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堤春曉》巡演成都,國話“第二現場”在十余城市同步直播
3月19日,原創話劇《蘇堤春曉》成都站演出·第二現場演播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國話先鋒智慧劇場舉行。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致辭時表示,將在探索科技和藝術融合的有效機制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通過“第二現場”的不斷升級,把國有文藝院團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 田沁鑫
何謂“第二現場”?
話劇是一門現場藝術,而走進劇場看戲,一直以來似乎也是欣賞話劇的不二之選。然而一出好戲往往一票難求,如何讓精品話劇惠及更多觀眾?在前沿科技的賦能加持下,夢想已經照進現實。
以去年中國國家話劇院推出的話劇《蘇堤春曉》為例,這部由田沁鑫執導、辛柏青主演的原創大戲,通過將蘇軾在杭州疏浚西湖、修筑蘇堤的史實作為切入點,既展現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濟世情懷,也活化了這位北宋的大文豪“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境界。自杭州首演以來便成為廣大劇迷心目中的年度佳作,巡演至北京、上海時更是場場爆火。
今年該劇成都站演出原定為3月28日至30日,一開票即告售罄,劇院旋即決定在4月1日、2日再加演兩場。其中,4月2日當天19:30開啟的演出將在北京、天津、杭州、南京、西安、深圳、珠海等十余個城市開啟同步演播。“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屆時,不僅成都中演大劇院內的觀眾可以一睹為快,“第二現場”的觀眾也能千里共賞。



《蘇堤春曉》劇照
內容為王,為“第二現場”輸送新鮮血液
近年來,中國國家話劇院致力于完善舞臺藝術“第二現場”的探索,逐步推進“兩個轉變”,即從傳統單一演出模式向全面數字化戰略布局的結構性升級轉變,從傳統文藝院團經營格局向國際一流的數字化制播機構轉變。
而不斷涌現的如《抗戰中的文藝》《蘇堤春曉》《鼓樓那些事兒》《受到召喚·敦煌》等舞臺藝術精品,成為國家話劇院以實際行動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的例證。也正是這些作品,為“第二現場”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除了不斷涌現的新創劇目,國家話劇院還手握眾多經典保留劇目,其中包括被盛贊為“小劇場話劇標桿之作”的《哥本哈根》;演出超350場,觀眾達30余萬人次的經典話劇《四世同堂》;根據國劇經典改編的《大宅門》以及常演常新、開票即售罄的“神劇”《北京法源寺》等等,這些都是“第二現場”可供發掘的寶藏資源。

《狂飆》劇照
田沁鑫表示,國家話劇院對“雙演融合”中的科技創新使用與藝術創作呈現一直抱有探索的熱情。從2017年話劇《狂飆》中使用8臺攝像機,嘗試“即時攝影”,到開創“戲劇+影視+綜藝”模式的文化類節目《故事里的中國》《典籍里的中國》,在分鏡頭運用影視化剪輯,以科技+藝術融合來豐富舞臺空間使用方面進行大膽創新,均取得了好成績。

《故事里的中國》劇照
2021年,是國家話劇院在探索數字化進程中的關鍵一年。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文藝演出,建立5G基站,克服延時困難,到先鋒智慧劇場“5G智慧劇場聯合實驗室”揭牌,多方位多機位拍攝小型話劇,再到話劇《直播開國大典》首演,“即時拍攝、實時剪輯、瞬時投屏”技術日臻完善。

《直播開國大典》劇照

《鐵流東進》劇照
2022年7月,在歷經文藝創作和科技賦能的反復演練打磨后,話劇《鐵流東進》首次以5G+8K“第二現場”的方式進行話劇直播,探索沉浸式體驗優質文化內容新路徑。2024年4月,話劇《蘇堤春曉》開啟“第二現場”,首次推出六城聯動實時同步播放,派出6支技術團隊奔赴各地現場進行技術保障,以“多機位、多景別、多角度”的影視化手段,實現舞臺作品在第二現場的即時逼真再現,做到“同時共在、千里共賞”。
同年12月,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繼續突破舞臺藝術和技術邊界,采用“AI+3D+即時影像+動畫真人融合”,并在收官之夜,開啟“第二現場”8省(市)十地聯動同步演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該劇首次使用“第二現場”專用一體化智能播控終端,實現流暢沉浸的高動態范圍、廣色域內容呈現,并且將“5G+Wifi+有線寬帶”多網融合高可靠傳輸、全國終端聯播聯控、劇院播放設備EDID識別授權、版權內容遠程監控等技術集成一體,有效地提升了“第二現場”運營安全與效率。
經營為基,“第二現場”何以行穩致遠
2022年7月,話劇《鐵流東進》云端登場,收獲單場70萬元線上票房,同時,該劇首次打造了話劇主題數字藏品,上線即售罄,促進了文化消費;通過與運營商渠道充分合作,實現文化內容的廣泛傳播。同年11月,《抗戰中的文藝》首次實現中國舞臺劇在12個互聯網平臺同期線上演播,票價19.9元,首播當日點擊量破千萬。年底,“中國國家話劇院5G智慧劇場線上演播試點項目”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5G+智慧旅游”應用試點項目,成為全國文藝院團中唯一獲此稱號的試點項目。
2023年5月,國家話劇院正式推出線上演播品牌“CNT現場”,首部“CNT現場”作品《英雄時代》在愛奇藝影院首映,同時開啟付費點播,累計觀看觀眾人數近700萬,為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以及數字演藝行業發展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
2024年,國家話劇院“第二現場”不斷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4月,話劇《蘇堤春曉》“第二現場”首次實現六地同步,通過互聯網公有云平臺實時分發至多個線下劇場,以最新的數字科技成果,開啟全國同步觀看話劇演播的歷史先河,創造國內話劇演出實時播放的新業態。《受到召喚·敦煌》“第二現場”演播,以均價100元的票價上線10個劇場,近8000人觀看,彌補了不少無法前往“第一現場”的觀眾們的遺憾。

《受到召喚·敦煌》“第二現場”
田沁鑫介紹說,未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第二現場”將向“全場景交互”發展,實現藝術與科技的共生,增強沉浸式體驗感,呈現“藝術+科技+消費”的新局面,為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作出新的貢獻。
談及今年劇院的演出劇目安排,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四世同堂》問世15年來,今年將做升級,隨著一批劇院優秀青年演員的加盟,一起做好經典老戲的傳承工作;京味原創話劇《鼓樓那些事兒》自2023年首演后取得不俗的反響,也將做‘第二現場’,現在正在籌備中;去年年底,我們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的作品《而我們將永不分離》(Og aldri skal vi skiljast)搬上國話小劇場的舞臺,今年也將再度上演。”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戰中的文藝》將再次隆重上演,同時前任院長查明哲導演的經典話劇《死無葬身之地》(改編自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劇作家讓·保爾·薩特的不朽名作。記者注。)也將做升級版。除此之外,自2022年起,我們做了一連三季的青年導演扶持計劃,其中的優選劇目,如張肖導演的《薊州疑云》、高蕾蕾導演的《三生路》等也將同廣大觀眾見面。”
圖/中國國家話劇院提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