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4年,上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市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新動能新產業不斷壯大,民生保障進一步改善,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3926.71億元,比上年增長5.0%(見圖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9.70億元,下降0.9%;第二產業增加值11637.57億元,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42189.44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2%。

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2532.96億元,比上年增長6.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2%,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見表1)。

全年新設經營主體39.7萬戶,比上年下降25.9%;新設經營主體注冊資本(金)總量9930.20億元,比上年下降49.1%。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各類經營主體341.90萬戶,比上年末增長0.04%;注冊資本(金)總量40.56萬億元,比上年末下降3.2%。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374.17億元,比上年增長0.7%;非稅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15.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874.84億元,增長2.5%(見表2)。全年稅務部門組織的稅收收入完成15216.05億元(不含關稅及海關代征稅),下降3.7%。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5%;外商投資經濟投資下降4.9%(見表3)。

以上年價格為100,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0。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指數為99.7,居住類價格指數為100.2,醫療保健類價格指數為99.2(見表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98.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為99.7。
以上年價格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104.6,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93.9。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67.18億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種植業產值140.92億元,下降2.5%;林業產值7.03億元,下降2.0%;牧業產值49.58億元,增長4.7%;漁業產值52.13億元,增長3.2%;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17.52億元,增長2.3%。
全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27.8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8%。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3.03萬公頃,增長2.5%;蔬菜播種面積8.76萬公頃,增長2.4%。全年全市糧食產量98.29萬噸,比上年下降3.5%;地產蔬菜產量253.78萬噸,增長1.3%;生豬出欄124.82萬頭,增長3.7%;鮮奶產量31.89萬噸,增長4.0%(見表5)。

至年末,全市有效期內綠色食品企業數共1144家,產品2454個,全年獲證產量164.09萬噸;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32.6%;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6個。
全年新增建設高標準農田3620公頃,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233公頃。至年末,納入統計范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830家,其中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310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98家;各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23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30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8家;經農業農村部門備案的家庭農場3084家。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0910.88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441.84億元,增長0.7%。其中,國有控股企業總產值14015.53億元,增長1.0%。
全年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201.37億元(見表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6%。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中,發電機組產量4064.10萬千瓦,增長44.8%;新能源汽車產量122.46萬輛,下降4.8%(見表7)。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310.71億元,比上年下降7.8%;實現稅金總額1827.24億元,下降2.8%。
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893.45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9987.36億元,比上年下降1.0%;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2867.51萬平方米,下降4.6%;竣工面積9587.08 萬平方米,下降2.1%。

四、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6590.22億元,比上年下降0.8%。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40.19億元,比上年下降3.1%(見表8)。其中,限額以上無店鋪零售額增長3.9%。

全年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3.9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B2B交易額2.08萬億元,增長0.1%;網絡購物交易額1.82萬億元,增長10.5%。網絡購物交易額中,商品類網絡購物交易額9769.2億元,增長7.2%;服務類網絡購物交易額8433.8億元,增長14.7%。

五、交通和郵電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00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9.2%。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155656.89萬噸,比上年增長1.5%。對外旅客發送量20683.56萬人次,增長13.7%(見表9)。

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86394.75萬噸,比上年增長2.5%;集裝箱吞吐量5150.63萬國際標準箱,增長4.8%。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達61.5%,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國際中轉比例13.9%,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
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80.34萬架次,增長14.7%;實現進出港旅客12473.11萬人次,增長28.6%。其中,境內航線進出港旅客8971.44萬人次,增長14.4%;境外(含國際及港澳臺)航線進出港旅客3501.66萬人次,增長89.0%。實現貨郵吞吐量420.59萬噸,增長10.6%。其中,浦東機場完成377.83萬噸,增長9.8%。
至年末,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1條(含市域線1條),運營里程達896公里,運營車站517個。地面公交運營車輛達1.70萬輛,運營線路1589條,運營線路長度24531.51公里。巡游出租車3.09萬輛,全年載客車次1.34億次。全年公共交通客運總量49.00億人次,日均1338.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37.66億人次,增長2.9%;公共汽電車客運量10.98億人次,下降0.8%;黃浦江和三島輪渡客運量2901.29萬人次,下降3.7%;金山鐵路客運量763.30萬人次,下降6.7%。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663.02億元,比上年增長24.9%;電信業務總量656.7億元,增長9.7%。郵政業全年完成快遞業務49.4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2519.2億元。

六、金融業
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8072.73億元,比上年增長7.9%。
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2.01萬億元,增長7.7%;貸款余額12.27萬億元,增長9.8%(見表10)。

全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3650.3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2%(見圖2)。上海證券交易所總成交額623.69萬億元,增長13.1%。其中,股票成交額108.05萬億元,上漲20.9%;債券成交額29.98萬億元,下降16.3%。全年通過上海證券市場股票籌資2347.62億元,比上年下降66.7%;發行公司債和資產支持證券共51162.46億元,下降0.8%。至年末,上海證券市場上市證券35731只,比上年末增加2006只。其中,股票2317只,增加15只。

全年上海期貨交易所總成交金額233.9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5.0%。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成交金額190.93萬億元,增長43.4%。銀行間市場總成交金額2583.82萬億元,增長3.7%。上海黃金交易所總成交金額17.91萬億元,增長83.5%。
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751.26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財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67.73億元,增長3.5%;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983.53億元,增長6.5%。全年原保險賠付支出983.07億元,增長24.2%。

七、對外經濟
全年上??诎敦浳镞M出口總額110727.78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進口44337.45億元,增長2.2%;出口66390.33億元,增長5.1%。
全年上海關區貨物進出口總額79677.45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進口30817.05億元,下降1.0%;出口48860.40億元,增長5.7%。
全年上海市貨物進出口總額42680.87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進口24504.85億元,下降1.0%;出口18176.01億元,增長4.6%(見圖3、表1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市比重為31.7%。按市場分,對歐盟進口5037.48億元,下降5.7%,出口3002.90億元,下降3.2%;對美國進口2013.82億元,下降0.3%,出口2772.61億元,下降0.1%;對東盟進口3281.46億元,增長0.4%,出口2546.48億元,增長16.5%;對日本進口2484.70億元,增長0.1%,出口1237.21億元,下降13.6%(見表12)。



全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956家,比上年下降1.0%;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176.73億美元,下降26.6%。全年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9.94億美元,下降58.8%,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比重為5.6%;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166.70億美元,下降23.1%,占比為94.3%。至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195個,上海市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16家,外資研發中心591家。年內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0家,外資研發中心30家。
全年備案對外直接投資項目876個;對外直接投資中方投資額76.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7%。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120.78億美元,下降17.6%;完成營業額87.18億美元,增長1.8%。
全年全市共舉辦各類展覽及活動896個,舉辦總面積1922.4萬平方米。其中,舉辦國際展271個,展覽面積1569.0萬平方米;舉辦國內展及活動625個,舉辦面積353.4萬平方米。
成功舉辦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共有15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展。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800.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0%。

八、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2024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推動《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全面落實落地,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進一步提升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
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首創數字人民幣在供應鏈金融、金融基礎設施清結算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務貿易等領域的試點應用。探索開展放寬非居民并購貸款限制試點,落地全國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國產飛機跨境租賃項目,不斷提升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開展更大力度的開放壓力測試,率先試點政府采購改革等“邊境后”規則對接,臨港新片區新增全國首創性、標志性制度創新案例22個。發布鼓勵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財資中心集聚若干意見。落地全國首單再制造產品進口試點,出臺實施上海自貿試驗區暫時進境修理有關稅收政策。建設電子發票跨境互操作平臺。出臺全國首部專門規范區塊鏈賦能電子單證應用并首創性支持和保障電子單證權益的地方性法規。編制《臨港新片區數據跨境流動分類分級管理辦法(試行)》,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公募基金3個領域全國首批字段級、場景化的數據跨境流動一般數據清單。出臺再保險、國際航運、商貿3個領域數據跨境負面清單及管理辦法。設立全國首家外國仲裁機構業務機構,實體化運營數據跨境服務中心和外資服務中心。建設更加開放創新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完成三期擴區封關驗收,在2023年度全國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中躍居全國第四。建設“中國洋山港”國際船籍港,在全國率先開展國際航行船舶綠色甲醇“船對船”保稅加注,發起成立全球首個綠色航運產業聯盟,上線保稅船供數字服務平臺。
全球資源配置能級不斷增強。全球營運商計劃(GOP)新增培育企業45家,累計263家。全球機構投資者集聚計劃(GIC)推動新增持牌類金融機構23家,累計1229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計劃(GOI)新授牌13家,累計達到103家。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業務試點上線。上海期貨交易所合成橡膠期貨首次交割順利完成。國內第四家外商獨資券商法巴證券落戶浦東。上海數據交易所掛牌數據產品數超5000個,全年數據交易額突破50億元。全國首個航運期貨品種集運指數(歐線)期貨首次交割順利完成。發布首部國際航行船舶藥械供應管理措施,全國首單正式落地。加快建設國際再保險功能區,截至2024年底入駐20家相關再保險機構,年內再保險登記保費規模達771.51億元。深化建設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擴大集成電路共保體規模,建立國產商用飛機海外機隊共保體。
創新策源功能持續強化。醫產融合創新策源平臺上線運行,39家企業的58個產品納入《浦東新區創新藥械產品推薦目錄》。外資從事干細胞基因診斷率先落地,首批6家外企變更經營范圍。開通全球首條5G-A車聯網驗證示范路線,4家企業獲發全國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建立大科學設施聯動區域產業發展相關機制,完善浦東新型研發機構管理體系,2024年累計發榜451項,意向投入資金總額超13億元。我國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術等級重型燃氣輪機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在臨港新片區首次點火成功,有力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
改革成效更加凸顯。國務院發文在全國或全部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等地試點的再制造產品進口等30條措施;國務院批復同意外資班輪沿海捎帶政策延續實施;國家發改委發文向全國推廣11條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做法。重點行業再制造產品進口、數字人民幣應用、“一線徑予放行”政策成功擴圍。2024年,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額2727.60億元,同比增長4.1%。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離岸貿易印花稅免征政策落地實施,2024年離岸貿易規模約900億美元,增長75%。出臺“保稅維修”“商事調解”等4部浦東新區法規,出臺“深化經營登記范圍改革”“深化公平競爭審查”等10部管理措施,到2024年底已出臺22部浦東新區法規和31部管理措施。


九、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全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上年增長2.3%。其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投資增長14.6%;公用設施投資下降14.4%(見表14)。

至年末,全市完成架空線入地134公里。完成燃氣老舊立管改造11.82萬戶,完成老化管道更新750.1公里,完成智能燃氣表置換52.4萬臺。
全市自來水供水能力為1260.5萬立方米/日,比上年增加12萬立方米/日。全年自來水供水總量為29.16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售水總量為24.09億立方米,下降1.2%。其中,工業用水量為3.98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3%;居民生活用水量為11.49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2%。全年全市用電量1984.1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3%(見表15)。
至年末,全市家庭液化氣用戶160萬戶,比上年末下降7.6%;家庭天然氣用戶826萬戶,增長2.1%。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比上年增長2.8%。其中,住宅投資增長6.3%;辦公樓投資下降11.4%;商業營業用房投資下降12.3%。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16818.02萬平方米,下降4.5%;竣工面積1709.22萬平方米,下降19.1%。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656.86萬平方米,下降8.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356.73萬平方米,下降6.9%。全年商品房銷售額6873.32億元,下降5.6%。其中,住宅銷售額6406.87億元,下降4.4%。全年存量房買賣登記面積2072.2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1.3%。
全年全市完成零星舊改13.6萬平方米,受益居民4697戶。全年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539萬平方米,完成31.1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啟動21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推動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3005臺,建設籌措7.2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籌措供應3萬張“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

十、城市信息化
至年末,千兆光網接入能力已覆蓋964萬戶家庭。家庭寬帶用戶平均接入帶寬達461Mbps;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69800Gbps,比上年末增加3129Gbps;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9973Gbps,比上年末增加460Gbps。5G用戶數2348萬戶,比上年末增加338萬戶。至年末,累計建設超8.27萬個5G室外基站、42.89萬個室內小站,5G網絡基本實現全市域覆蓋。在智能制造、健康醫療、智慧教育等十大領域累計推進超過1055項5G應用項目。
至年末,“一網通辦”總門戶已接入3758項服務事項,其中3352項可實現全程網辦。全年日均辦事43萬件,實際網辦率達89.92%?!耙痪W通辦”實名用戶數達8540萬;法人用戶超405萬。“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好差評”好評率達到99.95%?!半S申碼”已覆蓋超8456.3萬自然人、178萬法人用戶,為179類超1.28億個城市物體(包含數字虛擬物體)賦碼,2024年累計使用次數超4.5億次。推進長三角三省一市40類電子證照共享互認,實現179項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拓展長三角“一網通辦”線下專窗,開通895個線下專窗辦理點,全程網辦辦件累計超1400萬余件。

十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2024學年,全市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48家,普通高等學校69所,普通中學923所,普通中等職業學校66所,普通小學660所,特殊教育學校31所。
2024學年,全市共有研究生在校生26.93萬人,普通本??圃谛I?8.73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2.42萬人,普通初中在校生61.53萬人,中職在校生11.02萬人,普通小學在校生92.71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55萬人(見表16)。
2024學年,全市共有獨立設置成人高校12所,成人本??圃谛I?4.95萬人。共有網絡(開放)本專科在校生11.69萬人。老年教育機構316所。
2024學年,全市共有民辦普通高校19所,在校學生15.39萬人;民辦普通中學137所,在校學生9.94萬人;民辦小學49所,在校學生8.75萬人。

全市新增科技“小巨人”和“小巨人”培育企業118家,累計超2900家。年內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237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突破2.5萬家;新認定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32家,有效期內260家。全年共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上年度減免稅額960.73億元,享受企業數4.07萬家;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額248億元,享受企業數3060家。落實技術先進型企業減免所得稅額9.07億元,享受企業數140家。
全年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856項,其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等重點領域項目占81.43%,累計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6785項。
全年專利授權15.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1萬件,比上年增長14.3%;實用新型專利授權8.0萬件,下降15.9%;外觀設計專利授權2.0萬件,增長2.7%。全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6822件,比上年增長10.3%。至年末,有效專利達94.6萬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27.9萬件,比上年增長15.4%;有效實用新型專利55.1萬件,下降1.0%;有效外觀設計專利11.6萬件,下降0.9%。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7.9件,較上年增加7.7件。
全年商標申請量34.9萬件,比上年下降5.5%;商標注冊量24.2萬件,增長2.7%;商標活躍度(每新增1戶經營主體同時新增注冊商標)為0.61件。至年末,有效注冊商標量達到278.9萬件,比上年增長6.7%;商標集聚度(每萬戶經營主體的平均有效注冊商標擁有量)為8174件。至年末,全市共有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的地理標志18件,地理標志產品8個。
全年經認定登記的各類技術交易合同53864件,比上年增長6.0%;合同金額5200.73億元,增長7.2%。
科創板全年新增上市企業100家,首次募集資金673.53億元;至年末累計上市企業5386家,募集資金51744億元??苿摪迦晷略錾虾I鲜衅髽I4家,首次募集資金41.5億元,總市值453.7億元;至年末累計上海上市企業93家,募集資金2326.4億元,總市值2萬億元。

十二、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至年末,全市共有市、區公共圖書館20個,總流通人次2526萬人次;市、區文化館19個;備案博物館171個。
至年末,全市共有星級賓館148家,旅行社1965家,A級旅游景區144個,紅色旅游基地34個(見表17)。

全年接待來滬入境游客670.5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4.0%。其中,入境外國人497.45萬人次,增長1.1倍;港、澳、臺同胞173.14萬人次,增長40.5%。在入境游客中,入境過夜游客605.79萬人次,增長83.8%。全年接待國內游客39030.96萬人次,增長19.6%,其中外省市來滬游客15322.34萬人次,增長44.1%。全年國際旅游收入110.92億美元,增長79.3%;國內旅游收入4972.64億元,增長35.2%。
至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6431所,衛生技術人員26.96萬人(見表18)。全年全市醫療機構共完成診療人次數2.83億人次。上海地區嬰兒死亡率2.04‰,上海地區孕產婦死亡率1.62/10萬。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搶救成功率分別為99.5%和95.2%。

開展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遴選,23個項目獲批立項。全年新增互聯網醫院(含互聯網診療服務資質)62家(全市共計328家)。全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累計簽約超過1130萬人。全市社區門診量達7769.8萬人次,較2023年同比增加9.0%。全市三級中醫醫院39個??萍{入國家中醫優勢??平ㄔO和培育單位,4家醫院入選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43個科室納入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建設和培育項目,32個項目入選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項目名單。新增12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6個市級名中醫工作室基層工作站。
全年共舉辦F1中國大獎賽、上海馬拉松、ATP1000大師賽、FISE世界巡回賽、F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MXGP世界摩托車越野錦標賽、世界F1H2O摩托艇錦標賽等178項國際國內重大賽事,成功舉辦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和國際奧委會新興賽事——奧運會資格系列賽。巴黎奧運會上40名本市運動員參賽,獲得6金、4銀、3銅,打破1項次世界紀錄。
全年新增體育場地面積95.37萬平方米,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5平方米。全年建成社區市民健身中心34個、市民健身步道89條、市民益智健身苑點1186個、市民健身驛站81個、市民運動球場183片、長者運動健康之家38個。新增都市運動中心8個。

十三、人口和就業
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480.26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96.7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3.49萬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1.8萬人,出生率為4.75‰;死亡15.6萬人,死亡率為6.28‰;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3‰;常住人口出生性別比為107.2。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2.17萬人(見圖4),全年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76677人,新消除零就業家庭46戶。全年創業幫扶19930戶,幫助15819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全年共完成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87.14萬人次,共支持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11661人,新增取得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5.93萬人次。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4.2%。至年末,全市戶籍城鄉登記失業人數16.39萬人。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據抽樣調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66元,比上年增長4.2%(見圖5)。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95元,增長4.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44元,增長6.2%。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2722元,比上年增長0.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4980元,增長0.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2320元,增長5.0%。
月最低工資標準為269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24元。

至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7.57平方米。
至年末,全市共有1714.06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71.1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至年末,全市共有1631.35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388.8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年內新增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43家、老年助餐服務場所480個、養老床位4385張,改造老年認知障礙照護床位3210張。至年末,全市共有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529家,老年助餐服務場所2406個。全市共有養老機構693家,床位數16.99萬張,其中,社會投資興辦養老機構332家,床位數9.18萬張。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151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1595元,同步調整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等社會救助標準。全年各級政府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25.68億元、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1.67億元、剛性支出困難生活救助資金0.04億元、臨時救助資金0.08億元、糧油幫困資金0.81億元。
全年全市共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約8.87億元。其中,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3.74億元,累計惠及近8.66萬殘疾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約5.13億元,累計惠及近21.98萬殘疾人。落實殘疾人集中就業企業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對申請2023年度社保補貼的492家企業經審核后發放1.01億元社保補貼,惠及滬籍殘疾職工9066人。
至年末,全市共有713名機構養育孤兒、122名社會散居孤兒、1564名困境兒童享受基本生活保障,95名在學在讀孤兒享受“孤兒助學”補助資金。

十五、環境保護
全年全社會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約1049億元,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0%左右。
全年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為88.5%,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二氧化硫年日均值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日均值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4%;細顆粒物(PM2.5)年日均值28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2%;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數為1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臭氧日最大8小時第90百分位數為1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9%。
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070.75萬立方米,比上年末提高4.7%。全年全市清運生活垃圾968.9萬噸(干垃圾+濕垃圾),日均2.65萬噸。其中干垃圾631.0萬噸,合17240.4噸/日,同比減少0.1%;濕垃圾337.9萬噸,合9233.2噸/日,同比減少2.2%。生活垃圾焚燒處置量19804.8噸/日,濕垃圾資源化利用量6668.8噸/日,填埋0噸/日。已建成焚燒廠15座,焚燒能力28000噸/日;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11座,資源化利用能力8900噸/日,另有分散處置能力1493噸/日,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共10393噸/日。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能力3.84萬噸/日,另有應急填埋能力5000噸/日。可回收物收運量291.81萬噸,合7972.9噸/日,同比增長3.6%;有害垃圾收運量733.2噸,合2噸/日,同比增長0.2%。
全年新建綠地1040公頃(其中公園綠地512公頃)、綠道229.77公里、立體綠化43.7萬平方米。全年新增城鄉公園141座,全市各類城鄉公園數量達到973座。

十六、生產安全和食品藥品安全
全年工礦商貿(含建筑業、化工、工貿,生產經營性火災等)、道路運輸、水上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農業機械、漁業船舶等行業領域,共發生生產安全死亡事故382起、死亡395人。其中,工礦商貿183起、死亡186人;道路運輸190起、死亡200人;水上運輸7起、死亡7人;農業機械1起、死亡1人;鐵路運輸1起、死亡1人;航空運輸以及漁業船舶2個行業領域未發生死亡事故。
全年全市食品安全總體監測合格率為99.4%。全年未報告發生集體性食物中毒事件以及其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年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9.7%、98.8%、98.9%。
上海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2025年3月20日
說明: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問題,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所有數據以上海統計網(https://tjj.sh.gov.cn)公布數據為準。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電信業務總量按2020年不變價格計算。
4.根據國家郵政管理總局有關規定,郵政行業業務總量按2020年不變單價計算,同比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5.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數據按注冊地口徑統計,統計范圍包括保稅片區、陸家嘴片區、世博片區、張江片區、金橋片區(120.72平方公里)和臨港新片區先行啟動區(119.5平方公里)。
6.學年是指教育年度,即從一年的9月1日(學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學年末)。
7.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是國家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標準。AQI監測體系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六項污染物指標。
8.商標申請量、注冊量為2023年12月16日至2024年12月15日的商標統計情況,有效注冊商標量截至2024年12月15日。
數據來源:
本公報中經營主體、食品藥品安全數據來自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財政數據來自上海市財政局;農產品認證、高標準農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數據來自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快遞數據來自上海市郵政管理局;文化設施、旅游數據來自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存貸款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證券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期貨數據來自上海期貨交易所;金融期貨數據來自上海金融期貨交易所;銀行間市場數據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黃金數據來自上海黃金交易所;保險數據來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貨物進出口數據來自上海海關;電子商務、外商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展會數據來自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數據來自浦東新區統計局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航運、軌道交通數據來自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商品房開發銷售、存量房交易、居民居住、舊區改造、燃氣數據來自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自來水、城市污水處理數據來自上海市水務局;城市信息化數據來自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及上海市數據局;教育數據來自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科創板數據來自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專利、商標數據來自上海市知識產權局;醫療衛生數據來自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體育數據來自上海市體育局;就業、養老保險、最低工資數據來自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險數據來自上海市醫療保障局;養老機構、低保數據來自上海市民政局;環保投入、空氣質量數據來自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城市綠化建設、市容管理數據來自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生產安全數據來自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其他數據來自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供稿:綜合統計處
責編:薛依宜
審核:楊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