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丨“人工智能+”時代,大廠為何加速“搶灘”長三角
長三角這片發展熱土,儼然已是大廠廝殺的“主戰場”。
3月19日,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城市峰會在上海舉行。會上,騰訊云系統闡釋了有關AI的戰略思考,力邀各路伙伴共同參與,共同進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家總部位于深圳的互聯網大廠,展現出了勇闖長三角、扎根長三角發展的堅定信念。
正如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所說,長三角是騰訊發展產業互聯網的重要陣地,騰訊將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為長三角企業提供大模型、自主創新、出海等一系列解決方案,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注意到,除了騰訊,華為、字節跳動等大廠近年來都在長三角加速布局,更不用說總部就在長三角的阿里巴巴、拼多多、小紅書等,各路豪強可謂“短兵相接”。而異軍突起的DeepSeek,重塑玩法、沖出杭州的同時,更是將長三角徹底推向了全球聚光燈之下。
不得不說,邁入人工智能時代,長三角憑借其獨特的科研實力、人才儲備、產業協同、政策支持及市場規模,正在展現出對互聯網大廠全方位的吸引力。
人們期待,作為科創先鋒的大廠,可以不斷“破門得分”。而在此過程中,志在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長三角,又能否實現“關鍵一躍”?
大廠,又有新動作
本次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海峰會,和往年背景有些不同。
年初,“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尤其DeepSeek,以其顛覆性的深度思考能力,徹底攪動了人工智能領域的“一池春水”,讓產業格局的重塑得到革命性助推,也讓全球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科技。
意識到前所未有機遇已經來臨的騰訊,果斷接入DeepSeek,和騰訊混元大模型相結合,實現了“兩翼齊飛”的雙引擎硬核驅動。這使得,此前存在感相對不高的“騰訊元寶”下載量迎來激增,在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排行榜上的排名也實現了飆升,由此前的百名開外迅速上升至前三。
騰訊這波“閃電戰”,算是在這場人工智能競逐中“先下一城”。
然而,比賽才剛剛開始,甚至可以說還沒有真正開始。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將以?技術的不斷突破為基石?,但毫無疑問,其核心一定在于?落地應用,在于如何推動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變革?。
長三角,無疑是推動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沃土。李強表示,去年騰訊云提出AI、出海、融合創新三大增長引擎,這和上海及長三角的數字經濟發展定位都有諸多契合之處。
今年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城市峰會將首站放在上海,或許也有這樣的考慮。早在2002年,騰訊就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二十多年來一直見證和參與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政企、能源、醫療、交通、教育等多個垂直產業實現了深入應用。
比如騰訊為上海徐匯城運中心打造了“一云多芯”政務云平臺,目前已承載80余個政務業務系統的穩定運行。無錫地鐵集團也將依托騰訊云,對50多個業務系統、400多套操作系統進行創新升級,力求打造軌道交通行業首個操作系統國產化標桿。
在浙江,萬控智造借助騰訊云OCR和大模型能力,快速搭建起行業方案設計大模型,大幅縮短電氣產品的設計周期和交付周期。

寶武鋼鐵數字孿生工廠
還有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中國寶武,基于騰訊云數字孿生云渲染的能力,對全產線的生產運營質量、設備、能源等進行精準的數據挖掘分析,實現精細化管理。與傳統工廠相比,通過智能運維、在線監控等多種數字化手段,工廠的勞動效率提升47%,工序能耗下降9%,成本下降20%,產品不良率下降10%。
當下,騰訊在長三角建有國內最大的GPU智算中心,為長三角的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底層算力和生態支撐,還落地了優圖實驗室、科恩實驗室,在AI、安全領域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加速落地。
長三角,已呈大廠“群雄逐鹿”之勢。
去年10月,位于上海市青浦區的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投入運營,目前已入駐2.4萬名研發人員;不遠處,阿里巴巴致力于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提供技術支持,構建?跨省域智慧大腦?,打通兩省一市(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數據鏈路;百度在常熟建有智能云AI+工業互聯網蘇州基地;再往西看,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計劃投資80億元,在安徽蕪湖建設?火山引擎長三角算力中心?……?
長三角,“六邊形戰士”
長三角,究竟為何這么熱?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總結,那么大概是“全面”。
首先是市場規模和產業優勢。由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組成的長三角,是國內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坐擁九大GDP萬億城市,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12萬億,用云量、供云量全國領先,市場主體數量突破3500萬戶(截至2023年6月)。
長三角地區制造業集群密集?且呈現高效協同,覆蓋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產業鏈完備且技術領先。上海、蘇杭的現代化大樓內燈火璀璨,持續輸出智力成果;蘇北、皖北平原上塔吊林立,擁有成果轉化的廣闊空間。長三角多地早已超前布局算力網絡,推進跨區域數據共享和公共數據應用試點??萍紕撔潞彤a業創新不斷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涌現。因此對于互聯網大廠來說,長三角堪稱開展制造業智能化模式探索和示范應用的最佳試驗田。
營商環境及政策優勢方面,DeepSeek等“六小龍”的異軍突起,已是杭州以及長三角地區優越營商環境及發展生態的最好注腳,“一網通辦”、“一次辦結”、“無事不擾”在長三角幾乎已成常態。
長三角多地也已經形成多層次協同政策框架,覆蓋了從技術研發、產業落地到生態培育的全鏈條?。比如上海,率先出臺國內首部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規,推動算法創新和隱私計算標準制定。
同時,在差異化政策引導之下,各省市圍繞自身特色優勢進行細分布局,如上海強化芯片與算法基礎能力,浙江深耕數字安防與智能金融,江蘇聚焦工業視覺與傳感器,力求避免不必要的同質化競爭。
人才優勢方面,長三角地區一直是高等教育資源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數據顯示,長三角一市三省共有高校400多所,其中“雙一流”高校數量多達37所。
去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長三角共有128項成果獲獎,其中上海獲國家科學技術獎49項,占全國的18.7%。上??茖W家在《細胞》《自然》《科學》三大期刊發表論文158篇,占全國總數的29.6%,江蘇和浙江的高校在三大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的研究論文,也分別達到了30篇和19篇。
另外,上海專利授權量達15.08萬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57.9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倍。江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和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分別達到74.5件和29.1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開放方面,長三角同樣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據上海海關統計,2024年長三角區域進出口總值?16.01萬億元?,同比增長5.6%,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6.5%。其中出口9.95萬億元,進口6.06萬億元,分別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9.1%、32.9%。
去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超5000萬標準箱(TEU),創下了全球港口集裝箱運輸史最高紀錄;寧波舟山港同期完成貨物吞吐量13.77億噸,同比增長4%,已連續十六年高居全球第一位。長三角,無愧為中國企業出海的前沿窗口。?
無論從哪個角度,迎接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長三角都當仁不讓。這也是長三角作為“國家隊”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新的制高點何在
隨著DeepSeek通過開源模式,以及低成本的普惠化路徑,重構了全球AI產業規則,各路大廠如何利用這一契機在長三角布局施陣,較之前更受關注。
正如上文談到,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核心還在于?落地應用,在于如何推動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變革?。因此,人們都期待,站在科技創新前沿的互聯網大廠,可以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生產和生活。
這一點,騰訊已經意識到。本次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城市峰會上,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談到,用戶需求是騰訊大模型的出發點,接下來,騰訊將以“核心技術自研+積極擁抱開源”的多模型策略,打造“好用的AI”,把前沿AI技術轉化成有實效、有溫度、可進化的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助力大眾美好生活,推動實體產業創新突破。

上藥云健康AI智能體應用
大模型本身并不能直接解決產業場景實際問題,AI要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還需要借助工程化的能力。面對企業客戶高穩定、靈活適配等多樣化需求,騰訊云推出了“騰訊混元+開源模型”的多模型行業應用方案,目前已幫助上海徐匯城運中心、上海文廣集團、瑞金醫院、上海醫藥等企業和組織創新提效,在政務、金融、工業、醫療、教育、文旅等30多個行業實現落地。
接下來,騰訊將加大AI大模型在長三角的落地,發揮底層算力、多模優勢以及大模型落地工具箱,為長三角各行業提供“拿來即用”的AI應用方案。
基于人工智能平權化的新特點,除了各省市的頭部企業,騰訊還將攜手生態伙伴深入到下沉市場,為更多中小企業提供簡單易用的數字化工具,降低企業的數字化門檻,實現模式轉型和業務增長。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出海。
出海已經不是趨勢,而是現實。作為標桿性企業,騰訊未來也將加大海外投入,為更多長三角企業出海鋪路架橋,提供符合當地監管和要求的一站式服務。
在這方面,騰訊已經有一些成熟的探索。當下,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是長三角出海熱點賽道。位于江蘇常州的天合光能是太陽能出海的頭部企業,光伏組件全球累計出貨量超205GW+,相當于9個三峽水電站的裝機量。但在出海的過程中,面臨光伏業務全球極速擴張的挑戰。
基于騰訊云的IOA和邊緣安全加速平臺EO,天合光能構建了全球統一新IT基礎設施,支撐其全球光伏業務安全穩定運行,覆蓋 170+國家與地區,服務三萬名員工,600+個業務安全接入,平均延遲小于120ms。

老鳳祥品牌從“國潮”到全球時尚
還有上海老鳳祥這樣的老牌百年企業,也在加速出海步伐。同樣,騰訊云也在助力老鳳祥從門店出海到數字出海進程,目前支持了上海老鳳祥香港門店的POS上云,以符合當地的監管和本地化部署需求,未來雙方也將攜手拓展歐美市場。
事實上,大廠和長三角,是相互需要的。大廠需要長三角這片富庶之地作為舞臺,長三角同樣需要國內頂尖的大廠助力,實現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型,由“長三角制造”向“長三角創造”蛻變。而這,或許正是長三角真正邁向世界級城市群,所面臨的一道不得不邁過的坎。
好在,過去更多停留在紙面上的設想,如今已經可以看到清晰的未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