南海問題,如果僅看東盟作為一個整體的數據,似乎這是東盟的主要關切,但如果看東盟各個國家的數據,雖然越南、菲律賓的受訪者將這個問題作為首要關注,但其他一些國家,甚至作為聲索國的馬來西亞,并沒有將南海問題視為排在第一位的地緣政治關切,這表明東盟不同成員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立場是不同的。
此外,在對COC的認知上,不少受訪者選擇“COC應阻止其他力量在爭議地區與東盟成員國開展軍事活動和能源勘探開發”,占比居第二位,這表明東盟國家相當一部分民眾并不歡迎外部力量在南海的存在和活動。
再如,盡管報告數據顯示東盟對美國的信任度有所上升,但仍有34%的受訪者擔心“美國因國內事務分散精力從而無法聚焦全球問題的解決”,還有25.7%的人“不認為美國是負責任或可靠的大國”。此外,盡管有不少人對歐盟有較高信任度,但他們也擔心“歐盟因為其內部事務而分散精力”,同時認為“歐盟缺乏領導世界的能力或政治意愿”。報告中反映出的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和應對。結合本年度和以往的報告來看,東盟受訪者始終認為中國在本地區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力方面排在各國之首,這反映了我們與東盟在經濟和地緣戰略上的密切聯系。但是,對中國如何運用這一影響力的擔憂在東盟各國也是比較普遍的,這關系到東盟對中國的信任度。而對中國如何改善和加強與地區國家關系,東盟認為根據國際法和平解決領土和海洋爭端是最重要的,其次還要解決與部分國家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以及通過加強人文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等。這些都值得我們關注。此外,東盟國家在面對日益上升的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傾向時,希望推進自身一體化進程,以及加強與域外志同道合國家的合作,以及東盟希望維持其在地區多邊框架中的中心地位等,這些看法與中方立場有相似之處,中國可與東盟攜手共同應對上述挑戰。
劉琳,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