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到日常,回歸常識”論壇③|味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味道”作為一個日常生活范疇,勾連著生存與審美雙重向度,承載著中國人的生命哲學和審美理想——相比于西方的視覺中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傳統,中國人對味覺的偏重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在世態度。而“味-道”之間有“象”,體現的更是中國人認知世界、體悟“道/理”,進而經驗人生萬物的別種路徑。重新打開“味道”話語的褶皺,在文學、哲學、美學、史學、人類學等不同維度敞開它豐富的思想空間,不僅可為中國文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新的觀察視角,同時,對“味道”這樣一個常識概念的重審,也有助于我們重新發現、理解那些日常生活所積淀的恒久、堅實、樸素的道理。它們在關鍵時刻守護著我們,構成現代文明韌性又堅實的基座。
此前,《探索與爭鳴》編輯部聯合東南學術雜志社、泉州師范學院舉辦了“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學術研討會。本次活動是在“講理:日常生活的邏輯與理性” “意義:數字時代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的意義感”之后,《探索與爭鳴》雜志推出的“回到日常、回歸常識”系列論壇的第三場活動。講座的實錄精要版被整理成文發表在《探索與爭鳴》微信公眾號上,澎湃新聞獲授權轉載。

李紅巖 | 從“道之味”到“味之道”

李紅巖
觀點摘要:“味道”在人們的生命意識、社會生活、精神世界乃至審美活動中,被接納、把握、轉投,從感官領域的動物本能出發,直至成為審視生命質量、考評社會生活、把握精神世界、評判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范疇,通過語言行為向所有存在者領域鋪展??梢赃@樣說,“味道”一詞已經遍布在人類的生命延續、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當中。
原文閱讀:李紅巖 | 從“道之味”到“味之道” | 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①
榮躍明 | “味道”的語義內涵和結構特征

榮躍明
觀點摘要:民以食為天,味道知識關乎人類飲食、健康和生存,是人類飲食體驗、環境感知和情感記憶的匯集,作為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也像人的有機生命一樣必須保持發展活力。一方面,處在相互競爭甚至對立沖突關系中的不同味道知識,源于不同文明和文化,其知識框架、理論方法各不相同,具有復雜結構特征,因此,只有通過整合,才能獲得平衡發展關系;另一方面,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味道知識,都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從時代發展和人類創新實踐中汲取新鮮內涵和發展活力。
原文閱讀:榮躍明 | “味道”的語義內涵和結構特征 | 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②
彭兆榮| 飲食的道理——“味道”的人類學視角

彭兆榮
觀點摘要:中國古代的“美”是從食物、品嘗、口味中來的,甚至可能“美感”最初就來自“品嘗”,而諸如“美味佳肴”“肥美甘醇”,甚至“食色性”等可能正是我國傳統美學之正義。中國的飲食體系不僅來自人類身體器官的感受和體味,更是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將自己對自然萬物的獨特理解融會貫通在食物和烹飪中的結果。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哲學歷來講求“和為貴”——“和”是吃出來的,“吃和和美美的中餐,做和和美美的中國人”。
原文閱讀:彭兆榮| 飲食的道理——“味道”的人類學視角 | 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③
貢華南 | 味覺思想的總體特征與世界圖景

貢華南
觀點摘要:味覺優先構成了中國文化基本特征。在味覺活動引導與塑造下,中國人的心靈活動逐漸味覺化,確立了味覺思想。相較于視覺思想、聽覺思想,味覺思想有其獨特的在世態度、對象與方法,它們共同塑造出意味深長的思想世界與親切有味的生活世界。喚醒味覺思想為超越當代視覺思想泛濫提供了一個富有深度的選項。
原文閱讀:貢華南 | 味覺思想的總體特征與世界圖景| 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④
王本朝 | 詩文傳統與新文學的趣味變遷

王本朝
觀點摘要:晚清以降,中國文學積極探索文學現代性之路,但依然保持與傳統詩文的緊密聯系。新文學與傳統詩文猶在同一條河流,有上游、中游和下游,也有河床、河水和河岸,共生而互助,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有搬不走的河床,新文學幾經變革,依然或多或少保留著傳統詩文的意蘊和趣味,猶如抽刀斷水水更流。過去,學術界為了突出新文學的現代性,強調其與傳統的對抗和斷裂,而相對忽略它對傳統詩文特別是文人傳統和審美趣味的繼承和發展。在現代中國,傳統詩文是文人之味、生命之道,更是一種中國味道。
原文閱讀:王本朝 | 詩文傳統與新文學的趣味變遷 | 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⑤
王才勇 | 以味不以形:中華審美文明的標桿

王才勇
觀點摘要:味是在可見可觸摸對象中感知不可見不可觸摸之物,是物內蘊,而非人為介入?,F代主義美學表面看也在追尋不可見之物,但那不是可見物內蘊的,而是人為介入嫁接建構出的,不是在感物中自然生成的?!耙晕恫灰孕巍弊鳛橹腥A審美文明的標桿絕沒有將中華審美降為日??谏嘀?,而是高舉味覺由外入內的品質,正所謂“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原文閱讀:王才勇 | 以味不以形:中華審美文明的標桿 | 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⑥
方笑一 | 味-道”何以臻巔峰——宋代的飲食實踐與飲食書寫

方笑一
觀點摘要:宋人的飲食本來就比前代復雜,正是飲食品類的極端豐富,烹飪技藝的飛速進展,使得宋人在飲食詩文和筆記中有東西可寫,無數的飲食書寫的文本本身也是對“味-道”的記憶和體驗,甚至可以說,飲食書寫與飲食實踐,共同構成了宋人生活世界中的“味-道”,并一起讓這“味-道”臻于中國飲食史上的巔峰。或許,文學與飲食的這層關系,早就被歐陽修形容梅堯臣詩的那幾句著名詩句一語道破:“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p>
原文閱讀:方笑一 | 味-道”何以臻巔峰——宋代的飲食實踐與飲食書寫 | 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⑦
鄭珊珊 | 味道、技術與現代化

鄭珊珊
觀點摘要:味道的豐富性,說明了食品的豐富性,也代表了人的豐富性。那么,技術的應用,不能只是在食品生產中增進效率與提高經濟效益,也應當關注人對食物的多重豐富體驗以及食物所蘊含的地方感等文化維度。技術與日常生活并非對立的存在,技術可以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實現更美好的生活。在這方面,我們要注意的是賦予技術一定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性,推動技術的人性化與生活化,在技術應用中進一步凸顯人的主觀性,強化人與自然、與地方的情感聯結,讓日常生活的味道更加豐富和雋永。
原文閱讀:鄭珊珊 | 味道、技術與現代化 | 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⑧
本文轉載自《探索與爭鳴》微信公眾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