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I企業回答“模都”創業之問:這屆年輕人已經挑起大梁
上海黃浦江畔,模速空間的辦公室里,秦岳時常能看見城市蘇醒的模樣。
“最近一個月里,我們推出了四款核心產品,AI帶來的服務需求正在迎來爆炸式增長。”作為達摩智能創始人,秦岳在言辭間,難掩對于AI浪潮的熱情與興奮。
面向五湖四海的人工智能(AI)創業者,上海正張開懷抱。
第三方數據顯示,已有超過2萬家AI創業公司扎根上海: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含大模型)企業24733家,較上年增長5.1%,新增注冊資本1000萬及以上人工智能企業104家。
“上海正在瞄準新領域新賽道,鼓勵更多年輕人在產業創新中‘挑大梁、當主角’,在城市發展中‘創大業、展宏圖’。”在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投促辦(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介紹。
從綜合效益、營商環境到政府服務水平不斷攀升,到算力、語料、資金全方位支持,上海已成為創業者的“逐夢之城”:無論是剛發布基座大模型的智元機器人,還是AI“六小龍”中的階躍星辰、稀宇科技(MiniMax),亦或是跑出數百家創業公司的模速空間。
上海正向全國乃至全球發出“求賢令”。
模速空間內超千名從業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歲以下的年輕人
曾幾何時,有一種說法似乎頗為流行:上海沒有創業基因。但在創業者們看來,這是對于上海的誤解。

上海經信委微信公眾號 圖
“上海在人才落戶政策、資質申報等配套服務方面十分完善?!盡iniMax副總裁劉華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憶,作為國內知名的AI“六小龍”之一,MiniMax在創業之初,曾經輾轉國內多個城市,吃過不少“閉門羹”,最終,上海對于草根創客的熱情和包容,使他們最終選擇深耕于此。
“上海對重點企業的人才落戶流程較快,這對吸引科技人才非常關鍵。”在他的回憶中,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各類資質認定,政府部門會主動指導企業準備材料,幫助企業節約大量時間?;鶎硬块T為企業盡心盡責的服務,也讓他印象深刻:“比如我們初來上海時,屬地街道曾陪同考察辦公場地,謹慎、負責、認真的態度,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誠意?!?/p>
在扎根上海不到2年的時間里,另一家坐落于上海的AI“六小龍”企業階躍星辰接連推出11款大模型,成績為人矚目,還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DeepSeek之外值得關注的四家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之一。
“上海擁有全國最好的大模型創新生態,不論是模型創新還是算力數據,上海的生態布局是最全最深的。”階躍星辰副總裁李璟坦言,在應用方面,依托模塑空間以及上海市的各方面政策,也已有很多垂直領域的大模型率先落地。

上海西岸微信公眾號 圖
屬于創業者的更多機會,蘊藏在“AI超級工廠”模速空間里。
在徐匯西岸,上海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間”:推出6萬方產業載體,打造算力調度、開放數據、評測服務、金融服務、綜合服務等5大功能平臺,為創新企業和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支持。
短短一年多時間,就集聚100余家大模型企業,帶動周邊落地200多家AI企業、100余家投資機構,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伙人”。
在模速空間內超千名從業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歲以下的年輕人,不少企業創始人、CEO、CTO平均年齡不到30多歲。
完善的生態帶動上海人工智能產業高速發展:作為三大先導產業之一,去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4500億元,累計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備案,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扎根上海近兩年來,無問芯穹最直觀的感受是——在這里,每個人工智能企業都不是孤島。”作為第一批入駐模速空間的創業公司,無問芯穹總經理曾書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2023年剛入駐模速空間時,我們只有7個人。短短一年多,初創團隊迅速成長為大模型賽道中備受矚目的企業,如今公司規模約150人。”
在曾書霖看來,上海的“場景開放度”與“市場敏銳度”,讓技術始終對準產業最前線。上海通過政策引領、全產業鏈布局、強大算力與數據支撐、人才集聚及資本助力,構建了世界級AI發展環境,正加速邁向全球人工智能高地。此外,上海集聚交大、復旦、同濟等頂尖高校及海內外高端人才,這種人才密度造就了上海的創新技術活力,也有利于形成產學研協同的創新優勢。

“誠意足、力度大、很解渴”
作為親歷者,在李璟眼中,上海在人工智能產業上,一大核心優勢是起步早。
上海很早就布局AI賽道,2017年確立了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愿景,2018年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辦,要遠早于這一輪生成式人工智能熱潮。同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構建起產業先發優勢。
另一大優勢則是政策足,市區兩級政府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關切,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涵蓋了技術創新、算力資源、語料數據、場景應用、融資服務等方方面面。
“一句話總結,上海對于AI創業者,可以說是‘誠意足、力度大、很解渴’!”李璟向澎湃新聞記者感嘆。
上海對人工智能產業的布局富有前瞻性。早在2024年初,上海就將全力落實新一輪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寫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年密集出臺十余項政策支持,年底再次印發《關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
不少政策直接指向應用場景——例如,《上海市推進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聚焦教育改革,《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則要求醫學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方向垂直,實用度極高。
如今的大模型產業,在上海已經形成集聚效應:在徐匯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閔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已頗具規模;徐匯區側重推動大模型企業集聚式創新,浦東新區和閔行區聚焦于智算芯片、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融合發展,楊浦則重點布局數字經濟領域的垂類大模型,交織成幾乎遍布全市的“AI地圖”。
算力、語料、資金等這些人工智能發展的要素都可以在上海找到相應的“保障”體系。
在算力支持方面,在剛剛過去的“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全國首個算力生態平臺——“模速空間算力生態超市”正式亮相,該平臺計劃通過無縫對接算力需求方與供給方,實現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算力管理與共享模式,有望破解大模型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算力瓶頸問題。
模速空間最新推出的算力扶持專區,更為完成注冊的入駐企業提供價值100萬元的等價算力大禮包,企業可“免申即享”,從而靈活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語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基礎之一,甚至被譽為AI產業的“金礦”,是決定模型能力上限的核心要素。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韜表示,上海將持續夯實高質量綜合語料基座,構建數據語料核心樞紐,加快創新語料服務關鍵性技術,加速推動“5+6”垂類領域語料工程,完善行業語料供給體系,構建共贏繁榮的語料服務生態,更好助力大模型創新發展和應用。
在資金支持方面,根據此前發布的“模塑申城”實施方案 ,上海將匯聚全球頂尖獨立開發者,讓他們共同角逐百萬現金獎勵和億級平臺流量扶持,以此挖掘培育眾多“現象級”應用和AI項目。目前,上海已相繼成立人工智能母基金、人工智能國家大基金、人工智能生態基金,總規模近千億元。
“每個場景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創業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理論能否扎實落地到千行百業?上海做到了。
伴隨“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海早已深入布局,搶占先機。
就在今年3月,上海智元機器人發布首個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GO-1,能夠在極少數據甚至零樣本下泛化到新場景、新任務,降低了具身模型的使用門檻和成本,撼動行業,被譽為“機器人領域的DeepSeek?!?/p>
如果將產業比作縱橫交織的棋盤,上?!奥渥印辈粩?,從不猶豫:2024年5月,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首個國家級公共平臺——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下稱“國地中心”)在上海揭牌;7月國內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亦落地上海;今年1月,全國首個異構超大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滬正式啟用……
在上海,每個行業都在呼喚AI,每個場景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瑞金醫院通過AI輔助診斷系統提升影像科效率,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利用AI生成方案節省數百萬成本……技術落地的“上海速度”,得益于政策對垂直場景的精準扶持。
在遙遙相望的張江人工智能島、臨港數字孿生城等國家級項目,吸引了智能網聯汽車、工業質檢等領域的全球頂尖解決方案;眾多企業的垂直大模型,更是在陸家嘴的金融投研中形成商業閉環。
不僅在企業中實現百花齊放,在政務側,人工智能也找到了豐富落地場景。

徐匯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是上?!耙痪W統管”先行區,依托騰訊專有云平臺的“一云多芯”能力,建成全棧式自主創新的大模型智能中樞。平臺已深度融合混元大模型、DeepSeek-R1等前沿多模態AI技術能力,有效保障政務場景的數據和應用安全。
日新月異的“模都”與歷史悠久的“魔都”共同渲染出上海的濃墨重彩,面對創業者的熱情訴求和殷切期待,上海正用實際行動予以回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