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不貴

玉蘭盛開的3月,上海將再次迎來全球矚目的盛會。
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即將拉開帷幕。本屆大會以“全球視野·上海機遇”為主題,將于3月25日在上海中心大廈正式開幕,面向全球投資者,宣介上海的發展優勢、投資潛力和廣闊前景,吸引更多企業來滬投資興業、深耕發展。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自2021年以來,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已連續舉辦4屆。大會不僅是展示一流投資環境、營商環境的“上海畫卷”,也不斷在回答:上海為何是全球投資首選地?
破解“成本焦慮”,釋放“生態紅利”
上海成本高,土地緊缺,不適合搞工業制造業?
這是部分人對上海的刻板印象,但這種刻板印象并不難打破。
2018年,特斯拉超級工廠選擇落戶上海臨港,目前已成為特斯拉全球產能最高的整車超級工廠。吃到甜頭,特斯拉進一步擴大投資。今年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標志著特斯拉在華業務正式步入了新階段。
特斯拉只是一個典型案例,上海發展工業制造業有屬于自己的優勢。
當談到企業經營成本時,往往更容易看到顯性成本,而忽略隱性成本。而上海的優勢在于,隱性成本低,且顯性成本在壓降。
上海正以“精打細算”的創新扶持政策,破解“成本焦慮”。
上海市投促辦(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3月20日在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上海瞄準企業關心的投資成本、直接成本、融資成本、轉型成本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攬子創新舉措。比如,去年出臺了工業降本增效“17 條”,實打實為工業企業降低用能、土地、貸款等成本超520億元。今年,上海還將加大力度。
更可貴的是,上海用產業集群的“生態紅利”攤薄創新成本。
當下,上海正緊扣強化創新策源功能這個核心任務,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戰略重點,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綜合創新成本低”,多家始于張江、興于張江的企業,他們的管理者不約而同地提到這個關鍵詞。自1992年起,從“張江高科技園區”到今天的“張江科學城”,這片曾是農田與村莊的土地,已然成為“上海創新”的一面旗幟,“中國創新”的一個品牌。
在一家落戶張江“藥谷”的生物醫藥企業的創始人看來,“藥谷”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人才集聚。“科學家擅長科研,卻未必擅長經營。對外融資、臨床試驗、藥品注冊等,都需要專業的人來處理,這些人在張江都能找到。”
在楊浦,位于灣谷科技園的一家頭部3D打印公司的創始人直言,“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不出園就有產業鏈。企業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楊浦這片創業的熱土。”
這家企業從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從三位創始人發展到超過500名員工、在灣谷科技園擁有超200人的研發團隊,所獲得的不止資金支持,更是一整個創業生態體系的包圍。
友道智途負責人表示,上海依托上汽集團的產業鏈優勢,為友道智途提供了從研發到量產的閉環生態。上汽旗下零束科技、聯合電子、華域汽車等子公司覆蓋全產業鏈,并與寧德時代、華為等合作,形成技術協同。例如,友道智途的鴻鵠智駕平臺受益于上汽的規模化制造能力和供應鏈管理,有效降低了硬件成本。
小馬智行方面提到,上海研發中心就處在長三角的“四小時產業圈”,即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這為我們的供應鏈提供了保障,從而進一步去實現降本和提效的訴求。”
自2021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啟動“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計劃”以來,先后有40家企業和機構成為了“投資上海”的優質“代言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佳“合伙人”,為上海吸引一大批優質企業項目。
今年大會將根據合作成果,優中選優,遴選10家“優秀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和資本選擇上海,開展更緊密、更深入的投資促進合作。此外,大會期間將設置“投資上海”會客廳,搭建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溝通橋梁,探索更多合作新機遇。
鏈接上海,也將鏈接市場,鏈接產業鏈,鏈接金融資本、優質服務,也是鏈接高端人才、鏈接全球的智慧選擇。

創業之火燎原,青年人“挑大梁、當主角”
上海不適合創業,只會“摘果子”?
這更是對上海的誤解。小紅書、餓了么等互聯網獨角獸都在上海“土生土長”,拼多多在上海從小長到大,成長為中國電商巨頭之一,這些案例是對“上海為何沒有阿里巴巴”之問最好的回答。當下火熱的人工智能創業領域,也有傅利葉、智元等一批活躍的初創公司。
創新創業,在上海,不是點點星光,而是成片的炬火。
2015年,上海交大從閔行校區西北角幾棟閑置廠房起步,建設師生創新創業聚集地“零號灣”。2018年,學校、上海市科委、閔行區共同推進“大零號灣”建設。短短數年間,“大零號灣”匯聚了4000余家科創企業。
上海市東北角,創智天地在淞滬路上拔地而起,并逐步擴容為“大創智”功能區。不同產業、功能和商業模式的眾創平臺、孵化器在這里匯聚,如今已孕育超4500家雙創企業。近在咫尺的復旦、同濟、財大、上理工等名校,為企業輸送著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和技術。
而經過幾十年發展,位于上海西南的漕河涇開發區,過去的縱橫阡陌,也早已成為許多創業團隊的優選地。
“我們瞄準新領域新賽道,鼓勵更多年輕人在產業創新中‘挑大梁、當主角’,在城市發展中‘創大業、展宏圖’。”張英在發布會上說道,特別是,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新機遇,打造“模速空間”“模力社區”,成立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連續多年舉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優化產業生態,增強創新濃度和開放力度,更好讓年輕人在上海施展才干、成就夢想。
上海深知,青年就是未來經濟的“源代碼”。
“青年發展型城市”,連續三年被寫進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凝結著上海這座城市對于青年人才的厚愛與深情。2024年數據顯示,上海人才資源總量超過675萬人,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回國人員排名全國第一,成就一座群英薈萃之城。
近年來,上海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推出各項政策和人才引進方案,彰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決心。
不僅人才政策,上海的“生活力”,也成為創業青年的“磁吸力”。
美術館的莫奈特展、街角咖啡館的創業者沙龍、黃浦江夜跑的靈感碰撞,都在為創新注入詩意。音樂會、博物館展覽、劇場演出應接不暇,隨時隨地帶來層疊驚喜。注重包容度、煙火氣的青年發展型街區、社區持續涌現,為志同道合的青年人搭建社交便捷的“引力場”,也為創新創造供給靈感養分。

從“上海速度”到“上海溫度”
上海保守謹慎,審批嚴、關卡多?
激情、效率與周全、細致,不是矛盾詞,不是不可兼得。作為一座經濟體量龐大的城市,上海始終努力在銳意進取和穩慎決策之間取得平衡。
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這是被人津津樂道的“特斯拉速度”。上海速度,不止于此。
3個多月完成從簽約到落地;24小時內“數證齊發”完成拿地即開工,跑完了過去1個月未必跑得完的流程,這是嘉定區的“法雷奧速度”。
自華為研發中心項目戰略簽約起,青浦區就開展了專班專人對接服務,主動對接企業訴求、跨前協調項目遇到的問題,全面推進“多證一驗”,保障項目盡快投入使用,這是“青浦華為速度”。
楊浦區為打破招引制造類企業和發展智能制造產業上存在的“瓶頸”,區發展改革委、區商務委、區科經委近十個部門集體出動“一股勁”,多次召開協調會,形成“優質項目落地機制”,近期成功推動一家醫療器械制造項目落地。
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招商服務上有“上海速度”,項目落地后的陪伴,有“上海溫度”。
2018年,上海推出了政務服務平臺“一網通辦”,這是上海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也是上海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工作抓手。
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對優化營商環境、減輕企業負擔具有重要意義。前不久,上海宣布將對首批2360家認定企業試點實施免于現場檢查等便利措施。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水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等多部門近日聯合出臺了《上海市工業領域經認定的經營者(AEO)制度試點實施方案》,在國內首創工業領域AEO制度試點,學習吸納了海關AEO制度經驗,聚焦上海“3+6”重點產業的制造企業,對認定企業試點實施免于現場檢查等便利措施。
上海已連續八年推出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今年春節后首個工作日發布的“8.0行動方案”,提出58項舉措,特別強調“提升企業感受”,這讓企業敢闖敢干。從“1.0”到“8.0”,上海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持續迭代,久久為功。
此次的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不僅將展現上海向全球發出“邀請函”的誠意,也是“上海服務”含金量的一次直觀展示。
今年大會將全方位、立體式展現上海巨大的發展潛力、廣闊的投資空間、一流的產業生態,發布一批重點成果、簽約一批重大項目。大會將正式發布上海重點產業布局圖、重大產業應用場景,啟動市產業轉型升級二期基金等,必將進一步增強各方投資信心,為企業來滬展業興業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大會期間,將配套舉辦“投資上海”活動周,呈現“1+3+N+X”系列活動。1場開幕式,主會場設在上海中心大廈;今年新增3場企業圓桌會,將分別聚焦民企、外企、央企,交流在滬投資、發展需求、政策供給等話題,進一步釋放上海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積極信號;N場洽談對接活動,組織與會企業開展項目洽談、合作對接等;X場主題活動,聯動各區開展產業推介、投資分享、項目路演等。
三月,恰是相遇的美好時節。在上海,期待與您的相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