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神奇嗎?這個機器能把濕垃圾變為“有機肥”還能“吐”出清水
你知道嗎?今后你的車,加的可能是你家剩菜做的油!
地處漕河涇開發區的虹梅街道,每天都有20萬白領進出,餐廚垃圾的清運“壓力山大”。
去年12月,虹梅街道的華悅家園小區門口引入了一臺占地4平方米、高度超過2米的笨重機器。拿一桶濕垃圾倒進去,它能夠“吐”出來養魚的清水、可供汽車使用的生物柴油、提供植物生長的有機肥......
今年5月,這臺機器還將被引入漕河涇開發區的廠區和園區。它究竟是“何方神圣”,有這么神奇嗎?小研馬上就帶大家體驗一下——
“大胃王”專吃廚余剩飯
位于虹漕南路上的華悅家園,是一個有著3000戶居民、7000多住戶的超大型小區。每天,整個小區28個居民樓門洞內,產出的廚余剩飯總量超過了2噸。
華悅家園本就有一座生活垃圾處理站,“隱蔽”在小區側門。居民們每天在小區正門的定時投放點扔掉的垃圾,都由環衛清運公司直接運往這座20多平方米的處理點“暫住”,接著再運往街道位于中環線附近的集中處理點處置。

然而,自從去年12月,一臺占地4平方米、高度超過2米的濕垃圾處理機開始運作后,華悅家園的濕垃圾在“變廢為寶”前,再也沒有離開過小區。

伴隨著一陣低分貝的“嗡嗡”聲,油膩膩的垃圾就隨同專門添加的生物菌種一起,被處理機這個“大胃王”逐漸消化、分解。

政企合作探索廢渣變“廢寶”
“收集的油脂可以做航空燃料、肥皂、生物柴油,以后你家汽車加的油,可能就是你家垃圾變的……水分處理后水質可達到直排標準,能養魚也能澆灌綠化。”天微科技執行總裁莊志東告訴記者,濕垃圾在處理機內的循環原理,就像食物在人體內的循環。
“吐出的渣可做有機菌肥的基肥,加入行道樹樹枝、桔梗、動物糞便、河道淤泥的垃圾后,按比例調配、發酵、噴灑生物菌劑,就能變成種植經濟作物的精肥。” 莊志東介紹,有機蔬菜、茶葉、中藥等對土壤要求高的農作物都可使用。
類似華悅家園中這臺處理機,一天工作8小時可處理超過2噸的濕垃圾,日處理峰值最高可達3噸。更重要的是,因濕垃圾中大部分都是水分和油脂,處理機能當場為濕垃圾減量75%至80%,將垃圾從“廢渣”變成“廢寶”。

虹梅街道黨工委書記蒲亞鵬表示,過去大家認為政府購買設備,企業有經濟收益就行。但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一個循環,還涉及設備維護、菌種供應、垃圾渣的利用等一系列問題。
因此,眼下虹梅街道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企業每處理一噸垃圾,街道支付相應費用,由企業專業人員和街道共同開展后續運維。
為何選擇由企業主導濕垃圾的批量化、資源化利用?這也是經過街道仔細考量之后的決定。
小區、園區、廠區“三區聯動”
面積約5.98平方公里的虹梅街道戶籍人口約2.4萬人,但外來流動人口就超過了1萬人。街道有22個居民小區,但除此之外,更廣袤的區域里涵蓋了漕河涇開發區總公司、儀電集團、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等企事業單位4927戶,每天超過20萬白領來往于這些漕河涇開發區的企業總部、研發總部和互聯網公司。
由此帶來的,是聚集在街道轄區內的68家大中小型食堂和300余家餐飲商戶,它們是餐廚垃圾重要的來源。2018年,虹梅街道日均產出的餐廚垃圾達到11.5噸,相當于1.5個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一天的餐廚垃圾總量。
蒲亞鵬表示,傳統的處置方式在面對日益增長的生活垃圾時漸顯疲態,因此去年6月,街道試點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探索生活垃圾的本地化、資源化、批量化處理。

而在位于桂果路欽州北路的虹梅街道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區,一座垃圾分類市民體驗中心正在緊張建設。

通過直觀的展示,讓每一個人了解垃圾分類的益處,我們舉手之勞就能為環境做出積極貢獻。
(原標題:《濕垃圾煉柴油,這次不是偽科學》,有刪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