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議事廳·周報|首發經濟與產業融合,構建消費新業態
3月16日下午,2025年全國精品首發季暨“首發上海”系列活動在靜安區張園啟幕,以全球新品首發、首店體驗、時尚首秀為載體,向世界展現中國消費市場的澎湃活力。作為國內首發經濟的風向標,上海將在3月至5月期間密集推出重磅首店、全球首發新品及潮流首秀,持續激活消費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活動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形成政策共振,凸顯了首發經濟在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中的戰略價值。早在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的《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便已將“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列為中心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在 2024 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回落 3.7% 的背景下,發展首發經濟更成為突破消費復蘇瓶頸的關鍵抓手。
商圈迭代:構建區域消費新生態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通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構建起“首發經濟-商圈迭代-服務升級”的良性生態閉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累計吸引超過3500個品牌舉辦首發活動,全年新增首店1269家,數量與質量均居全國首位。南京西路等六大國際商圈貢獻全市30%首店資源,張園更新項目帶動周邊商業營收激增40%,驗證了歷史街區與現代商業的共生邏輯。
上海的“首發”優勢還形成了強大的“磁場效應”,輻射帶動長三角消費市場升級。其中,杭州依托電商基因穩居全國首店數量第二,南京德基廣場通過“首發展廳”模式創下245億元年銷售額,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則借力銀泰打造“首店+街區”融合場景,躋身百億級消費地標。浙江省還進一步提出,以“千億消費場景+萬家首店載體”為目標,計劃2025年建成20個智慧商圈、改造70條特色商街,推動商業供給體系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躍升。
產城融合:激活特色產業新優勢
“首發經濟”的內涵已超越傳統首店概念,形成涵蓋新品發布、首店落地、總部經濟的全鏈條產業生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明確提出“因地制宜吸引知名品牌開設首店、首發新品”,長三角地區正以此為指引,將首發經濟與本地特色產業深度融合。
以安徽為例,依托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優勢,該省構建了從智能駕駛芯片研發、固態電池量產到高端車型首發的全鏈條生態。《安徽省汽車流通行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出階梯式補貼政策,規定在該省舉辦的汽車展會上,全球、全國、長三角區域首發的國內外汽車品牌,均可獲得相當于其首發費用30%的補貼。政策激勵下,2024年,特斯拉賽博越野旅行車在合肥萬象城完成華東首秀,大眾ID.系列智能轎跑在天鵝湖畔進行國內首發,比亞迪宋L DM-i等5款車型選擇徽州文化園作為全球上市地點。小米 SU7、方程豹8等也選擇合肥首發,彰顯了“研發-量產-首發”的協同效應。2024年安徽汽車產量達357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68.4萬輛,出口量占全國1/4,實現“不出省造整車”的產業閉環。
現在,這種產城融合模式正向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延伸。例如上海依托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構建首發場景,杭州借助電商平臺與直播經濟創新消費形態,江蘇在高端紡織、新型電力裝備等領域打造首發IP,安徽則以汽車產業為支點培育本土創新品牌。通過“消費驅動技術突破、場景重構產業邏輯”,長三角的跨域產業共振日益增強。
區域協同:構建錯位發展新格局
在長三角地區,一場以首發經濟為抓手的產業格局重塑正在展開。作為全國消費能級最高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匯聚了全國1/4的消費資源,形成了從上海國際消費中心的首店集聚,到安徽科創高地的首發場景;從南京玄武的全球首展,到杭州西湖非遺首秀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這一過程中,區域協同與錯位發展需要成為關鍵策略,不僅能避免同質化競爭,還有利于激發全域創新活力。上海作為首發經濟的領頭羊,聚焦國際市場和全球資源,繼續強化其國際消費中心的地位。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則依托自身獨特的產業優勢和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首發場景,進而形成“頂層虹吸-中層轉化-底層反哺”的立體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區域資源配置,以激發各城市的創新潛力和市場活力,形成產業協同與市場合作的良性循環。
長三角
長三角首條城際低空通勤航線正式首飛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四周年之際,長三角首條城際低空通勤航線正式首飛。兩架直升機載客完成虹橋至蘇州太倉、嘉興平湖等6條跨省航線驗證,通勤時間較陸路縮短70%以上。此次試飛覆蓋滬蘇浙皖四地,未來將延伸至合肥、蕪湖等城市,構建覆蓋長三角全域的低空交通網,以“空中走廊”加速長三角要素流動和產業協同發展。(來源:上觀新聞)
上海
滬京科創園區共拓數字經濟協同發展新空間
近日,上海市北高新集團與北京中關村軟件園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數字經濟、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深化協同創新。中關村軟件園作為全國單位產值密度最高科技園區,與上海唯一大數據產業基地市北高新形成南北呼應,重點推進數據智能等產業的技術互補和場景共建,加速技術要素跨區域流動,共同打造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來源:上海靜安)
浦東打造全球RISC-V創新高地“生態街區”賦能未來產業
上海浦東新區聚焦集成電路細分賽道,近日在張江科學城落地“RISC-V生態街區”,首期5萬平方米智能化空間正式啟用。作為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重要載體,該街區已吸引上海開放處理器創新中心、芯來科技等20余家領軍機構入駐。依托中國RISC-V產業聯盟198家成員單位,街區將構建從指令集設計到應用場景的全產業鏈生態,加速AI、高性能計算等未來產業創新。(來源:浦東發布)
蔚來攜手寧德時代共建全球最大換電網絡
3月17日,蔚來汽車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乘用車換電服務網絡。寧德時代將為蔚來新車型適配巧克力換電標準,雙方同步推動換電國家標準的制定,實現跨品牌電池兼容。目前蔚來已建成3172座換電站,形成“9縱9橫14大城市群”高速換電網絡,加速新能源汽車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來源:上海嘉定)
浙江
蕭山環投藍橙科創中心竣工啟航
近日,蕭山環投藍橙(國際)科創中心一期項目完成竣工驗收備案,正式啟動全球招商。該項目位于“兩帶兩廊”交匯的中央創新區核心地帶,總投資8.4億元,創新構建“五大互鏈服務”產業生態。目前招商成效顯著,已對接超100家企業,20余家明確入駐意向,重點引進數字商貿、數字貿易等前沿產業及品牌配套項目,致力打造蕭山西大門數字經濟新高地。(來源:蕭山發布)
杭州職院牽頭共建建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
浙江省教育廳近日公布首批27個縣域產業學院立項名單,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的建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成功入選。該項目依托建德通航產業優勢,聯合新安江職業學校開展中高職一體化長學制培養,通過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模式,為區域智能制造產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形成可復制的產教融合職教樣板,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來源:建德發布)
江蘇
鹽城海上風電產業蓬勃發展,助力新能源轉型
鹽城憑借其豐富的“風光”資源,已成為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2024年,鹽城推動多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676萬千瓦,發電量達312億千瓦時,連續15年居全省首位。同時,10個儲能電站建成并網,規模在省內居首。隨著“發展海上風電”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鹽城已形成全國最大規模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來源:新華日報)
鎮江船廠交付高性能船舶,拓展國內外市場
3月17日,鎮江船廠為海外客戶定制的15600載重噸重載運輸船進入最后檢測階段,即將交付。作為江蘇省第一家造船企業,鎮江船廠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聚焦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完善的創新體系,擁有多個研發機構和專業技術人員。過去一年,交付45艘船,產值、銷售和利稅同步增長。目前,鎮江船廠手持訂單51艘,合同值超40億元,交付期排至2027年,實現國內外市場齊頭并進。(來源:新華日報)
安徽
中國實現量子微納衛星與地面站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月20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首次實現量子微納衛星與小型可移動地面站之間的實時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并在中國與南非之間成功建立量子密鑰,距離達12900多公里。該成果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多家單位完成,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雜志。此次實驗突破了光纖鏈路的限制,為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也為未來發射多顆微納衛星構建“量子星座”奠定了基礎。(來源:安徽日報)
崇太長江隧道“領航號”盾構機掘進突破5000米
3月17日,中國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徑高鐵盾構機“領航號”在崇太長江隧道掘進至第2500環,突破5000米大關,距離江心僅剩660米。崇太長江隧道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的控制性工程,連接上海崇明區和江蘇太倉市,全長14.25千米,盾構段長13.2千米,設計時速350公里,是世界行車速度最高的水下隧道,也是長江最深的江底隧道。該隧道建成后,將實現高鐵穿越長江不減速。(來源:合肥日報)
(本文作者戚姚維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全晨琦系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