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提振“新質消費”:技術牽引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新賽道有多大想象空間
據新華社,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共計八方面,三十條,在第十九條中明確指出要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
《方案》提及,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加速推動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接口、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與應用推廣,開辟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
我國消費市場蘊含巨大的發展機遇,優質的供給,不僅能夠帶來良好的消費體驗,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也會催生源源不斷的消費需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3月17日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也談及為推動消費升級,《方案》將從三個方面發力,其中之一便是以技術牽引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打通技術落地堵點,促進新型消費加快發展,使前沿科技成果惠及更多消費者。
可以期待,以新技術為代表的“新質”、“新型”消費未來將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

3月11日拍攝的行駛在廣州南沙區的小馬智行自動駕駛無人商業化出租車車內屏幕顯示情況。新華社 圖
智能駕駛將成為拉動車市增長的強勁動能
“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對消費領域有著多方面的深遠影響,并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明顯的拉動作用。”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中國服務創新研究院院長鄭吉昌向澎湃新聞記者舉例說,自動駕駛技術正逐漸改變出行方式。一方面,消費者對具備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汽車需求增加,愿意為相關技術支付更高價格。另一方面,自動駕駛出租車、物流車等商業化應用,也為出行和物流領域創造了新的消費場景,提高了出行效率和物流配送的便捷性。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自動駕駛、智能穿戴等新技術新產品正在逐步成為推動消費增長的新引擎,“比如,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將帶動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則讓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等成為可能,而這些新產品往往具有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特點,消費者也愿意為更好的體驗、更高的品質支付更高的價格,從而帶動了高端消費市場的繁榮。”
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已為車市增長注入新動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L2級及以上智能輔助駕駛新車滲透率為55.7%。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預測,2025年這一數據將提升至65%。這表明,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需求不斷增加,隨著今年各大車企推動“全民智駕”,L2功能向10萬元級車型下探,預計智能駕駛將成為拉動車市增長的又一強勁動能。
張永偉認為,2025年將是汽車基礎智能化的元年,會進入全面覆蓋階段,明年、后年主要的車都得有一定的智能化技術或者產品上車。“智能化市場由過去‘有沒有’到現在進入了消費者追求既‘好玩又好用’的‘好不好’的階段,擁有智能化只是一個基本分,從市場需求來講也進入新階段。”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汽車產品,提升了產品價值,將觸發消費者購買。他舉例說,現在主流車企紛紛接入DeepSeek,增加了汽車產品的功能,本身就是一個吸引消費者關注、刺激消費者購買的因素,這無疑可以促進汽車的消費和更新。

2月21日,觀眾在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現場體驗智能眼鏡。新華社 資料圖
預計今年可穿戴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8%
近幾年,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智能穿戴設備不斷豐富,除基本的健康監測功能外,也實現了信息提醒、移動支付、運動追蹤等多元化功能,滿足消費者對于便捷生活和個性化體驗的需求。今年的以舊換新加力擴圍,惠民升級,家電從8+N增加到12+N類,增設了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購新補貼。
在鄭吉昌看來,目前,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正逐漸從傳統的物質消費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的消費轉變,“市場上各類智能手表、手環等產品銷量不斷增長,相關企業的營收也逐年上升,再往產業延伸,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也推動了芯片制造、傳感器技術的進步。”
談及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星紀魅族XR事業部負責人郭鵬認為,人工智能需要硬件載體,可穿戴設備,尤其是智能眼鏡是最佳的載體,它可以利用人的眼、耳、口進行多模態交互,最為自然和高效。智能眼鏡也是下一代個人計算入口和下一代AI終端,具備億級賽道的爆發式增長潛力,因此早在2021年就進入智能眼鏡賽道,目前已經推出兩代、多個系列AR智能眼鏡和可穿戴智能產品,處于引領地位,擁有兩年左右的先發優勢。
根據IDC最新預測數據,2025年中國可穿戴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8%,其中包括智能手表、手環、智能耳戴、音頻拍照眼鏡以及智能戒指等產品。可穿戴設備基于貼合人體皮膚這一天然優勢,為人機多模態交互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伴隨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AI技術在可穿戴設備上,在續航、人體生物監測數據的豐富性,數據算法的準確性,以及人與智能設備多模態互動方面都將帶來更廣泛的應用。

在北京“機器人大世界”的應用場景示范區展出的宇樹公司的機器狗和機器人(2月24日攝)。新華社 資料圖
陪伴機器人潛在市場需求近萬億
機器人目前大多應用于迎賓、導覽、講解等場景。
近日,優必選與合作伙伴簽訂了合作協議,將智能機器人融入家居產業及家庭場景,推進人形機器人在零售門店等商業銷售場景的應用。還計劃聯合開發裝修機器人,助力裝修行業降本增效,提升用戶裝修體驗。優必選科技創始人、CEO周劍表示:“家庭場景是人形機器人最具潛力的應用市場,人形機器人應用與家居行業有著無限的結合機會。”
機器人企業魔法原子已陸續將通用人形機器人小麥、仿生四足機器人等產品落地應用。在商用服務場景中,人形機器人小麥入駐了部分線下零售門店,幫助門店在售前引導、售中導購講解以及售后專業服務等環節提升運營效率,提高客戶滿意度及復購率。魔法原子總裁吳長征表示:“落地應用場景挖掘是機器人行業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魔法原子將旗下多種形態的機器人在場景中落地實測,期望探索出可以復用的機器人落地應用發展路徑。”
銀河通用此前與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藥房場景解決方案,由其Galbot機器人完成不間斷補貨、取貨任務,可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銀河通用表示,該解決方案未來有望與連鎖藥房合作,優化經營成本、提升服務效率,有效實現數字化轉型。
此外,據國泰君安研報,中國陪伴機器人潛在市場需求近萬億,其中,在老年人群中的潛在需求約4200億元,在青年人群中的潛在需求約5000億元。在醫療場景下,尤其是自閉癥兒童的情緒監控領域也有較大的應用前景。
宇樹科技聯合創始人陳立此前向記者表示,最終所有的機器人應該按斤來售賣,就像豬肉一樣,“撇開研發成本,其實就是一堆材料,就是鐵、鋼、銅或者一些塑料件,源頭是各種礦,就是按斤賣的”。
樂聚機器人董事長冷曉琨近日也在采訪中指出,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的關鍵在于技術、場景、成本。技術上,需推動人形機器人與智能體深度融合,實現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場景上,樂聚參與的人形機器人相關成果已初步應用于工業領域;成本上,需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動人形機器人普惠化。未來,要打造“像博士一樣聰明,像家電一樣便宜”的人形機器人。
根據賽迪顧問《“十五五”重點產業落地工具冊——機器人》,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終穩居全球機器人生產和消費國龍頭地位,產業鏈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全球領先。“十五五”時期,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發展基礎、應用領域、生態支撐、載體建設等方面將快速發展,產業規模預計將增長至4000億元左右。

3月17日,人們在2025年“中華美食薈”現場選購美食。新華社 圖
還存在哪些痛點?如何改進?
談及制約新型消費的突出問題,鄭吉昌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主要是技術、場景與制度的‘三重錯配’。一是技術超前性與場景適用性的錯配,許多技術企業追求實驗室指標最優,卻忽視真實消費場景的復雜性;二是企業單點突破與產業鏈協同不足的錯配,比如自動駕駛技術需要車、路、云、保險等多環節協同,但當前企業多聚焦單點技術(如激光雷達精度),缺乏跨行業協作機制;三是政策普惠導向與區域創新差異的錯配。”
王鵬也向澎湃新聞記者指出一些制約新型消費發展的問題,“一是部分新技術新產品過于超前,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導致產品難以推廣和應用;二是消費觀念滯后,部分消費者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接受度較低,消費觀念滯后于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
談及如何破局,王鵬表示,《方案》中已經提及了解決辦法,不僅明確提出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推廣,也提出優化消費環境、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措施,這些都是新型消費的有力保障。
李春臨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消費歸根到底還是消費者和企業的“雙向奔赴”。企業蓬勃發展的創新動能,催生出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品,受到消費者喜愛和市場充分認可,消費升級進一步引領產業升級,就能形成消費市場的良性循環。將聚焦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下大力氣推動改革,充分釋放消費潛能、激發市場活力。對于消費者,將下大力氣保護好其合法權益,規范不合理經營行為,倡導實價優質,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省心、舒心、安心。對于經營者,將下大力氣清理不合理限制措施,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有利于供給創新的良好市場環境,挖掘和鞏固好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優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