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臨港觀察|護航企業“走出去”的綜合服務能力如何構建?“臨港方案”升級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加速重構和中資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把走出去發展作為加強國際產業合作的重要路徑,并逐步從初期的國際化探索向更深層次的全球化布局邁進。”
在近日臨港新片區舉辦的2025中資企業高水平“走出去”大會上,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主任陳金山如是表示。實際上,“努力成為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正是臨港新片區肩負的戰略重任之一。
澎湃新聞記者在大會上獲悉,臨港新片區設立五年來,備案的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項目412個,中方投資總額65.6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臨港實現了成功出海。”陳金山指出。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通過海外投資、產業鏈轉移等方式加快出海,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提升全球競爭力。熱潮高漲之際,幫助企業更好“走出去”的綜合服務能力,對中資企業而言能起到關鍵的護航作用。

從臨港“走出去”,企業體驗如何?
臨港新片區“走出去”這一重要跳板在去年設立了重要的支點。2024年6月,全國首個“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在臨港正式啟用。
據了解,作為專門設立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除了聚集跨境金融、涉外保險、法律、財稅、境外投資備案等專業服務機構外,該平臺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已對接國際組織超過50家、服務本土跨國企業250家。
作為全球鏡片制造的龍頭,上海康耐特光學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耐特”)前段時間剛剛體驗了臨港新片區的出海服務。這家成立近30年的公司注冊地就在臨港,現擁有上海、江蘇啟東以及日本鯖江三大生產基地,于2021 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康耐特是全球最大的中國視光科技品牌。根據2023 年全球視光品牌樹脂鏡片銷售金額計,依視路陸遜梯卡是全球第一品牌,而日本品牌豪雅以約15億美元以上的收入排行第二,德國品牌蔡司、羅敦司以相近的收入分列三、四,康耐特作為唯一中國品牌位列第五。
“過去幾年里,眼鏡行業整體是促進增長趨勢,尤其是像這兩年AI新一輪熱潮下,其實大家對傳統的眼鏡產品如何跟科技相結合都非常關注,包括我們現在也一直在拓展XR智能眼鏡。”康耐特首席財務官許胡寅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表示,公司當下正在和國際頭部的消費電子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拓展新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作為一家兼具代工和自有品牌的企業,康耐特目前整體業務中近2/3為海外出口。
在自身高端產品布局加碼和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康耐特將最新的生產基地建設定在了東南亞國家泰國。然而,不同于此前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等地設立銷售網絡,“去打造一個生產基地的整個過程,其實遠比我們直接出海去收購一家企業要復雜得多。”許胡寅提到。
挑戰之一就包括本地化人才團隊的組建,這也是泰國工廠順利啟動的前提。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就康耐特遇到的這一問題,臨港“走出去”平臺迅速匹配了4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企業僅用一個上午時間,就享受到了科銳國際、外企德科、上海外服、中智公司4家機構的輪流咨詢服務,最終幫助企業快速了解境外市場人力資源情況。
此外,臨港“走出去”平臺在康耐特境外投資備案的過程中,對境外投資政策、備案流程等細節也給予指導,協助企業厘清海外架構。2024年11月,康耐特成功完成備案,順利將資金用于泰國工廠的土地購置及廠房建設,確保了其境外投資活動的合法合規性。而這距離該公司決定在泰國建廠僅過去7個月時間。
“眼鏡產品正在往差異化、高端化、功能性、定制化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們也更傾向于發展高端制造。”許胡寅提到,未來泰國工廠的規模將不會遜色現有的三座工廠,“泰國工廠將是一個以高附加值、高折射率產品,以及面向全球的定制化產品為主的生產基地。”
康耐特是臨港“走出去”平臺高效、專業服務的案例之一。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上海江波龍成功完成巴西項目跨境并購、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云鉅設立境外投資平臺、艾郎科技在摩洛哥打造首個海外MW級風電葉片生產基地等,背后都能看到“走出去”平臺在發揮助推作用。
“臨港離世界很近,也離未來很近,我們始終致力于成為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發展合作的戰略支點和重要跳板。”陳金山在大會上表示,期待更多機構和企業選擇臨港作為出海啟航的首選地,“我們一定盡全力讓企業在臨港走出去,步伐更穩,底氣更足。”

出海“臨港方案”升級:拓寬服務深度和廣度
值得關注的是,企業在臨港的起航剛剛開始,而臨港新片區也仍在持續拓寬“走出去”綜合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出海“臨港方案”繼續升級。
臨港新片區何以成為企業“走出去”重要跳板?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處副處長殷軍在大會現場談到,臨港的制度創新優勢是做好“走出去”工作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在離岸金融方面,臨港在全國率先試點放寬非居民并購貸款限制,“這是離岸金融服務企業走出去的有益探索。”據介紹,就在近日,“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入駐服務機構之一浦發銀行已成功完成首單科技企業跨境并購貸款試點業務審批,為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跨境并購國外某知名科技企業的交易提供并購貸款。
另外值得一提的制度優勢還在于,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于2022年11月1日起已正式行使3億美金以下的對外直接投資(ODI)備案行政審批事權。這也是企業選擇從臨港“走出去”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我們將充分發揮臨港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優勢,特別是在跨境離岸金融、跨境離岸數據、高能級航運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更大程度的開放壓力測試,進一步建強‘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包括法律服務、投資服務、融資服務、保險服務、產業鏈協同出海、數據跨境等一系列的專業化服務。”陳金山在大會上也同樣強調這一優勢。
陳金山同時還強調了臨港先進制造業的優勢。“臨港在集成電路、智能汽車、民用航空、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等前沿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產業生態優勢,具有較強的產業聚集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愿意通過這些制造業的優勢,幫助企業,特別是產業鏈企業抱團出海,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此次大會還發布了《臨港新片區關于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的若干措施》。十條舉措緊密圍繞企業“走出去”全生命周期需求,設置四大支持領域,包括支持企業“走出去”總部、支持專業服務機構發展以及支持舉辦高能級對外投資主題活動等,以更大力度優化企業“走出去”服務軟環境,進一步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
臨港新片區同時也在進一步鞏固和強化“走出去”服務網絡。在此次大會上,臨港新片區涉外中心揭牌暨20家企業出海重點服務機構集中入駐簽約。同時13個臨港新片區“走出去”全國服務分站和24個海外聯絡站同時發布。

就上述這些最新的舉措,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倉龍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表示,“我們要盡可能地讓這么多的服務商在臨港有一個實體服務的平臺,讓他們集聚在一起,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實體化的服務,讓企業看得見摸得著。”
“同時,我們今年會在國內、國際拓展我們的服務分站和海外聯絡站,把對接的架構進一步建立起來,否則別人就一定要到臨港新片區來找我們,甚至別人根本也找不到我們,那就會造成服務的觸及度不夠。”孫倉龍補充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