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跨省傾倒“固廢”生意黑色鏈條曝光,究竟誰在為利而殃?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也就是俗稱的各種垃圾越來越多。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達到42.34億噸,是世界上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如此龐大的固體廢物如何處置,事關生態環境保護,事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對不同類型固廢的處理有嚴格的規定,但由于不同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固廢處置能力以及成本等因素影響,一些企業為了逃避對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廢處理責任,打起了非法跨地區甚至跨省份偷排的歪主意。
起底省際交界固廢傾倒“黑灰產業鏈”
趁月黑風高在河湖中傾倒廢酸,將廢電鍍膜渣、廢樹脂、工業污泥埋藏于農田之下,省際交界處的農村暗藏“垃圾處理工廠”……近年來,隨著多地生態環境部門、公安機關持續打擊固體廢物傾倒犯罪,多個犯罪團伙被繩之以法,令人瞠目結舌的案件細節浮出水面。
記者近期走訪多地調查發現,在部分地區固廢傾倒參與者已形成日趨隱蔽化、職業化的“黑灰產業鏈”,他們瞄準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管控薄弱的地方跨區域作案,在巨大利益面前鋌而走險,肆意污染環境。
日前,在當地村民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東部兩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在村子里多處農田、水塘、湖邊,用鐵鍬下挖幾下便能發現帶著惡臭的黏稠“黑泥”,明顯與當地正常泥土不符。村民介紹,這些“黑泥”都與村中的“新型建材公司”有關,該公司從多地接收固廢,不加處理便直接傾倒、掩埋,當地村民對此深惡痛絕。雖然這家公司目前已經關停,但留下的環境影響并未完全消除。
記者從多地公安、環保部門了解到,跨區域傾倒固廢違法犯罪的參與者中不乏村干部。有的村干部明知村內存在傾倒固廢情況卻置若罔聞;有的自以為事情不會暴露,便動了以此賺錢的歪腦筋;有的則把自有房屋、地塊租借給違法犯罪團伙。
多地環保、公安等部門干部介紹,在部分區域固廢處置能力不足和正規固廢跨區域處置審批流程長等背景下,跨區域傾倒團伙專挑監管漏洞,形成分工明確的“黑灰產業鏈”,呈現隱蔽化、組織化、職業化等特點。
產廢源頭不乏規上企業。多地警方介紹,產廢廠家不愿負擔高額的固廢處置費用,在利益面前擅自將固廢委托給私下的“門路”,傾倒、掩埋、丟棄在外地。在多地公安機關查處的相關案件中,工業廢料以廢酸為主。
中介公司多層轉包“假處置、真獲利”。業內人士介紹,第一道承接商一般具有固廢處置資質,但有的沒有履行資質能力或是為追求更大利潤,于是再低價轉包給沒有固廢處置資質的小廠家,其中不少是注冊在居民小區、街邊門面房,沒有公司實體的皮包公司。有的“環保中介”甚至直接非法傾倒,從中獲利。
據公安部2024年4月公布的危害生態安全典型案例,遼寧省某建材有限公司自2020年1月從錦州某電力有限公司非法承接固體廢物處置業務,將200余噸粉煤灰非法傾倒至多地,造成環境嚴重污染。
為逃避監管,這些中介公司非法處置固廢有四大特點:一是以鄰為壑,在臨省臨市臨縣區傾倒掩埋;二是“偷梁換柱”,改變處置廢物的種類;三是“化整為零”,超量轉移固廢、危廢;四是“聲東擊西”,頻繁改變運輸路線。
線上接單、線下傾倒。運貨人、接貨人基本不見面,僅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聯系。中介在固廢處置聊天群里發單后,一些沒有固定收入的閑散人員上門接活。他們往往選擇野外偏僻地點傾倒,或把固廢直接丟棄在閑置廠房。有的傾倒者謊稱要租賃閑置廠房,談好租金,卸下固廢,聲稱“這是以后要用的化肥原料”,此后便消失不見。不少傾倒者就是運貨司機。他們在網絡平臺上接到金額不菲的訂單后,在接貨人的帶路、指引下,選擇農村、山溝等偏遠地界傾倒或填埋固廢。
在東部某省警方破獲的一起案件中,多名村民勾結固廢收集、處置企業,將他人在外省收集的化工廢料、廢電鍍膜渣、廢樹脂、工業污水污泥等危險廢物,以及廢原料袋、廢巖棉、廢玻璃纖維等工業固廢,非法掩埋在其承包的農田中。
省際、市際毗鄰區域成為非法傾倒重災區
為何選擇在省際交界處傾倒固廢?多地干部介紹,一方面,省界位置特殊,附近人口密度小,生產生活設施較少,交通不暢;另一方面,部分省界犬牙交錯,當地村民也不一定清楚責任歸屬,往往只有國土測繪部門才能界定,省際聯防聯控壓力大。
據央視《焦點訪談》報道,2023年11月3日,安徽省廣德市同溪村的村干部巡查時,在一條小溪邊發現了大堆傾倒物。隨著進一步調查,執法部門又在廣德全市多處發現了高度類似的傾倒物,總共排查出來兩千噸左右。?
安徽省廣德市盧村鄉同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李太會:看到黑的淤泥,斜著流下去,我一看這個泥巴肯定是外面拖來的,就趕緊行動起來了。我們也不敢第一時間做出判斷,怕有毒,我們也是水源保護地,所以就跟鄉里面環保部門趕緊對接,市里面都來檢測了。
李太會清楚地記得,頭一天這里根本沒有任何傾倒物,這條小溪是廣德市飲用水源地的匯水區,禁止堆放工業廢渣、生活垃圾和其他廢棄物,于是李太會很快聯系了管理部門。
安徽省宣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支隊廣德大隊教導員兼副大隊長 郭偉:到了現場之后,這片區域是一堆黑色的固體廢物,我們當時也不能確定是什么物質,同時通過公安的視頻監控,各種渠道查找固廢來源。同時使用重金屬快速檢測儀做一個初步判斷,根據檢測的結果當時是沒有含重金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固廢分為普通固廢與危險固廢。檢測結果顯示,這些黑色傾倒物不含有重金屬,只是普通固廢。
普通固廢又包括工業固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廢,執法人員判斷,這些是施工中產生的工程渣土,也就是建筑垃圾。
根據固廢法,工程施工單位應“按照環境衛生主管部門的規定進行利用或者處置,不得擅自傾倒、拋撒或者堆放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隨意傾倒,會對土壤、地下水產生危害。那這些渣土是哪來的呢?
安徽省廣德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 陳傳清:當時看到是黑的,我們本地沒這個垃圾,考慮到是外省來的,因為這個位置是在兩省交界的地方。
廣德處于浙江、安徽兩省交界處,傾倒地同溪村距離省界只有三公里,根據這一距離以及對附近群眾走訪,執法部門初步判斷這應該是外來固廢,隨著進一步調查,執法部門又在廣德全市多處發現了高度類似的傾倒物。
安徽省廣德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 陳傳清:總共排查出來兩千噸左右。
就在安徽省廣德市追查這2000多噸固廢來源的時候,江蘇省丹陽市也發現了數量更多的固廢。2023年4月,丹陽市丹北鎮工作人員在用無人機巡查時發現,在一個大門緊鎖的大院內,堆放著大量不明廢棄物。
工作人員當時拍攝的畫面可以看到,視線所及全是非法傾倒物,大院內原本有一處高速公路取土后留下的深坑,因為固廢太多,甚至快填平了取土坑,測量顯示,這里至少傾倒了兩萬多噸各種固廢,包括磚塊、混凝土等建筑渣土,以及廢布條、塑料等生活垃圾,隨后的司法鑒定顯示,這些固廢對環境存在著威脅。
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執法一所所長 陳建中:司法鑒定的結果就是屬于有害物質,堆放過程中經雨水滲透浸淋后,會存在污染因子溶出的情況,可能會對土壤等環境造成一定損害。
丹陽市隨即成立專案組,公安、生態部門同時介入,通過調看監控,查找涉事車輛,最終查明這是一個專門從事非法轉運傾倒固廢的團伙,涉案人員31人。以徐某華為首,組織聯絡上游貨源、下游傾倒場地以及運輸車隊。
調查顯示,這些固廢來自江蘇無錫、常州等地,屬于省內異地非法轉運傾倒。在安徽省廣德市,公安機關查明,2000多噸固廢來自浙江杭州,屬于跨省異地非法轉運傾倒。
根據固廢法,轉移固體廢物出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貯存、處置的,應當向移出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經接受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同意后,在規定期限內轉移,未經批準的,不得轉移。但據記者了解,兩地主管部門都沒有接到申請和相關材料,并不了解情況。
公開信息顯示,近年來,全國各地異地非法轉移傾倒固廢現象頻發,尤其是省際、市際毗鄰區域成為非法傾倒重災區。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溫宗國:目前,區域發展不均衡比較突出,體現在固體廢物處置的成本地區差異比較大,一些發達地區固廢處置成本高,設施又不足,在這兩個因素推動下,就有動力去往處理成本比較低的區域進行轉移,經濟性的原因、技術成本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根本原因。
處置固廢要有相應投入,不同區域處置成本各不相同,這讓很多機構選擇將固廢跨區域轉移處置。
而固廢處置又涉及收集、貯存、運輸等多個環節,以及住建、環保、自然資源、交通等多部門,監管部門多,容易各自為政,形成監管盲區,不法人員就趁機鉆起了監管的漏洞。
以安徽廣德查處的這起傾倒案件來說,源頭來自杭州一處地鐵施工工地,施工方通過中介人員,將工程渣土轉包給沒有處置資質的運輸公司,運輸公司再向外轉包,最終由貨車司機非法轉運傾倒在了廣德等地。
安徽省廣德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廖雪萌:經過我們對案件的復盤分析,發現存在四個利益鏈條,首先是由施工方將渣土進行轉包,包給土方中介,土方中介拿到渣土是3100元每車,然后土方中介按照2700元每車的價格轉包給了車隊負責人,車隊負責人又以2200元每車的價格轉包給駕駛員,駕駛員拿到這個業務以后又去尋找地接人員,付給地接人員每車500元,這個利益鏈條還是相當完整的。

通過四個層級轉包轉運,最終浙江杭州的渣土傾倒到了安徽廣德。
那么跨區域轉運傾倒利潤有多大呢?在江蘇丹陽,徐某華組織、操作轉移傾倒僅一個多月,就獲利25萬元。
不法人員獲取暴利的背后,是對環境生態的極大破壞。丹陽市在對這兩萬多噸固廢進行司法鑒定后,立即組織人員分類、清理,修復環境。從2023年8月到2024年5月,用了大半年時間,才基本完成清運。
專業人士指出,從固廢移入地來說,各地區執法、處罰標準不同,有些地方處罰力度較輕,導致這些地區成為固廢非法傾倒的“重災區”。
以安徽廣德來說,專案組查清了非法轉移傾倒的鏈條,處理了40多人,但由于都是普通工程渣土,對環境造成損害較小,只能行政處理。另外有的司機有意分成多次非法傾倒,因為單車單次數量不大,危害不明顯,也只能行政拘留同時處以罰款。
安徽省廣德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 陳傳清:我們當時只能對個人進行處罰,按照法律法規,個人處罰是200塊錢。
斬斷利益鏈刻不容緩
業內人士介紹,隨意傾倒、掩埋、丟棄固廢不僅污染環境,還產生諸多次生危害。
一是對土壤、水體、環境可能造成污染。中國人民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石磊介紹,固廢中的有害物質在土壤中積累,會改變土壤的性質和結構,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甚至導致土壤失去生產能力。有害物質還可能通過雨水沖刷、地下水滲透等途徑進入水體,導致水質惡化,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類飲用水的安全。
二是可能影響人體健康。專家介紹,固廢中的有害物質可能通過皮膚接觸、吸入、攝入、食物鏈等途徑進入人體,對健康造成潛在危害。例如,重金屬中毒、化學物質過敏等。長期接觸或暴露于固廢污染的環境中,可能導致慢性疾病、生殖障礙、遺傳突變等長期健康影響。
三是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戴曉虎說,固廢傾倒案件發生后,當地政府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清理、處置并開展環境監測,必要情況下還需進行生態環境修復。同時,也會影響該地塊,甚至附近地塊的正常農業生產活動。
跨省傾倒“固廢”的過程不是偶然,而是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鏈條上每個環節上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利益,唯獨被傾倒垃圾的地方,不僅得不到任何好處,還要承受可能帶來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而清理這些垃圾,則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這不就是以鄰為壑嗎?
鏈條長且隱蔽,又涉及多個省份,查起來自然不易;而即便是查到了源頭,處罰力度也往往不夠。由于工程渣土對環境造成損害較小,偷倒者被抓后最多是行政拘留加幾百元罰款,這與他們所獲利益相比,實在不值一提,也難怪那么多人鋌而走險。
因此,要徹底斬斷跨省偷倒垃圾利益鏈條,必須加大處罰力度,讓既得利益者不敢再倒。與此同時,更要從源頭治理,各地齊抓共管,形成合力,讓不法分子無處可躲、無處可倒。
此外,打擊防范固廢非法轉運傾倒,關鍵還在于頂層設計,專業人士建議,可以制定區域性法律,整合區域固廢產生、運輸、處置等信息,統一處罰管理標準,完善部門、區域間的聯防聯動聯控機制。
關于固體廢物的產生、收集、運輸、處置,我國法律有著嚴格的規定。但由于行政區域交錯,固廢處理成本標準各不相同,這就使不法分子利用跨區域違法傾倒固廢牟利有了可乘之機,而各區域交界處往往又是疏于管理的地方,這又讓跨省、跨市非法轉運傾倒固廢,逃避監管有了空子可鉆。所以解決治理跨區域傾倒固廢垃圾問題還要各地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才能讓非法分子無處可躲,無處可倒。
遏制非法的固廢轉運,堵不如疏。鑒于各地的垃圾處置能力與成本不一,不妨建立公開透明的垃圾轉運機制,避免固廢之類垃圾的黑箱轉運操作。比如,有的地方具備消納固廢的場地與空間,涉及廢棄的礦場、礦洞、深坑需要填埋,這都可以利用起來當作垃圾的填埋場,既利用固廢垃圾進行生態修復,又解決了固廢垃圾的出路。如果有相應的信息共享機制,以生態補償的形式進行合理轉運,就能降低固廢垃圾胡亂轉運傾倒的危害。
根據誰生產垃圾誰負責處置的原則,各地要從源頭上加強對垃圾生產者的管理,在企業施工之前,就要有垃圾處置的預案,要配備相應的垃圾填埋場,解決垃圾的消納問題,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對固廢垃圾的處理多一些開大門走大路的途徑,就能少些地下的灰色交易。
呵護綠水青山,就該像愛護眼睛那樣,容不得半點污染,對偷倒垃圾者,就要露頭就打!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經濟參考報、極目新聞、正觀新聞;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