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日報金觀平:堅決防止低效無效投資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一系列重點工作任務的首位,在提振消費的同時,對投資也作了具體部署,特別強調要堅決防止低效無效投資。
多年來,低效無效投資帶來的危害不淺、教訓深刻。個別地方城市規劃不顧實際搞“大手筆”,最終欠下“大筆債”;有的地方為追求短期政績,盲目上馬形象工程,致使大量資金流入低效項目中……這些項目投入巨大,但實際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微乎其微,不僅耗費了大量財政資金,擠壓了民生領域投資空間,更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增量資本產出率是衡量投資效率的主要經濟指標,數字越小,投資效率就越高。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增量資本產出率為2.84,到2023年已經上升到9.44,表明投資效率在降低。這既有資本深化后邊際效益下降和勞動報酬率持續上升帶來的合理性下降,也與近年來部分地區盲目建設、粗放發展有關系。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投資也面臨新的約束。近幾年,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持續向財政傳導,不少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不能再寄希望于大幅增加投資規模,而要將注意力轉移到提高投資效益上來。
投資的質量與效益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成色與可持續性。當下,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必須嚴防低效無效投資,提高投資精準性、有效性,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
厘清邊界是前提。政府投資直接涉及政府和市場關系,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確保政府投資聚焦重點、精準發力。我國《政府投資條例》明確,政府投資資金應當投向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公共領域項目,以非經營性項目為主。公共領域以外的地方,政府就要少投一點,讓企業多參與,形成高效協同配置資源的合力。
科學決策是基礎。科學決策是提高政府投資效益的關鍵所在。在項目投資前,需進行全面、深入、嚴謹的可行性研究與論證。綜合考慮市場需求、資源條件、技術水平、環境影響等多方面因素,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和工具,全面預測和分析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
強化監管是保障。政府投資項目直接關系公共利益,必須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要建立覆蓋投資項目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從項目的規劃、審批、建設到運營,都要有嚴格的監管措施。《政府投資條例》對政府投資項目事中事后監管的重點措施、事項都有明確要求。審批部門、項目單位應嚴格執行項目審批、實施過程的各項要求,監管部門應切實履行監管職責,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