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下湯遺址到朔門古港,浙江展去年考古重要發現
錢塘潮涌,亙古不息。浙江這片土地,以稻作火種點燃文明曙光,憑海港帆影書寫絲路傳奇。澎湃新聞獲悉,“浙里尋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將于3月22日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對公眾開放。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是從148項發掘項目中評選出的26處。這些遺址出土的四百余件文物在此集群亮相,以考古之筆勾勒萬年文化史的壯闊長卷。
展覽以四大篇章構建時空經緯,作為“浙江考古奧斯卡”的年度盛會,不僅是2024年度考古成果的集中檢閱,更是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創新實踐。這些深埋地下的“珍寶”將以展覽為媒,走進公眾視野,實現“讓文物活起來”的文化使命。

浙江下湯遺址近景(由西向東)(圖片據浙江考古)
文明新證:史前的考古新發現
長江下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本單元聚焦距今11000年至4000年間浙江史前文明的突破性發現。下湯遺址縱貫新石器時代始終,實證萬年文明史;皇朝墩遺址發現早期大規模水稻種植,是稻作文明起源探索的新材料;汶溪遺址補全河姆渡文化的歷史拼圖;浙西南的小熊山、顯圣灣遺址豐富了好川文化聚落研究……這些發現進一步完善了浙江史前文化譜系,并以稻作文明、聚落規劃、禮制萌芽為主線,實證長江下游不僅是稻作文明的搖籃,更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奠定基石。

仙居下湯遺址·陶簋形器

寧波鎮海汶溪遺址·骨耜

長興新安遺址·陶紡輪

云和顯圣灣遺址·陶鬶
越地風華:商周的考古新發現
浙江是越國故地,本單元以七處遺址揭示商周時期越地的文化面貌。孤林村遺址的馬橋文化遺存,為錢塘江以北的商周時期文化提供新材料;傅家峙遺址的戰國臺基兼具軍事與冶煉功能,可能與文獻中的“固陵城”相關;稽中遺址的越國水井及馬坑,印證勾踐建都史實……這些發現以城市建設、軍事防御、基層聚落及跨區域互動證據,串聯起越地先民的生活軌跡,為探索商周時期的浙江提供關鍵鏈環。

杭州臨平孤林村遺址·青銅鐃
杭州濱江傅家峙遺址·青銅矛
東南肇興:漢唐的考古新發現
漢唐浙江是東南文明勃興的核心樞紐。九里古墓群串聯戰國越墓至明清朱氏家族墓地,反映喪葬制度的歷程;恂南遺址的排樁護岸、芝麻窖藏與百草園遺址的越國建筑、六朝狗骨遺存,揭示江南濕地開發與濱海生業模式;吳興三灣東漢龍窯、嵊州缸山村六朝畫像磚,還原青瓷轉型與墓磚產銷鏈條……這些發現以墓葬變遷、陶瓷生產與生態適應為主線,勾勒漢唐浙江從越地文化向帝國城邑的文明進程。

紹興九里墓地·神獸紋銅鏡

湖州吳興三灣窯址群·陶塑

嵊州缸山村遺址·魚婦畫像磚
海陸交響:宋元明清的考古新發現
宋元明清浙江是海陸文明交匯的核心。吳越衣錦城以“山、水、城”合一的規劃設計構筑城市;嘉興東塔寺北宋塔基“井”字形套箱與陶缸地基,展現江南軟土營建的高超技術;溫州朔門古港揭露13座唐宋碼頭、北宋九艙沉船及減搖水艙結構,實證“五門貫江”的海洋貿易盛景……這些發現以城市、港口、建筑、海防四重維度,揭示浙江從城市規劃到建筑技術、從海港貿易到守護疆域的文明交響。

嘉興東塔寺遺址·石菩薩坐像

臨海鳳凰山窯址·青釉瓷爐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青釉瓷方

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浙大城市學院藝術與考古學院協辦,展期將持續至5月25日。
(本文圖文資料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