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屆年輕人靠“花錢療傷”續命
以情緒療愈為支撐的療愈經濟受生理、心理、社會行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消費者的療愈消費更多是受情緒價值的主導。療愈消費是身心靈恢復的過程。療愈消費的各種賽道此消彼長。對于想在療愈經濟中賺錢的創業者來說,需要注意消費者的情緒和療愈風向的變化。
消費者對于緩解壓力、減輕焦慮、獲取情感支持的需求,推動了健康、養生、休閑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傳統療愈經濟中,細分的賽道如健身、美容、酒吧、寵物等,已自成規模,接近全鏈路產業體系。創業者想現在進入這些賽道,不僅要有后發者的優勢,還要有新的消費者痛點,這對個人的要求很高,難度大。因此,不妨將眼光放在新的、個性化的賽道上,如懷舊療愈、感官療愈、孤獨療愈、VR與人工智能、虛擬商品。
1、懷 舊 療 愈
這兩年,我對懷舊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以往被視為亞文化的漢服突然“闖入”普通人的衣櫥。“新中式”穿搭、“國潮風”美甲在社交媒體上蔚然成風。天貓新生活研究所2023年3月的數據顯示,天貓上“新中式風”的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0%,市場規模達10億級別。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總結“第四消費時代”的特征時,提到一個詞——創費——為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費。這一代人逐漸從崇尚時尚、奢侈品過渡到回歸內心,地方傳統特色、本土化逐漸受到重視。在我國,目前,大家對這一傾向的表現為對“新中式”、地方特色的追捧和對童年事物的懷念。
與過去不太接地氣的漢服相比,現在流行的“新中式”穿搭更貼近日常,現代服裝與古代服裝的混搭甚至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人們戲稱這是“血脈覺醒”,其實,這是人們通過自我審美達到自我實現。毫不意外,2024年春節期間,“新中式”穿搭成了我身邊很多人拜年的“行頭”,越來越多人開始對中國傳統美學表示欣賞。

漢服

新中式
除了服飾,觀夏同樣憑借“新中式”的設計和理念促使年輕人從文化認同到文化自信,進而帶來精神層面的共鳴。這個國產香氛品牌的“頂流”通過“新中式”香氛的形式與國外香氛奢侈品牌形成市場區隔,用中式風格俘獲年輕人的心,表達出自己的個性。
好利來(食品專營連鎖品牌)在品牌成立30周年推出9.9元老式奶油蛋糕,讓其重煥生機。在很多城市街頭出現的懷舊零食鋪中,也擺滿了各種童年味道的零食。老實說,零食好不好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憶無價。
熱播影視劇也是懷舊風的催化劑。2024年之際,“潑天的富貴”輪到上海。《繁花》這部電視劇在開播前并不被大家看好,然而播出后卻引發了巨大反響。被情緒裹挾的人們慷慨解囊,競相購買劇中同款商品。與此同時,從事旅游業的商家順勢推出價格從100元到1000元不等的“繁花CityWalk”旅游線路。
2、感 官 療 愈
彩通(Pantone Inc.)是一家因專門開發和研究色彩而聞名全球的機構,它每年公布的流行色決定了這一年在衣服、配飾、家庭裝飾上最時髦的顏色是什么。對比這幾年的彩通流行色,我們不難發現,從2019年的活珊瑚橘、2020年的經典藍、2021年的極致灰和亮麗黃到2022年的長春花藍、2023年的洋紅色、2024年的絨桃色,顏色從亮麗到灰暗,再重回溫暖,從中折射出人們內心渴望得到安慰、療愈。
春夏“多巴胺”,秋冬“美拉德”。品牌和樣式不再是流行服飾的決勝之道。年輕人更沉迷簡單、直接的療愈效果。因此,通過挖掘“五感”消費,也許能創造不一樣的流行。

多巴胺色系穿搭

美拉德色系穿搭
視覺:多以自然景觀和療愈色彩為主,例如,參觀博物館、藝術館,去大自然中放松身心。
聽覺:通過療效音樂、大自然的聲音來達到療愈效果,比如聽輕松的音樂、雨聲、海浪聲等。
嗅覺:氣味與情緒、記憶具有較強關聯性,香氛、香薰、香水的作用已經從嗅覺享受轉變為情緒療愈。
味覺:味覺不僅可以感知入口的食物,還直接影響人的食欲和情緒。刺激性食物能讓人轉移焦慮;零食能讓人放松心情;健康食物能讓人身體健康。
觸覺:按摩、美容是令人沉迷的觸覺療愈方式。通過觸摸和按摩等手法,能夠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促使身體釋放內源性的鎮定物質,從而達到解壓和緩解焦慮的作用。手工制作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觸覺療愈。近兩年,除了陶藝,手工玩具、手工簇絨、手工食物等逐漸成為年輕人的療愈新寵。
3、孤 獨 療 愈
單身經濟催生出孤獨療愈。三浦展在《孤獨社會》一書中提到,在日本即將到來的消費時代中,孤獨,會成為很多人長期面對的慢性問題。目前,中國還未達到這一階段,但眾多的單身人士的確感覺很孤獨,他們需要慰藉。
在孤獨社會中,將享受孤獨和排解孤獨作為營銷點都能給商家帶來商機。國金證券研究創新中心發布的《人設與陪伴經濟學:如何排解95后的孤獨和焦慮》顯示,“95后”~“05后”是富足的一代,也是孤獨而焦慮的一代。他們樂于接受社交角色扮演;他們需要陪伴,最好是App上的陪伴;他們頻繁使用已經被中年人遺忘的QQ,建立了封閉文化圈。這一代的年輕人沒有自己的家庭,同學、同事關系比較淡薄,更不存在街坊鄰里關系;總而言之,他們是“原子化的個體”。

毫無疑問,孤獨療愈將在未來大受歡迎。“95后”身為潛力消費者,需要的療愈分為兩種,一種是享受孤獨,一種是排解孤獨。享受孤獨包括一人食、迷你K歌、“它經濟”、社交游戲、虛擬娛樂;排解孤獨則帶來了陪伴經濟的興起,比如,陪跑、陪玩、陪聊。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針對青年群體進行調查,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受訪青年體驗過陪伴服務,其中,37.2%的受訪青年體驗過游戲陪玩,34.8%的受訪青年消費過陪跑、陪健身,30.6%的受訪青年體驗過陪聊服務。預計在2025年左右,陪伴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400億元~500億元左右。
4、V R 與 人 工 智 能
2013年,日本發明家高橋智隆發明出一個叫Robi的智能療愈系機器人,并在日本全球首發。它具有治愈的呆萌外表,具備語音識別能力,會跳舞、唱歌、打開電視。它還會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可以理解大約250句會話、說650句以上的句子,能夠與人們進行日常情境互動對話。高智能及互動性使得Robi與眾不同,人們認為它的出現預示著機器人陪伴人類共同生活的日子終于到來。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一些科技公司開始推出新型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提供批量化聊天服務。2023年5月,Inflection AI(人工智能公司)發布了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Pi,它被認為具有強大的共情能力,展現出其他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不具備的情感理解能力。Pi在發布后,迅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累計使用人數超百萬。在我國,2023年6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申請的“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咨詢/會話系統及其方法”專利獲得授權。這項專利可以讓使用者有更接近于和真人心理咨詢師對話的感覺,通過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對話,使用者可以獲得心理咨詢建議。

除了相對專業的心理咨詢,休閑類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也獲得了很好的反響。2016年,Luka公司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Replika,這是一款用戶可以自定義AI的虛擬形象的機器人,用戶可以賦予它情緒并塑造專屬的人物形象,這款機器人為人們帶來了新的陪伴。伴隨VR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各類數字療法、情緒反饋放松訓練系統、虛擬療愈環境研究等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5、虛 擬 商 品
“考試前求神拜佛,不如買個‘愛因斯坦的腦子’”。這款“愛因斯坦的腦子”不僅是淘寶的暢銷產品,還數次登上淘寶熱搜榜單。
據媒體報道,銷售“愛因斯坦的腦子”的是一位來自河北邢臺的“00后”小伙張建茜。除了銷售“愛因斯坦的腦子”,他還賣爆了另一款虛擬商品“七夕孤寡青蛙”服務。
服務內容是買家指定自己的某個朋友為服務對象,店主會加這些朋友的微信,然后通過模仿“七夕青蛙”的叫聲來履約,之所以叫“孤寡青蛙”,只因青蛙的叫聲似“孤寡”。張建茜的店里還有一款爆款商品——虛擬蚊子,他給蚊子設置了分類,有“農村咩咩蚊(專咬大包)”“愛心小花蚊(專咬小包)”“非洲進口蚊(一口吸五斤血)”等,價格在0.3~0.7元不等。買家購買后,給店主發送指定服務對象的QQ號或微信號。店主添加指定服務對象后,會持續向他們發送模擬蚊子振翅的“嗡嗡”聲,有時還配套相關的視頻或表情包。消費者出價越高,嗡的時間就越長。
買家們也在評論區“發瘋”,不少人表示“發貨當天就被咬了”“這蚊子太猛,有貧血的不建議購買”。
看到這里,你也許理解了年輕人的腦回路,他們的“即時滿足”的情緒需求非常強烈。在療愈經濟領域,這些年輕的創業者用自己的靈感創造出新的療愈模式。他們和自己的同齡人一樣,擁有同樣的煩惱和焦慮,于是他們把這些焦慮轉化為一種簡單但有效的賺錢方式——提供情緒價值。那些需要情緒紓解的消費者不過就是需要在某些脆弱的瞬間能大哭一場或者在情緒低落時能會心一笑。這些商品和服務看似無厘頭,卻需要創業者具有強烈的共情能力、觀察力和想象力。
“Z世代”的情緒往往不會在現實中向親人朋友傾吐,他們更愿意在社交媒體上向陌生人傾訴,甚至購買“情緒樹洞”服務。在淘寶上,這類“情緒樹洞”服務包括在線聊天、連麥、語音安慰、感情咨詢等。在一家售賣“情緒樹洞”服務的店鋪中,產品月銷量達1000+,評價最多的句子是“陪聊人的聲音很好聽,讓我感到被治愈”。2023年,一部現象級爆款電影《消失的她》在年輕人中掀起熱潮。淘寶上,多家店鋪售賣的“罵醒戀愛腦”服務跟隨電影的熱度應運而生。

不是心理咨詢做不起,而是虛擬商品更具性比。相較于昂貴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的專業心理療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花幾毛錢購買虛擬商品,他們享受的就是一瞬間的心理慰藉。對創業者來說,虛擬商品這條個性化的賽道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6、情 緒 維 生 素
腦科學中一種觀點認為,情緒會引發神經遞質(比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兒茶酚胺)的釋放和重新攝取,這些化學物質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水平會有所變化,進而調節神經元的活動。例如,高興和快樂時,多巴胺的釋放會增加,不僅讓人感覺愉悅和滿足,還能增強記憶和學習能力;焦慮和緊張時,會增加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應激激素的分泌,導致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和肌肉繃緊。此外,情緒還能影響大腦中的突觸可塑性,也就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和效率。情緒的變化可以調節突觸可塑性,從而影響信息傳遞和學習。
為了舒緩情緒,人們開始關注各類維生素的作用,例如,有利于促進睡眠、舒緩情緒的維生素C,減輕抑郁、焦慮的維生素B,以及從各類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維生素片。新冠疫情后,人們對情緒健康的消費需求增加,與情緒相關的功能性食品配料受到追捧。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7-2022年,全球膳食補充劑復合年均增長率為5.1%,主要增長集中在情緒健康領域(11.5%)。

伴隨情緒健康消費需求的增加,情緒健康功能食品市場的需求也在增加。凱愛瑞聯合羅蘭貝格發布的《未來營養趨勢白皮書》顯示,目前,全球營養健康消費品市場規模已達約12000億元,其中,亞洲市場規模超5000億元,中國市場約占亞洲市場的50%,并且增速最快。總之,創業者如果要站在療愈經濟的風口,記得與年輕人同頻,構建圈層、重視情緒價值和科技發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