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脾胃不好,百病纏身?中醫脾胃專病科室為您答疑解惑
“能吃是福”這句老話,道出了脾胃對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現代人飲食不節、壓力過大、久坐少動,十人中九人喊“胃不舒服”!腹脹、反酸、便秘、食欲差……看似是小毛病,但中醫有云:“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一旦失調,不僅影響營養吸收,更會引發免疫力下降、濕氣堆積、慢性疲勞等連鎖反應。如何從根源調養?上海徐浦中醫醫院脾胃專病科室帶您用中醫智慧守護“后天之本”!

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信號別忽視
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像一臺精密的“食物加工廠”。若功能異常,身體會發出預警:
??初級警報:食欲不振、飯后腹脹、大便粘膩不成形;
??中級隱患:面色萎黃、四肢乏力、口臭反復、體重莫名波動;
??長期失調:失眠多夢、反復感冒、女性月經不調、男性精力下降。
脾胃專病科室提醒:脾胃問題切忌“忍一忍就好”,長期忽視可能發展為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

圖片來源網絡
中醫調理脾胃優勢
與單純抑制癥狀的常規治療不同,中醫更注重整體辨證與根源調理。
?辨證施治,一人一方
針對脾虛濕困、肝胃不和、胃陰不足等不同證型,定制中藥湯劑、膏方,兼顧驅邪與扶正。
?外治內調,雙管齊下
配合艾灸(如中脘、足三里)、穴位貼敷、中藥熏蒸等外治法,加速氣血循環,增強藥效。
?治養結合,防病未然
根據體質定制食療方案(如四神湯、小米姜絲粥),指導起居作息,從源頭減少復發風險。
養好脾胃“黃金法則”
法則1:飲食有節,給脾胃“減負”
? 忌過飽過饑,每餐七分飽;
? 少吃生冷甜膩,夏季尤其避開冰飲;
? 晨起一杯溫姜水,喚醒脾胃陽氣。
法則2:動靜結合,激活脾胃動能
? 每天按揉“健脾三穴”(中脘、神闕、足三里),每穴3分鐘;
? 飯后散步15分鐘,避免久坐傷氣。
法則3:情緒平和,疏肝即護胃
? 壓力大時做深呼吸,避免“肝氣犯胃”;
? 睡前冥想10分鐘,緩解焦慮導致的胃痙攣。

圖片來源網絡
脾胃是生命的“土壤”,土壤肥沃,身體才能枝繁葉茂。無論您是“老胃病”還是亞健康人群,都應及時調理,防微杜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