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京滬之間|上海證券業的航標
【編者的話】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啟動。“京滬之間”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討上海思路。
第一場研討會,暢談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上海戰略。第二場研討會,聚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第三場研討會,關注科技金融。第四場研討會,討論新稅制與新業態。第五場研討會,探析什么是高質量孵化器。第六場研討會,討論公共數據開放利用與上海建設國際數字之都。第七場研討會,討論上海證券的起源。本次研討會只是上海證券業發展歷程和決策機制研究的起點。
第七場研討會,邀請了資本市場史研究者陸一、上海中證博物館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衛東,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徐明棋。
本文為第七場研討會最后一篇文章。
陸一先生送來一張上海飛樂音響公司股票的限量復制品,戶名“周芝石”。公開信息說這張股票是1986年11月14日,鄧小平會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時贈予對方的。不過,沒法確定見面的具體場合,也沒法確定是鄧小平親自送的還是其他人員代送的。
“周芝石”,上海證券交易所首任監事長的名字,象征一群證券人的艱難與堅持。培植金融文化,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需要重新觀察和理解他們在金融之海留下的航標。
改革開放的決心能夠克服政治風險
3月7日,“澎湃下午茶”舉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系列研討會。陸一分享的主題就叫“上海證券的起源”,上海中證博物館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衛東圖說中國股份制企業和證券交易的發端,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徐明棋講“上海證券交易:歷史地位與國家戰略”。為了籌備這期“澎湃下午茶”,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與復旦大學的吳景平教授在“星空咖啡”進行了一次長談。
四位專家談古論今。陸一先生17年前就是《東方早報》旗下《理財一周》報的作者。他在分享一組歷史性照片的時候說,很可惜,歷史老是記不住那些真正推動證券業發展進程的人。比方說,梁啟超1904年就提出要開辦懋遷公司。10年之后,張謇推動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兩年后,孫中山提出建設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一度是交易所最多的國家。20世紀30年代,上海是遠東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證券業發展,沉沉浮浮。1980年代,上海人在理發店里交易。
陸一先生在《無情的博弈:327國債期貨事件始末》中寫到尉文淵5個半月籌建上海交易所的事。1990年,尉總只有35歲,帶隊建設交易所,成為“全球交易所中最年輕的老總”。這本書出版20年了。《上海圖鑒/黃浦江》也選編了1996年上海證券大廈在建的照片。
《上海證券報》曾刊發過尉文淵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籌建“三人小組”成員之一、時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龔浩成的口述。市委領導問組長、時任交通銀行董事長兼行長李祥瑞“交易所可不可以建”,李祥瑞回答說:“我看還是有點風險。”“主要是政治風險。”他們又問龔浩成:“老龔,你認為怎么樣?” 龔浩成認為建立交易所急了一點,早了一點:“現在有條件上市的公司太少。最好有100家到200家公司具備上市的條件,其中的50家到100家能夠上市,到那時建立證券交易所就會水到渠成。”時任上海市體改辦主任賀鎬圣則說:“不要管它,先建立起來再說,在建設中發展壯大。”這段對話值得反復溫習。
因為要快,上海交易所創建之初的交易品還很簡單。但是,它向外界傳遞了改革開放的決心。
重返證券之路,尋找下一代“周芝石”
中國特色證券市場,或者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證券業,快有100年歷史了。1933年,方志敏領導的閩浙贛蘇區發行了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也是“紅色政權第一股”。
澎湃研究所2025年“重返”中國證券之路,探尋證券與革命、證券與改革、證券與開放、證券與科技這四組關系,為上海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供鏡鑒。
“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這一戰略目標,并不是簡單恢復上個世紀30年代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而是要建設與中國崛起同步的金融強國和強大的人民幣為載體的國際金融中心。”第二次參加“澎湃下午茶”的徐明棋說,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之中,證券市場(包括股票和債券一級與二級市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素市場。
吳景平教授在回顧歷史上幾次大風潮時提醒,中國的證券業要規范,不能被全球資本左右。貨幣-中央銀行-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監管-金融人才隊伍,幾大關鍵要素要擺在全球政治經濟大變局中金融工作的核心位置。
“澎湃下午茶/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這個系列只是上海證券業發展歷程和決策機制研究的起點。新時代的證券業發展需要新的“周芝石”。他們有勇氣和智慧戰勝政治風險,也有專業精神與素養應對市場風險。
(本文作者張俊系澎湃新聞副總裁、澎湃研究所所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