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農文旅新消費園區的品牌頂層設計和產業底層運營
當農文旅在園區里遇上了新消費會碰撞出怎么樣的品牌IP火花呢?在我國農業面臨諸多挑戰的當下,農文旅融合能否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突破口?從田園到餐桌,從傳統到現代,從農文旅到新消費……農文旅又該如何把握住新消費的園區邏輯并點亮鄉村新經濟的IP希望之光呢?
農文旅新消費園區的品牌頂層設計和產業底層運營
文/錦坤品牌營銷專家團
我國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約70%,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約為58%,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農業的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還有提升空間;
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農村地區面臨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
我國的農產品加工率約為6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90%以上,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極大地影響了農民收入;
……
從這些數據和問題看,我國農業亟需找到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以此帶動并形成農村共富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多方共贏局面。
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要在市場中錘煉。農業與市場結合(終端)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交易,一是農業+文旅,即“農文旅”。
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因此農產品市場始終存在著區域化、分散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沒辦法解決標準化,就很難實現規模化,因此產業化程度不強,深加工能力弱也就顯而易見了。就產品解決產品的問題,可能很難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來,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逐漸興起,成為一種極具潛力的新消費業態,更是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以文旅體驗為窗口,將其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一方面,為農民開辟了新的收入渠道,推動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豐富了旅游產品供給,為游客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還有助于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
文旅體驗天然具備吸引人流和輿論關注的優勢,而這正是品牌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此,農文旅的發展不僅能提升農業品牌價值,還能推動農業技術革新,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增強農村地區的吸引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時代在呼喚農文旅三產融合
1、政策推動三產融合
在推進農文旅三產融合的過程中,國家政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構建包含農文旅融合在內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強調了政策引導與支持的重要性。通過推進鄉村旅游集聚區建設、培育生態旅游等新業態,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政策不僅促進了產業融合模式的創新,還激發了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的活力。

政策鼓勵培養并集聚能夠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科技人才,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并通過鄉村直播引才等方式,為鄉村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數字技術提升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治理水平,構建常態化的數字化監管體系,確保農文旅融合的正確發展方向,為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2、旅游新風向——農文旅
在國內,農文旅旅游正迅速崛起,成為旅游市場的新熱點。受疫情影響,2022年國內旅游人次和收入雖有所下降,但隨著政策優化和居民消費欲望的增強,2023-2024年市場顯著回暖。消費者偏好明顯傾向于短途、家庭親子游,多數選擇3-4天的鄉村旅游,其中,自駕成為主要的出行方式。在消費水平方面,大部分鄉村旅游用戶的消費集中在300-900元區間,顯示出鄉村旅游在消費升級中的重要地位。游客在選擇鄉村旅游時,最關注的因素包括舒適的自然環境、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獨特的風味美食。

盡管當前鄉村旅游產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但鄉村旅游結合鄉愁文化、精致民宿和紅色旅游等特色旅游正逐漸成為新趨勢。從鄉村旅游的消費者人群畫像顯示,19-35歲的年輕群體、女性消費者和親子客群是主力軍,他們通常為企業職員,具有中等收入水平。
農業+旅游(農文旅)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模式,正逐漸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
3、農文旅興盛助推農產品品牌發展
農產品品牌行業過去始終處于區域化、分散化、非標化的處境下,但是現在的情況有機會發生改變。
農文旅融合帶動了農產品品牌的發展。在農文旅旅游中,消費者日益常見的消費習慣是從這些農文旅景區中帶走一些農產品作為伴手禮或自用。因而,伴隨著農文旅的興盛,農產品品牌或可迎來一段發展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這為農產品品牌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在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區依托本土資源,積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如廣西南寧市蒲廟鎮廣良村的“廣良良品”果蔗,已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類似的例子在全國遍地開花。
文旅帶來了全國各地的人流,讓小小的農產品不再局限于當地。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物流體系的完善,農文旅產品得以通過電商平臺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實現了從鄉村到全國乃至全球的飛躍。浙江玉環市的"鮮玉奇緣"公用品牌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通過整合農業產業資源,推動農漁旅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了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然而,農文旅融合的發展也面臨著產品同質化、技術型人才不足等挑戰,亟需進一步深化產業融合,加強人才培養,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治理水平。
展望未來,隨著農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化,農產品品牌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鄉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民的增收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作為輔導和服務了100多家城市品牌、200多個上市公司、300多個行業第一品牌和400多個專精特新企業的全國知名的產城園企品牌服務商頭牌,錦坤品牌營銷專家團把目前國內的農文旅園區,可大致分為五類:產業類、人文類、演藝類、自然類和主題樂園類等五大類別。各類型的文旅內容、核心發展模式都各有不同。

1、產業類農文旅園區
產業類農文旅園區以特色農業產業為核心驅動力,將農業生產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
一方面,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的農業種植,如水果、花卉、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的培育,展現出現代農業的高效與創新。以浙江安吉白茶產業園為例,大片的白茶種植基地不僅是優質農產品的來源,更是一道亮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光。同時,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的展示,也為農業科普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材,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了解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和科技含量。
另一方面,產業類農文旅園區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引入,不僅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還為游客提供了購買特色農產品的機會。云南斗南花卉產業園區就是典型代表,除了龐大的花卉交易市場,還有花卉加工企業,將鮮花制作成干花、花飾品等創意產品,豐富了旅游商品的種類。此外,園區內的花卉文化展示區,進一步挖掘了花卉產業的文化內涵,讓游客在感受花卉之美的同時,領略到花卉文化的魅力。
產業類農文旅園區的核心發展模式建立在農業產業的基礎上,不僅促進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還豐富了旅游市場的產品供給,滿足了游客對鄉村旅游的多元化需求。通過農業、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實現了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文化類農文旅園區
文化類農文旅園區通過抓住某種獨特的文化基因,圍繞該文化形成整個文旅內容。
最常見的,文化類園區深度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傳統手工藝等人文資源,為游客打開一扇了解地域文化的窗戶。安徽西遞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那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風貌,獨特的徽派建筑,南湖、月沼等如詩如畫的景觀,仿佛讓人穿越時空,感受著古老歲月的韻味。村民們傳承至今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如徽劇表演、楹聯文化等,更是讓游客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在這里,歷史與現實交織,游客不僅是觀光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和體驗者。通過氛圍式的沉浸式體驗,讓消費者深度感受獨特文化。
以文化類為核心的農文旅園區還可與產業相結合。例如,陜西袁家村以關中民俗文化和美食為特色,成為文化類農文旅園區的又一典范。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展示,讓人們領略到先輩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民俗表演則生動地再現了關中地區的生活場景和文化傳統。而美食街匯聚的地道關中美食,更是讓游客的味蕾得到極大滿足。袁家村通過對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精彩呈現,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還帶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和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以文化為基,向產業延伸,文化類農文旅園區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體驗價值,成為人們追尋歷史、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重要場所。它們在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的同時,也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推動著農文旅融合向更高層次邁進。
3、演藝類農文旅園區
在演藝類園區中,演藝表演作為核心吸引力,將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歷史故事完美融合,打造出一場場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印象系列園區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當地的自然風光為天然舞臺,結合民族文化元素,創作出如《印象·劉三姐》這樣的大型實景演出。演員們在山水之間盡情演繹,燈光、音樂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夢幻般的世界中。這種獨特的演出形式,不僅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更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深刻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宋城演藝旗下園區同樣令人矚目,《宋城千古情》以歷史文化為主題,運用高科技手段和精彩的舞臺表演,呈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園區內豐富的娛樂設施和美食街區,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體驗。演藝類農文旅園區通過精彩的演出和完善的配套服務,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和游玩,不僅提升了當地的旅游知名度,還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演藝類農文旅園區以藝術為紐帶,將農業、文化與旅游緊密相連,為文旅體驗帶來了聲光電新模式,也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自然類農文旅園區
自然類園區是比較常見的文旅類型,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如雄奇的山水風光、廣袤的森林草原、寧靜的湖泊濕地等,將自然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以奇峰異石、峽谷深壑和溪流飛瀑聞名于世,游客漫步其中,仿佛踏入了一幅神奇的山水畫卷。在這里,人們可以盡情地進行徒步、觀光、攝影等活動,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園區對生態環境的嚴格保護,確保了這片原始自然景觀的純凈與可持續,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原生態的旅游環境。
除了獨特的自然風光,自然類的農文旅園區憑借其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為康養產業提供了天然的基礎條件,因此常向康養產業延展,從而實現從觀景到體驗再到生活的跨越。
5、主題樂園類農文旅園區
以農業為主題的樂園類型的農文旅園區,近幾年也在全國各地紛紛冒了出來。
例如天津佳沃世界新農業主題探索樂園,規劃了食代館、佳沃中心、歡樂世界、夢想原野四大主題區域,將農業、研學與文旅巧妙融合,開創親子度假新模式,讓游客在體驗現代農業魅力的同時,享受歡樂的游樂時光和深入的研學之旅。
嘉定“莓麗樂園”依托草莓基地,改造銷售中心而成。不僅提供草莓采摘、餐廳用餐等服務,還設有兒童游樂區和農家書屋,未來更將拓展露營、燒烤等活動,以及開展草莓成長歷史小課堂等親子活動,豐富了游客的體驗。
這些主題樂園類農文旅園區通過各具特色的主題打造、豐富多樣的活動設置和不斷創新的服務理念,為游客帶來了難忘的旅游體驗,推動了農文旅融合的深入發展,成為鄉村振興和旅游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雖然目前國內發展出了多種類型的農文旅園區,但大多數都面臨著一個困境——盈利難。“盈利難”的背后除了農業本身的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等行業問題,目前亟待解決并且可解決的是園區運營模式不成熟的難題。
這一難題的根源在于認知層面。目前多數農文旅園區仍然還保守著“掙門票錢”、“一次消費”等舊思想。從農文旅園區創建之初所滿足的消費基點看——滿足周邊城市居民親近農業的需求,因此,農文旅園區首先務必要抓住的一定是城郊游群體,要在周邊城市深耕、精耕。而這里面臨的限制是——周邊城市的居民是有限的。盤子就這么大,怎么能止步于“一次消費”就停止不前?
因此,錦坤品牌營銷專家團提出農文旅園區必須實現從“一次消費”向“持續消費”的轉變。這樣的轉變,更多的需要依靠搭建一套多業態融合、精細化運營的模式實現,從全球視角看,成功先行者值得借鑒。
1、MOKUMOKU,日本聞名多年的三產融合示范農文旅品牌
(1)主題鮮明的產業融合
MOKUMOKU農場以“自然、農業、豬”為主題,通過整合第一產業的農業生產、第二產業的農產品加工以及第三產業的旅游服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實現了“第六產業化”。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也增強了農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2)由園區到城市的品牌化運營
MOKUMOKU農場以親子為核心客群,在建筑設計、景觀配置、活動設置以及產品包裝等方面都考慮到了客群的需求。比如,采用自然材料、兒童尺度的設施,設置趣味科普標識,創造了一個安全、有趣的環境。同時,MOKUMOKU倡導環保理念,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了農業生產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MOKUMOKU農場內部,整合了多種業態,包括餐飲、休閑娛樂、購物、住宿和溫泉等,形成了一個多功能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這種業態的有機融合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務體驗。在多業態的基礎上,為了打造統一的品牌形象和文化,MOKUMOKU開發以“豬”為主題的卡通形象和衍生產品,園區隨處可見以“豬”為呈現形象的導視。

除了園區線下銷售,MOKUMOKU還搭建線上商城,通過會員制的專供體系深耕家庭社群的線上賣貨,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整合營銷,同時拓寬了銷售渠道并增強了品牌的影響力。
當園區的體驗在消費者心智中形成了品牌認知后,MOKUMOKU開始向外拓展。通過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設置直營餐廳和農副產品直營購物店,將農場的理念和產品帶給更廣泛的消費者。
(3)會員機制助力三產融合
MOKUMOKU農場精心設計的會員機制是其商業成功的重要支柱。
通過設置合理的入會門檻和提供豐富的會員特權,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實顧客。每位會員需支付2000日元的會費,獲得為期兩年的會員資格,并立即獲得500日元的購物券,用于抵扣場內消費,同時還可免門票消費,并且在農場內的商店、餐廳等場所享受特定的折扣或優惠。
據統計,農場的會員數已超過5萬,這些會員通過參與農場的各種活動和購買農產品,為農場創造了可觀的收益。

通過將一產生產、二產加工、三產消費結合起來的會員機制,將園區聯合周邊種養殖生產活動、園區產品及服務消費、都市商店商品消費通過會員制度串聯起來,不斷增加會員的粘性,最終實現“與其吸引1萬個人來,不如讓1個人消費1萬次”的效果。
2、熊貓豬豬國際牧場,國內開園即火爆的農文旅景區
(1)以珍稀豬種金華兩頭烏為IP的品牌運營
熊貓豬豬國際牧場以金華兩頭烏豬為主題,打造了獨特的品牌形象,并通過金華兩頭烏豬的地理標志認證,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
園內建立金華兩頭烏豬文化科普館,傳播兩頭烏豬的養殖歷史與文化,同時開發了以兩頭烏為品牌的系列文創、食品及大健康產品,如“熊貓豬豬”這一IP形象,貫穿于牧場全程動線,成為虛擬代言人,增強了品牌的市場識別度和吸引力。

(2)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
熊貓豬豬國際牧場在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顯著的帶動作用。通過“熊貓豬豬”產業共富聯盟,整合金華婺城區周邊的白龍橋鎮、長山鎮、蔣堂鎮等三鎮九村的旅游資源,包括6個A級景區村和30余處旅游景點,形成了一個系統化的旅游網絡,有效帶動了周邊鄉村民宿、餐飲、農產品銷售等產業迅速壯大。開園至今,牧場已為周邊9個村引流17萬人次,帶動農民就業超過500人,為村民增收1200余萬元,成為金華婺城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新畫卷中的地標性項目。
熊貓豬豬計劃建設年產2000噸金華兩頭烏豬肉制品的觀光工廠,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觀光工廠項目,游客可以體驗金華兩頭烏全產業鏈追溯之旅,提升兩頭烏品牌的影響力,從而帶動整個金華兩頭烏全產業鏈的壯大。
(3)向城市內部開拓高端豬肉專賣店
熊貓豬豬國際牧場在城市拓展高端豬肉市場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今年3月,熊貓豬豬金華兩頭烏旗艦店在杭州西湖區盛大開業,迅速成為杭城品質豬肉的新地標。目前,熊貓豬豬已在杭州、金華、永康等城市開設超8家門店。
以“給孩子吃的土豬肉”為宣傳語,并通過一系列活動和會員福利吸引了大量顧客。店內銷售的兩頭烏豬肉產品憑借其上乘品質和獨特風味,成為消費者的搶手選擇。
會員禮卡的推出以及扭蛋盲盒抽獎等活動,為消費者提供了多重優惠和驚喜。此外,新人注冊會員還能享受超值兌換券和消費滿減優惠,進一步助推顧客粘性的增強。

通過這一系列策略,熊貓豬豬國際牧場成功將高品質的兩頭烏豬肉推向城市市場,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新的購物體驗,同時也為品牌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
3、Eataly,源起意大利的美食界“迪士尼”
(1)以美食為主題的綜合業態空間
Eataly是一個意大利美食集市,由奧斯卡·法里內蒂(OscarFarinetti)于2007年在意大利都靈創立,其名稱來源于“Eat”和“Italy”的組合,代表著“吃在意大利”的理念。
Eataly的商業模式是將餐飲、零售和教育體驗融為一體,打造了一個以意大利美食為主題的綜合業態空間。
顧客在這里不僅能購買到高品質的食材,還能現場享受由專業廚師準備的美味佳肴,甚至可以通過烹飪課程深入了解食材和烹飪技巧。這種模式不僅拓寬了潛在的顧客市場規模,也提供了不同類型的飲食體驗。Eataly的門店設計注重顧客體驗,如英國首店就通過使用天然木材、紋理墻壁等材料,創造了一個溫馨且突出商品的環境。

(2)有效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品牌推廣
Eataly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和Twitter,大力推廣其品牌和慢生活、慢食物等慢食文化理念。它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如“MeatlessMonday”(無肉星期一)、“NationalBeerDay”(國家啤酒日)等,賦予普通日子特殊的意義,吸引消費者參與其中。
社交媒體除了是Eataly品牌理念展示的窗口,還是Eataly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梁。Eataly利用社交媒體邀請消費者參與烹飪課程和品嘗活動,如“TourForKids”(兒童之旅)和“FARMFRESHCOOKINGWITHLIDIABASTIANICH”等。通過與消費者面對面,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也提升了品牌的親和力和顧客忠誠度。

(3)作為美食體驗集合體在全球范圍內擴張
Eataly的國際擴張策略著眼于強化其“意大利制造”的全球形象,注重本地食材的采購,大部分食材來自本地或意大利其他地區;支持小型農場和手工作坊,強調食品的天然和優質;并通過開設旗艦店和開發新業態,推廣高品質的意大利美食文化。
Eataly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土耳其、巴西等全球16個國家開設了門店,并且在意大利的門店選址多以舊建筑為主,如都靈店原為舊苦艾酒廠、羅馬店原為舊飛機場,以體現文化屬性,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值得拍照打卡的社媒傳播素材。
從商業模式創新到全球擴張,通過這些舉措,Eataly在全球范圍內成功地將意大利的美食文化帶給了更多的消費者。
農文旅品牌的品牌頂層設計和產業底層運營
作為全國知名的產城園企品牌服務商錦坤創始人,石章強認為,品牌的打造本質上在于通過“產城園企”的發展邏輯,將產業、城市、園區和企業“品牌化”,通過品牌頂層設計的引領作用,讓產城園企形成一體化的消費熱鬧、IP引爆和產業打造,通過找到品牌的文化基因和產業基礎(兩基)、形成品牌的口號、符號、沖鋒號(三號),從而塑造核心品牌(一牌)。
在品牌頂層設計的基礎上,然后打通產業品牌、城市品牌、園區品牌和企業品牌,實現“四品合一”,并由此形成并實現若干超級項目、超級空間、超級平臺、超級服務和超級IP的“五超”分合聯動。
1、“一牌兩基三號”清晰化農文旅品牌頂層設計
品牌頂層設計不僅是構建品牌大廈的藍圖,更是品牌發展的靈魂和指南針。在品牌頂層設計中,每一個決策和規劃都是精心挑選的建材,確保品牌建設的穩固和長遠。
因此,品牌頂層設計是一個全面、系統的過程,它要求品牌管理者具備前瞻性思維和戰略眼光。通過清晰化的品牌頂層設計,品牌能夠建立起獨特的品牌世界,吸引并留住消費者,實現長期的品牌增值。

(1)一牌:明確核心品牌
農文旅企業要明確自身的核心品牌,首先需要選擇具有高認知度、強傳播性和強消費代表性的農文旅品類。同時,這些品類的發展應能帶動從資源開采、技術研發到市場推廣等多個環節的協同發展。
核心品牌的選擇應當注重市場影響力和產業帶動效應。例如,選擇農文旅作為核心品牌,不僅能夠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關注民生形象,還可以促進農文旅模式的創新,帶動鄉村發展以及農產品等產業的協同發展。通過明確并推廣核心品牌,農文旅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并推動整個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兩基:產業基礎和文化基因
文旅產業,往往是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文旅品牌的核心起點。具有競爭優勢的文旅產業能夠持續吸引資本和人才,助力城市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會逐步形成城市的顯著特征。
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盡量選擇同城市的發展形成協同合力,通過挖掘和整合企業及城市的獨特的文化故事和基因,將其轉化為品牌發展的優勢,從而大幅提升品牌的形象和活力。
(3)三號:口號符號沖鋒號
一個好的農文旅品牌口號,既能在企業內部落實,又能在全國范圍內傳播,使消費者聽一遍就能記住。品牌口號應簡潔有力,便于傳播和記憶,體現企業的核心價值和愿景。
如今的傳播越來越重視畫面的整體形象,一個好的品牌標識能夠幫助農文旅企業建立市場識別性、唯一性和排他性。品牌標識應該簡明、具有高度辨識度,并能傳達企業的核心理念和品牌精神。通過簡潔的圖形設計和配色,強化品牌標識的視覺沖擊力,使其在各種傳播媒介上都能保持一致的品牌形象。
品牌聲量的擴大是需要載體的,持續不斷地執行品牌沖鋒號有利于幫助品牌聲量擴大。在這一方面,農文旅企業需要持續的資源投入和堅定的執行力。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品牌宣傳,不斷擴大品牌的市場覆蓋面和公眾認知度,從而提升品牌聲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2、“四品五超”落地化農文旅產業底層運營
產業底層運營是品牌戰略落地的基石,它關乎品牌理念的實現和市場表現的轉化。在品牌建設的宏偉藍圖中,頂層設計提供了方向和框架,而底層運營則是將這些宏偉構想轉化為具體行動和實際成果的關鍵步驟。
(1)四品:產業、城市、園區、企業品牌四品合一
農文旅品牌的打造離不開品牌所在城市背后的助力。品牌是產業品牌、城市品牌、園區品牌、企業品牌有機結合的平臺和載體。只有通過“四品”的有機結合,農文旅企業才能樹立鮮明而獨特的品牌形象。

地方農文旅產業的發展為城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而城市品牌的提升又反過來助推了農文旅產業的知名度。園區品牌則是聚集和展示農文旅模式創新的窗口,為企業品牌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平臺。
農文旅企業品牌的成功離不開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有機結合。沒有“四品”的緊密結合,再強的企業也難以在市場上樹立起獨特而有競爭力的品牌形象。
(2)五超:超級項目、超級空間、超級平臺、超級服務、超級IP五超聯動
若想真正實現農文旅品牌的落地,還是要著眼于“五超”上。通過一系列叫得響的超級項目,為農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基礎保障;通過有吸引力的熱門超級空間,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軟實力上的支持,樹立更加豐富的品牌形象;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文旅服務超級平臺,為企業和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渠道;通過一系列可信賴的超級服務,提供更多相關的配套服務與保障,增強企業和投資商的信心;最后形成一系列獨特的、有代表性的超級IP,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

因此,產業底層運營是品牌戰略得以實現的實踐場,是品牌影響力的擴散器,是企業與市場、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梁。只有將產業底層運營做到極致,品牌戰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和開花結果。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文旅融合地位日顯重要。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科技、勞動力、加工等多方面挑戰,農文旅融合潛力巨大,是破局關鍵。
正如錦坤品牌創始人石章強所說,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清晰化的品牌頂層設計和落地化的產業底層運營。
品牌頂層設計遵循“一牌兩基三號”原則。“一牌”指明確核心品牌,選高認知、強帶動的農文旅品類推動行業發展;“兩基”是挖掘產業基礎和文化基因,讓文旅產業與城市協同,把文化故事轉化為品牌優勢;“三號”包括簡潔口號、高辨識度符號以及靠持續活動沖鋒號擴大聲量。
產業底層運營圍繞“四品五超”展開。“四品合一”即融合產業、城市、園區、企業品牌,相互促進打造獨特品牌形象。“五超聯動”借助超級項目、空間、平臺、服務和IP,為農文旅產業提供發展保障、提升軟實力、搭建服務渠道、增強發展信心、塑造品牌標識。做好這兩方面,能有力推動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農文旅融合,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它關乎鄉村的未來、農業的希望和文化的傳承。選擇在農業里深耕,通過農文旅做事,就選擇了一條長期發展道路。道阻且長,非一時一日之功。品牌的建立亦是如此。
在這條路上的共行人們,戮力同心,共同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打造在全國甚至在全世界聞名的農文旅品牌貢獻一份力量!
(錦坤系全國知名的產城園企品牌服務商和連鎖互聯網品牌運營商頭牌,先后輔導服務了500多家的專精特新企業、行業第一品牌、上市公司、城市品牌以及中國500強和世界500強。石章強系正高級經濟師、錦坤品牌創始人、上海品牌委秘書長、新華社品牌工程專家委員、國家名片提名人和終審評委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