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當信息“裸奔”,誰都不知道下一個被“開盒”的是不是自己
據3月19日《南方都市報》報道,日前,一名未成年人針對某網友發動“網絡開盒”事件持續引發外界對數據安全的擔憂。據悉,涉事未成年人是從海外社群網站上獲得的他人隱私信息并進行發布。記者調查發現,這類群組在海外社交平臺上并不少見。在單個群組內,短短一個小時,便有數百位網民查詢并披露他人的名字或手機號。記者經同事授權后,花費300元便買到了其戶籍信息,且信息完全正確,其中住址具體到樓棟。
以前,部分網友時常被“開盒”攻擊,大家往往覺得雖然恐怖,但似乎與自己有一定距離。此番記者花錢“驗真”,讓人不寒而栗——原來“開盒”如此簡單,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網絡開盒”,可以簡單理解為利用非法手段獲得并公開曝光他人隱私數據與信息的行為,它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叫“網絡廁所”。
“開盒掛人”“關網絡廁所”與前些年的“人肉搜索”相似,但殺傷力更大。該行為的本質仍是通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方式實施的網絡暴力,不僅侵犯了受害者的肖像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同時,也助長了電話騷擾、網絡詐騙等不法行為。

圖源:法治日報 作者:高岳
“網絡開盒”侵犯他人隱私,海外社工庫“功不可沒”。社工庫全稱是“社交工程數據庫”,看似正規且高大上的名稱背后卻是收集、整理和存儲目標個體或組織各類信息的非法勾當。被納入數據庫的信息,有通過收集整理公開數據獲取的,也有通過非法方式竊取、“內鬼”盜取的,后者是人們花錢購買的主要目標。同時,社工庫設在海外,匿名、物理空間阻隔等,更是“常常被動挨打,很難主動出擊”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國網絡普及率大幅提升,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其中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93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7.2%。另有一項公開調查報告顯示,超半數受訪未成年人表示在自己身邊發生過網絡暴力。
有人曾在網上說,自己就喜歡那種傷害了別人又能全身而退的“爽感”。然而,施暴者爽的另一面,是受害者千百倍的痛。尤其是當網暴戾氣不斷蔓延,特別是逐漸影響到青少年群體時,“網絡開盒”的危害就不僅僅局限于受害者本身,而是整個社會,乃至下一代。

圖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律法昭昭,我們絕不能再讓“網絡開盒”灰黑產鏈條上的不法分子全身而退,不能再因距離阻隔而對海外社工庫無可奈何。日前,公安部通報,2024年全國公安機關緊盯信息獲取、信息倒賣、信息使用等關鍵環節,重拳搗毀一批個人信息交易平臺,全年共偵破相關案件7000余起,抓獲一批犯罪嫌疑人。
除了對個案發現一起打擊一起、嚴厲查處行業“內鬼”、懲治網絡戾氣外,有關方面更要從創新治理手段的視角多一些探索,比如推動跨國合作執法,參照聯合打擊電詐、毒品等跨國合作方式,摧毀社工庫的偷生土壤;又如以法治手段不斷倒逼通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市場主體堅守企業責任,建立起在數據時代尊重隱私、保護數據的自覺。
當信息“裸奔”,誰都不知道下一個被“開盒”的人是不是自己。保護每個人的信息不被竊取,確保任何人都不會被網絡“公開處刑”,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命題,也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共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