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宇樹科技“腳踩”波士頓動力,走向巔峰的背后秘辛
近日,宇樹科技發布了一段視頻,宣布首次讓人形機器人G1實現了側空翻,吸睛無數。

圖源:宇樹科技微博
這段視頻發出后不到 12 小時,遠在美國的波士頓動力也發布了一段視頻,演示了人形機器人Altas側空翻這一動作。
網友驚呼,隔著太平洋,波士頓動力對宇樹科技來了回應。
更多網友認為,波士頓動力的Altas 在執行側空翻動作時,同樣使用了雙手撐地這個動作,但已經不能空翻,只能算是側手翻,而宇樹 G1 則完全是凌空側空翻,動作質量上更勝一籌。
成立于1992年的波士頓動力,曾是機器人領域的絕對霸主、全球的機器人之光。而成立不到10年的宇樹科技,能與其隔空競技,本身就說明宇樹科技已獲得巨大進步。

實際上,與波士頓動力相比,宇樹科技已經大大超越。
商業化方面,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的數據,2024年宇樹科技的機器狗的銷量超過了2.37萬臺,全球市占率達到69.75%,而波士頓動力只有2000臺出口。
估值方面,宇數科技擁有超過了200億美元的估值,但波士頓動力2021年左右被轉賣時的估值僅為11億美元,還不到宇樹科技的零頭。
作為前輩與同行,波士頓動力的創始人雷伯特看到宇樹科技的驚人表現,不得不承認:“他們做得非常出色”。
波士頓動力還買下了多款宇樹機器人,拿回去測試、研究、學習。
本文中,圍繞宇樹科技與波士頓動力的發展歷程,《刃辛機器人》試圖找到宇樹科技超越波士頓動力的各種原因,并形成規律性的總結。
荒廢了11年
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研發制造開始于2023年,陸續發布了H1與G1。
而在此之前,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執著于做機器狗,反對做人形機器人,因為他在2009年就嘗試過做人形機器人,認為太復雜了,無法駕馭。
王興興的想法,是十分務實的。當時,即使宇樹科技做出了人形機器人,也只能是個大玩具,無法商業化落地。
實際上,直到現在,人形機器人也沒有十分理想的應用場景。
如花旗最近發布的研報所言,人形機器人目前的應用主要在于科研與教育,在工業方面應用受到極大限制。
宇樹之所以在2023年做人形機器人,是因為AI技術已經快速發展起來,隨著AI大模型的發展,未來的人形機器人可能變得更智能,更能應付復雜的場景。
與宇樹科技不同,早在2013年,沒有AI、甚至電池技術都不發達的時候,波士頓動力的雙足機器人Altas的視頻就已在網絡上“爆”起來了。
Altas采用的是復雜的液壓結構,可以行走、跳躍、搬運物資,甚至是后空翻。據相關視頻,某一次測試里面,Altas被棍棒擊倒,還能重新站起來。美國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先進的人形機器人。
Altas出道就巔峰,因此在2013年當年就被谷歌的母公司以3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
只是,谷歌買到手后發現,Altas除了能拉卡車和跳《Do You Love Me》的機械舞,拍視頻十分出片之外,既不能送快遞,也賺不回電費,無法商業化落地。
最終,谷歌以“商業化前景渺茫”為由,將其賤賣給軟銀。
軟銀的孫正義認為,波士頓動力能承載軟銀的下一條科技曲線,但結果發展并不如人意,2021年呢,波士頓動力又被轉賣給了韓國的現代機步。
波士頓動力就這樣“七年三嫁”,估值縮水三分之二。谷歌購買時花費30億美元,等待現代接手時才11億美元。
截至2025年,波士頓動力荒廢了11年。波士頓動力目前的機器人應用,某種程度上,依然局限于拍視頻上。
不同的是,原來,波士頓動力是一條視頻震驚世界 ,如今是與宇樹科技等中國一眾機器人公司賽視頻,而且未必能贏。
點錯科技樹
之所以說宇樹科技后來居上,最關鍵的點是,宇樹科技商業化落地了。
宇樹科技的產品線十分豐富,包括消費級機器狗、工業巡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雖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并不多,但機器狗銷滿全球。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年宇樹科技機器狗年銷量高達2.37萬臺,約占全球市場69.75%的份額,波士頓動力機器狗銷量卻僅為2000臺多一點。
波士頓動力推出的產品單一,缺乏擴展性,遲遲沒有商業化。他們更像是一家科研機構,而非商業公司。從某種程度上看,其技術是用來“炫技”的,而非市場導向。
波士頓動力無法商業化落地的重要原因,在創業酵母創始人、前阿里巴巴組織創新專家張麗俊看來,在于點錯了“液壓驅動”技能樹。
波士頓動力成立于1992年代,當時電驅技術十分不完善,選擇液壓驅動,是符合當時情況的最佳選擇。
在功率方面,液壓驅動強于電驅,譬如,采用液壓驅動的Atlas,膝關節扭矩可達890N·m,髖關節扭矩則能夠達到840N·m。宇樹的 H1,最大關節扭矩則僅有360N·m,低于Atlas。
這確保波士頓動力的Atlas負載能力強,能夠符合軍方需求。
但液壓驅動精度低,響應速度慢,成本高,維修和保養難,這使得波士頓動力的市場化十分緩慢。
與之比較,宇樹科技從一開始,也就是10年前,宇樹科技做四足機器狗的時候,就堅定地選擇了純電驅動。
純電驅動有更高的控制精度,能夠適應不同環境,滿足不同的市場場景需求。而且,電機、減速器等電驅組件,更易標準化,可以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這些都有利于宇樹科技的商業化落地。而且,這對宇樹科技的未來發展十分有利,因為純電驅動更適合與AI結合,進行智能化控制。
2024年,波士頓動力也不得不放棄堅守了30多年的液壓,改用電驅。
張麗俊還認為,除了點錯技能樹,波士頓動力公司還扎實地錯過了AI的紅利。
王興興是AI大模型出現之后,才進入人形機器人賽道。波士頓動力的Atlas卻沒有趕上AI紅利,只能依靠傳統算法。
這極度依賴大量預設環境參數,如平地、樓梯、碎石路等,每種環境都需要設置單獨的參數,需要單獨優化,擴展性很差、很機械。
當AI大模型出現后,因為思維慣性等原因,波士頓動力并沒有發現引入,從而錯失良機。
在AI時代,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前后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成功亮相,而同樣的動作和性能,波士頓動力耗費了十幾年才實現。
在中國,才會贏
做對比,最終都要落實到成本上。
波士頓動力采取液壓驅動,導致成本畸高,Atlas人形機器人從未量產,不在討論范圍。波士頓動力的Spot機器狗,一個售價高達7.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4.6萬元),而且維修和保養難。

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圖源:波士頓動力
與之對比,宇樹科技的Go2機器狗,售價僅9997元起,是Spot的1/50。

宇樹科技的Go2機器狗,圖源:宇樹科技
宇樹科技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低價,不僅因為電驅技術路線的成本低,而且因為中國強大的供應鏈。
按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分類標準,中國是唯一擁有全部大、中、小工業門類的國家。
宇樹科技所在的杭州蕭山,半徑50公里內聚集著200余家精密機電配套企業。從諧波減速器到無框電機,全產業鏈協同,使得產品迭代速度較美國快3倍,成本卻降低40%。
在濱江區的硬件創新工場,宇樹科技可在3天內完成從設計圖紙到樣機組裝的全流程。
與之對比,波士頓動力所在的美國,制造業外流嚴重,已經沒有產業鏈配合其量產了,又談何降低成本?
機器人的供應鏈建設,不僅考驗企業技術實力,更考驗整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如今的美國等發達國家,或許已無法打造出這樣一條供應鏈了。波士頓動力要消除價格劣勢,唯一方案可能就是將工廠搬到中國來,借助中國供應鏈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
但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波士頓動力搬到中國,估計也無法“后來居上”了。
他們的看法是,宇樹科技最大的對手不是波士頓動力、特斯拉等海外企業,而是宣布進入人形機器人賽道的小米、小鵬、蔚來、比亞迪等企業,這些企業同樣可以從中國的完整產業鏈中獲得支持。
總之,回首宇視科技與波士頓動力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中美科技公司的發展路徑對比。
首先,美國的科技公司發布了顛覆式創新的產品,市場先發優勢囊入懷中。
然后,中國的科技公司緊追不舍,“干中學”,雖技術不精,但通過中國的最強供應鏈,以及龐大的市場,慢慢縮小差距,最終彎道超車、迎頭趕上。
Deepseek等產品的爆火,使得中國公司對美國公司的這種彎道超車,越來越快。
甚至于,中國科技公司開始顛覆性創新,引領美國公司。只是美國公司很難像中國公司那樣彎道超車,只能模仿與學習。
就像波士頓動力買下了多款宇樹機器人,進行測試、研究、學習一樣,此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豐田也這樣一步步地拆解比亞迪的新能源車,但這絲毫不妨礙中國科技企業一步步贏美國企業。
參考資料
[1]《宇樹科技,憑什么干翻波士頓動力》,張麗俊
[2]《重金購買宇樹機器人“拆解學習”,波士頓動力從先驅成了跟隨者》, 電車通,失魂引
[3]《把機器人干成“白菜價”!宇樹科技大戰波士頓動力》,觀點,老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