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創業者扎根上海背后:可貴的營商環境溢價
英雄不問出處,讓創新創業被廣泛尊重。這是上海與創新創業者的約定。
從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到浦東引領區的立法破冰。從全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首部省級地方法規,到智能機器人標桿企業與應用場景目錄,上海始終堅持制度創新,激活企業發展,特別是集聚創新企業的生長要素,以開放的規則凝聚全球的智慧。制度性創新的意義在于,讓企業創新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全社會共奏的交響曲。
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多位在上海創業的實干家表示,在上海創業,是安心的。
讓創業的人每一步不慌張,讓跋山涉水中的“不確定”更確定一點,這是上海致力于打造的創業環境。城市綜合成本優勢,往往以制度成本優勢呈現,這部分難以量化,也是困擾初創企業最久的問題。穩定的政策環境、具有延續性的制度創新、高效的行政效率及產業鏈協同,疊加全球化的視野,這些“無形資產”正是“上海的溢價”。
讓“不確定”,更確定一點
上海是創新企業生長需要的“確定性土壤”佳地。
“我們從張江成長起來,這里適合硬科技領域的年輕人創業,在技術上尋求全球最領先,同時又能高效率地把工業化產品落地,完美契合了上海的創新策源地定位。”
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超導)是一家專注于高溫超導材料研制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董事長馬韜在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現場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一根超導電纜可以節省基建,對于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電網,能解決很多問題。所以這兩年我們也希望把更高電壓等級的超導電纜推到平行試用的狀態。未來只要上海需要這種超導電纜來解決電力增容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短時間內跟上。”

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受訪者供圖
2011年成立的上海超導,在上海市的大力推動下,經過十年多的攻關,已實現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的量產。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可控核聚變、超導電力、高場磁體等前沿科技領域。目前已成長為全球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的核心供應商之一、年產量及銷量均超過千公里。
馬韜表示,“我們經過長期積累,踩上了行業需求,加上政策共振,這幾年上海超導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所有裝備自制,核心技術自有化,同時做到高品質一致性批量供貨,基礎工作已經做好了。因此在近幾年全球核聚變研發熱潮需求起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快速適配大量訂單需求。”
企業的增資擴產是對當地創業環境、營商環境的最大認可。
此次大會上,浦東新區與上海超導簽約上海超導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生產及總部基地項目,總投資25億元。該高溫超導帶材項目計劃建設全球首個大工業化級別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生產研發基地,承擔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的生產功能,以及產品研發、產線研發、應用研發等功能。總計形成不低于15000公里年產能,占據全球細分領域絕對領先地位。
上海努力在企業成長周期的每一個重要環節做好資源配置,讓創業者的每一步,都不慌張。
上海鈦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誕生于張江,成長于張江,是國內首家針對智慧醫療場景提供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與浦東的發展密不可分。
“剛開始我們需要融資,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復制,需要醫院購買。這時候會發現,政府已經很精準地促進政府預算類投資向新質生產力傾斜。在上海,我們感受到的不是簡單的在某一個時候政府扶你一把,而是風物長宜,在整個成長周期每一個重要環節做好資源配置。對創業企業來說,每一步都不慌張。”
鈦米機器人董事長潘晶在大會現場表示,上海有眾多創新的維度,政府的視角也更加寬闊,更側重于為企業創建其每個階段所需的要素。
“任何一個產業的創新和發展,都是馬拉松式的跑步。上海在產業創新上,具有更強的定力和更深的眼光。上海的營商環境,政府并不只是簡單的扶持,更多的是通過市場化配置資源,這恰恰提供了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樣成長起來的企業,才是真正能夠抵抗環境不確定性、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企業。”潘晶說。
讓奮斗者,有收獲
上海,還是冷門賽道的造風者。
上世紀90年代,浦東錨定集成電路與生物醫藥產業時,許多人視其為冷板凳。經過30年的培育,浦東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備、綜合技術水平最先進、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從小分子到大分子,從化學藥到細胞與基因治療等生物制品,從“中國新”到“全球新”,浦東張江的生命科學產業也已進入創新藥械噴涌而出的階段,迎來密集“收獲期”。

張江科學城
上海用超前的戰略眼光向全球證明,產業升級的密碼在于將冷門的賽道托舉為全球的風口。
而這一過程中,也讓見證和參與城市產業成長的奮斗者,各有收獲。
復星就是這樣一家植根上海成長于上海的民營企業。從1992年,3.8萬元起家的創業團隊,到今天的全球大型民營跨國企業集團,始終與這座城市的發展同頻共振。“回首復星走過的33年路程,離不開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給予的精神滋養,更離不開上海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復星國際有限公司副總裁祝文魁在大會現場表示。
“源頭創新方面,上海在生物醫藥領域極具優勢。”復星的核心企業之一復星醫藥誕生于上海,旗下又孵化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平臺——比如創新生物藥平臺復宏漢霖、腫瘤細胞治療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平臺復星凱瑞、以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醫療器械創新平臺直觀復星等。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上海的市場化環境造就了創新創業的天堂,也打造了科創型企業孵化壯大的樂園。來自黃浦江兩岸的創新沃土,激發著深層次的活力,并切實地改變大眾的生產生活方式。
“從工程師的身份出發,20 多年前,我可能是上海交大最早一批做人形機器人的。工作十多年后我才出來創業,依舊是運用機器人技術,結合醫療場景進行深度的產品設計。我很享受這個過程,能有這樣的機會,將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轉化為真正能惠及大眾的產品,這實際上是工程師對自己最佳的褒獎。”
潘晶表示,正在和醫護人員、醫療管理機構、衛健委、醫保局等一起探索,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技術來擴大醫療的供給側。“今年,在上海的一些醫院中,會有超過100臺的機器人產品投入使用,并且有超過20種不同類型的機器人會在醫療場景中幫助醫護人員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
讓創業者更篤定,也更廣闊
在上海創業,能夠鏈接全球。上海開放包容,又擁有悠久的海派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呼應。
“作為中國聯通世界的橋頭堡,開放包容國際化的上海是民營企業出海布局走向世界的最好平臺。”復星是上海最早“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之一,祝文魁介紹,公司目前的海外業務占比接近50%,這意味著,復星一半的營收、員工都來自海外。
祝文魁說,“始終感受到上海的厚度和溫度,我們也將積極響應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大在生物醫藥、文旅消費、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布局和創新力度。”
近年來,上海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海洋裝備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持續加速擴大“出海”產業化規模。
以高端制造領域的汽車產業鏈為例,從車用的激光雷達,到汽車后市場的窗膜和隱形車衣,上海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迅速搶占國內市場,并瞄準海外市場,走出了從產品出海、技術出海到制造出海的產業升級。

上海,這座擁有深厚工業底蘊和開放包容文化的城市,不僅是近代工業的發源地、現代工業的集聚地,更是先進制造業的新高地。疊加長三角一體化區位優勢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等國家戰略的支持,孕育了一批“生而全球化”的“隱形冠軍”企業。
“上海的產業布局比較完整,產業形態也非常豐富,同時有高端技術作為引領,比如人工智能等。”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創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西方經濟學研究室主任詹宇波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上海目前的產業布局,使其在技術、裝備及應用層面,都有較好的儲備,可以為不同產業領域的企業提供機會。
不僅在供給層面,需求層面,上海也有廣闊的潛力和機遇。
詹宇波表示,中國的產業發展迅速,很大程度是因為有豐富的應用場景。“產業布局完備,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使企業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的迭代,能夠有更好的發揮空間。”他指出,上海擁有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上海的產業發展提供了需求端的巨大支撐。此外,上海與國際市場的深度關聯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多元的國際市場空間,和上海本地市場能夠互為表里相互促進。
讓創業者在市場競爭中乘風破浪時,更篤定,也更廣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