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開史學“鄭天挺講座”首講啟幕,歷史學家王汎森開講“史家的技藝”
3月18日下午3點,南開大學津南校區(qū)綜合業(yè)務西樓報告廳座無虛席,首屆“南開史學鄭天挺講座”在此拉開帷幕。歷史學家王汎森應邀擔任首講嘉賓,圍繞主題“史家的技藝”,以三場專題演講解析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巨擘的思想遺產與學術方法。當天進行的第一場講座聚焦“梁啟超的史學措詞”,后續(xù)兩場將探討“陳寅恪的歷史解釋”與“傅斯年眉批與題識中的世界”。

王汎森教授
王汎森教授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他于2004年當選臺灣地區(qū)“中研院”院士,2005年獲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現(xiàn)任“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其專業(yè)領域是明清到近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和史學史,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所謂中國的“新傳統(tǒng)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權力的毛細管作用》《執(zhí)拗的低音》《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等。
演講正式開始前舉行了簡短的開幕式。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簡要回顧了南開歷史學科自1923年至今走過的歷程,并介紹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設立“鄭天挺講座”和“雷海宗講座”的歷史淵源。他表示:“歷史學是南開的一面旗幟。百年來,梁啟超、蔣廷黻等一批史學大家在此弘文勵教、哺育后學,推進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史學巨擘鄭天挺、雷海宗先生聯(lián)袂赴津,分任南開歷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為南開史學形成‘中外交融,古今貫通’的學科特色和‘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史學傳統(tǒng)做出了奠基性貢獻?!睋?jù)介紹,“鄭天挺講座”和“雷海宗講座”每年各舉行一次,將分別邀請中國史領域、世界史領域的一位頂尖學者舉行講演。
合作單位代表、三聯(lián)書店總編輯常紹民在致辭中表示,與南開歷史學院將共同舉辦主題講演等學術和普及活動,合作實施出版方案,為學界和讀者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文化產品。他回顧了三聯(lián)書店和王汎森先生作品的出版淵源,并表示:“梁啟超、陳寅恪、傅斯年三位先生見證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中國史學從傳統(tǒng)史學走向現(xiàn)代歷史學科的歷程,梁啟超在1902年提出了新史學的概念,我們也將從這里出發(fā),進一步推進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科的建設?!?/p>
王汎森先生在簡短的致辭中回顧了“中研院”以及他個人與南開的因緣,隨后由南開校長陳雨露為他頒發(fā)“鄭天挺講座”首講嘉賓證書。
首場講座以“梁啟超的史學措詞”為題,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常建華主持。王汎森教授以他近年關注的史學“措詞”(logology)為核心,探討梁啟超的史學思想。他表示這一思考受到文學理論家肯尼思·伯克(Kenneth Burke,1897–1993)的啟發(fā),指出我們無法直接接觸史實,而是通過語匯、措詞去把握史實;詞匯不只是反映實在,還選擇實在(selection of reality);語言帶有明顯的價值取向,不同的隱喻將我們導向不同的方向,且制約著我們的思考方式。他比較分析了梁啟超早年以及1920年代以后常用的史學措詞,指出后期的史學措詞對早期的史學觀點有所反省和批判,帶來了若干重要的改變。他表示,雖然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1901)、《新史學》(1902)之后并沒有再寫宣言性質的內容,但他的史學有大變化。尤其是從1920、1921年左右開始,佛學語匯開始滲入史學,“新康德學派”的思想亦對梁啟超造成重要影響?!靶驴档聦W派”與“佛學”融合而成一種新史學觀,改變其史學研究方法論,反映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著作中。因此,探討史學思想,除了應看史家的理論宣示,還應看他們如何在歷史寫作中有意無意展現(xiàn)出的史學思維。
講座歷時兩個小時圓滿落幕,第二講和第三講將分別于20日、25日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qū)舉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