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藍色生命力:沒有誰不愛深圳的海
當季風穿越晴朗的深圳,這座城市的呼吸便與潮汐同頻。
處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深圳,海水溫度鎖定在18℃左右,比北方的海域更溫潤宜人。
在暖流的滋養下,浮游生物在一月迎來次高峰;深圳咸淡水交匯的復雜環境孕育出豐富的灘涂——彈涂魚與招潮蟹活躍,紅樹林根系間蝦蟹成群。這一切,為遠道而來的10萬只候鳥提供了充足的補給。
季風與洋流,在深圳,此刻達成了某種微妙的平衡,為棲息在這里的生命,綿延出無限暖意。

△深圳鹽田海濱棧道。
海,是深圳人“最近的遠方”。
話說回來,深圳人骨子里的性格,或許很大程度也是海給予的。
包容、開放、浩瀚、通透,還自帶點松弛感。
當海風拂過,把夕陽揉碎,又被海浪收藏進褶皺里,
這一刻,大概沒有人不愛深圳的海。
面對大海,我們照見城市,也照見自己。

△人,海。圖源/Unsplash

深圳,“裝”進大海

△夜幕下的海上世界。
海洋氣質,舒展在深圳的各個角落。
你應該早已發現,深圳有不少地名帶有“海”,其中有一個叫“海上世界”。
用“海上世界”命名,足以見得深圳對海的深情,以及一種“野心”。
可以說,深圳,便是一個從海上開拓出來的世界。
這里向海而生,又不斷成為更大的世界。
-深圳的四個海灣-
大亞灣

△大亞灣位于深圳的東部,每天都迎來深圳的第一縷陽光。大亞灣屬溺谷灣,是廣東最大的半封閉型海灣,灣口朝南,全年有近半時間波高不超過0.5米,灣內分布著眾多屏蔽性極好的小灣,時常平如鏡湖。匯入大亞灣的河流少且流量小,海水鹽度穩定,極利于生物生長,擁有豐富的魚鹽資源。
大鵬灣

△大鵬半島外側(東邊)是大亞灣,內側(西邊)就是大鵬灣。大鵬灣位于大鵬半島與香港九龍半島之間,屬溺谷灣,有基巖海岸和局部砂質海岸,東、北、西三面環山,灣口朝著東南流向更廣闊的南海。
看地圖,我們會發現深圳正如一只大鵬,面向大海展開雙翼。
深圳灣

△深圳灣原名后海(灣),后來因為灣頂有深圳河注入,遂改名為深圳灣。這里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居于珠江河口,周圍屬平原海岸,其特點是岸線平直,泥灘寬廣。沿海岸線有紅樹林及灘涂、內湖、魚塘、入河口灘涂、生態公園等多種環境。
岸邊的大片紅樹林,有效減緩了漲潮時海浪的沖擊速度,減緩了海岸被侵蝕的速度,讓內灣的泥灘成為大量留鳥和越冬候鳥重要的覓食地,每年有10萬只以上的候鳥在深圳灣歇腳或過冬。
珠江口

△深圳珠江口海域以西部港區為核心,涵蓋大鏟灣、內伶仃島及伶仃洋東岸水域。西部港區分布于伶仃洋東岸,包括蛇口、赤灣、媽灣等深水港群,港闊水深;大鏟灣位于珠江口東岸中部,三面環山,灣口西向,水深15米,依托填海形成陸域。
在260.5公里長的海岸線勾勒下,大亞灣、大鵬灣、深圳灣、珠江口四個海灣自東向西串聯。
相比其他城市,深圳的海,并非大張大合,也非小家碧玉;
而更在于“無界”,主打一個融合共生。
深圳的陸地面積僅約2000平方公里,只能說狹小。
深圳的海域面積1145平方公里,約占陸地面積的57%。
大小梅沙、桔釣沙、柚柑灣等54個沙灘,就像約好似的串聯成片。

△大梅沙。圖源/Unsplash

△歡樂港灣。
我們常說,路的盡頭是海,可深圳的海,卻更像是一個新的開始。
在西部,珠江口和深圳灣的海緊鄰都市核心區,機場、摩天輪、蛇口碼頭、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深圳灣公園、紅樹林等等公共空間,沿著海岸線林立。
在東部,鹽田海濱棧道,沙灘、礁石、港口、玻璃海、古城,各種場景隨意切換。
……
似乎,當說出深圳這兩個字時,無論何時何地,放肆又迷醉的海風、海浪、陽光、沙灘,便浸染了你的呼吸。

△鹽田區云海公園,如闖入水墨畫中。@csnan
深圳被這片溫柔海包裹,海與城便如此雜糅著、交融著、演化著。
當溫潤咸濕的海風穿城而過,當海浪碎成霧彌散在我們的眼睛,當城市的天空染成了大海的藍……
我們一時之間,倒也難以分清這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座島嶼。
回頭想想,又何必分清呢?
地球70%面積是海洋,或許所有的陸地,站在海的立場,都可以稱作島嶼。
這片大海,宛若淡藍的襁褓,把深圳“裝”進了懷里,
生活在這里的我們,卻早已把深圳當成世界的中心。
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人、城市與海洋的互相奔赴。
“與海為鄰,住在無盡藍的隔壁,卻無壁可隔,一無所有,卻擁有一切。”

“我很少用浪漫來形容一座城市”
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屬于自己的那片海。
而在深圳,這句話變得很具體。
那些真正打動人的地方,不是文藝浪漫的標簽,恰恰是深圳日常的生活。
沒錯,深圳的海就是一種生活。
“我很少用浪漫來形容一座城市。”
有人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對深圳表白。
-深圳有51個島嶼-
賴氏洲島

△賴氏洲島屬無居民海島,面積為42500平方米,近岸距離約500米,岸線長度1215米。從西涌海灘眺望,賴氏洲島是一塊饅頭狀巨型海礁,最高點約63.8米,兩翼長約250米,呈東北西南走向,礁體西北偏緩,東南陡峭。
洲仔頭島

△洲仔頭島位于大鵬大澳灣洲仔頭,距離大澳灣沙灘只有數百米,與香港東平洲海岸公園隔海相望。2016年7月,潛愛大鵬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愿聯合會理事、攝影師王曉勇在航拍中無意發現, 從空中觀望小島就像兩個相連的心形,洲仔頭因此又得名心形島。
海岸線是陸地的括弧,收留著潮汐懸而未決的敘事。
話說回來,在海岸線宣傳方面,深圳真的太低調,全靠網友口口相傳。
其實,位于大鵬半島的東西涌海岸線早就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海岸線之一。
不停翻涌的海浪,在深圳的海岸線捏出細膩的沙灘,打磨出凌厲的礁石。
而51個島嶼,恰似散落的星辰,沿著海岸線墜落在深藍;海浪碎成雪,海水在晨曦里,成了一片涌動的玻璃。
一路向東,不用著急,等一陣海風,把自己吹成自由的形狀。
深圳的海,是永遠探索不完的驚喜。

△日出劇場,一片生機勃勃的都市景觀。@小雨帶你去旅行

深圳的每一次日出日落,都不應該錯過。
會生活的深圳人,早已與大海結成盟友,貪婪收集每一次黃昏黎明。
你能看到,在深圳灣日出劇場的草坪上,有人徹夜等待海上日出;
天還未亮,有人已經趁著夜色,搭乘晨曦特快地鐵,迎接深圳的第一縷陽光;
等黃昏降臨,就去蛇口,去摩天輪,去背仔角燈塔,看落日卡在海天相接的地方;轉瞬間,又被海浪切分成無數躁動的熱烈。
……
我們在海邊開音樂會,在海邊喝咖啡;在海邊讀書,在海邊奔跑;在海邊交談,也在海邊沉默。
我們在海邊,已心動了一萬次。

△我從來沒有用浪漫形容一座城市,除了深圳。寧杰文/攝
所有的生命,都來自海洋。
是的,我的意思是包括人類。
如今,大海仍然用溫柔的手掌,托舉著無數生命。
當鹽田港繁忙地映照著星光,同一時刻,或許一只黑臉琵鷺正好抵達深圳灣,與海灘交換著來自西伯利亞的秘密。
當我們早上通勤,睡眼仍然惺忪,大鵬灣的珊瑚,正綻放成一片絢爛的生命之花。

△深圳灣漫天飛舞的冬候鳥反嘴鷸。南兆旭/攝
在這個城市,我們并不孤獨。
光是深圳灣,每年就有數萬只候鳥來此過冬。
這片土地,這片海,似乎年年不變;
但海風一吹,便像開啟了一封未來的信箋,里面分明寫著:
零碎的島嶼,跋涉的候鳥,和漂泊的你我,終會找到海。

△我們終會找到海。周威/攝

在深圳,縱橫四海
深圳,從海里走來。
7000年前,就有人類來在深圳生活,這些前輩們的落腳點不在內陸,而是在深圳的沿海岸邊。
當代,深圳人來自五湖四海,又背靠著大海,縱橫整個世界。
2000多萬深圳人枕著濤聲入眠。
海,正如深圳的精神圖騰。
現在,望向這片海。

△一片充滿活力的海洋
海,是年輕的海。
深圳,只有40多歲。
深圳人的平均年齡,32.5歲。
在深圳,好像一切都是年輕,年輕的面孔、年輕的建筑、年輕的觀念……
在這一片生機勃勃之中,連海浪翻涌的角度,都似乎更加颯爽。
可以說,在這樣的一個城市,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來來往往,多少成功與不甘,都消散在海邊。圖源/Unsplash
海,是包容的海。
一滴水,無論來自南極洲的冰川,還是梧桐山的晨露,只要在深圳灣相遇,都能匯聚成優雅的浪花。
深圳,不也正是如此?
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才是世界的城市。
40多年來,無數懷揣著夢想的人義無反顧來到深圳,不是一個個,而是一群群、一代代。
而無論你是成功或失敗,偉大或平凡,深圳都給你一片自由創造的廣闊天地。
這樣想來,深圳,不就是無數人夢想的那片海?
就如此往前,不怕,前面便是海了。

△鹽田港,深圳從這里連接世界
海,是敞開的海。
海沒有邊界,更沒有盡頭,有的是永遠遼闊著的蔚藍。
不是固定,不是靜止,通過海,深圳連接著全世界。
一切都向世界敞開,在這個城市,我們便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當一艘艘輪船切開鹽田港的海浪,當一只只候鳥捎來遠方的訊息,我們也將自己的未來,拋向這里。
我們是自由,深圳便是希望。

快與慢,都挺好

△深圳與世界,沒有時差。
有人說——
“大海,沒有時間與礁石攀談,因為它永遠忙于譜寫樂章。”
確實,大海永遠不會停下。
整個世界,在大海的拍打鞭策下,仿佛變成了書架上一個供把玩的地球儀,或者說——地球村。

△鹽田港,徹夜不停。@櫻桃小墜子
通過海洋,深圳與世界,也變得沒有時差。
深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3338萬標箱,穩居全球第四;伶仃洋畔的深圳機場日均有1170趟航班;深中通道日均車流量達到8.2萬,像極了海浪永不停歇的碎響……
2024年,深圳的海洋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8%,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扎實推進。
這分明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城市,就像大海一樣。

△一個永不停歇,又浪漫不止的城市。寧杰文/攝
當然,深圳的海有時也很慢。
大鵬海底的珊瑚礁,一年只攀高2厘米;
退潮的海灘上,彈涂魚仍用最呆萌的方式彈跳,絲毫不顧及旁人的眼光;
就連匆忙的深圳人,在飛速前進的11號線躍出碧海灣,也忍不住轉頭,記錄此刻的畫面;
當我們靠在前海石公園的椅子上,看著夕陽把城市染成琥珀,只想任憑海風把煩惱吹散。

△朝向大海,朝向未來。@由依靜和
或許,我們早就懂得大海的隱喻。
永遠漲潮必定透支,永遠退潮陷入擺爛。
生活在這里的深圳人,正是這樣,一邊丈量著世界的尺度,又一邊像孩童般傾聽海浪。
快時,向海借膽魄;慢時,讓海當港灣。
這個城市,永遠在浪潮和港灣的平衡之間,在星辰與未來的交匯之處。
而這片海,無論快慢,都挺好。
一起去看海,朝向大海,也向未來敞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