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當杜甫王羲之紛紛被AI復活

@松雪渡 圖
“早上被王羲之罵,中午被趙孟頫罵,下午被宋徽宗罵,晚上沒睡著還要被李時珍罵……”這幾天,在AI的幫助下,不少歷史名人仿佛連上了5G,紛紛化身“暴躁哥”“暴躁姐”,刷爆各大短視頻平臺。尤其是那句“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讓人忍俊不禁。
整體來看,這場網絡接力創作氛圍是歡樂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很強,其中有些還不乏對歷史議題的有益探討。
比如,一條以杜甫為主角的視頻,其臺詞是:“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里逃難三年,手機被搶、WiFi全斷,換你你不emo啊?回答我,你難不難受?好不容易撿點茅草,回去補補房頂,結果被人當著面薅走了。說我賣慘,真是給我氣笑了。我落魄的時候,用槐樹葉子做涼面吃,你能嗎?回答我!”
一瞬間,彷佛教科書上的人物插圖活了,不僅有聲音有表情,還會對你“貼臉開大”。視頻以生動、幽默且簡單、直接的方式,回應了網友“杜甫為何天天寫慘詩”的疑問。在交代杜甫人生經歷和歷史背景的同時,還給人一種詩圣作為當事人直接發視頻與網友對話的既視感,有趣且有識。
再比如,面對“王羲之為什么不寫大字”的問題,王羲之現身回答:“我不寫大字是因為身體素質不行嗎?沒力氣嗎?握不住筆嗎?我條件允許嗎?你問蔡倫,我有八尺丈二的紙嗎?我有五斤裝的北太墨汁嗎?我的茅草屋能支棱起來六尺丈二的作品嗎?”

@書法遞運所 圖
如今,借助AI技術,我們和古人不再只是“平面交流”,有了更強的互動感和現場感,很多以前枯燥的知識點也被大面積傳播。而且,這些短視頻將歷史人物的生平與作品融入現代語境,降低了公眾接觸歷史的門檻,使得歷史知識和文化觀點的輸出更親切,能夠吸引年輕群體的注意力,進而寓教于樂。
正如一位網友留言,“平時我對歷史了解沒有這么詳細,現在聽到他們‘本人’講,有一種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覺。”讓以前因為傳統的學習方式對歷史無感的人重新燃起興趣,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當然,AI創作也要注意邊界,不能陷入純粹的惡搞,讓“創作”僅僅流于形式,也要避免出現飆臟話等擦邊行為。讓AI技術在為我所用的同時,也向善而用。
比如,課堂上是不是可以有這樣的互動?教師可不可以借助AI創新教學方式?近年來,從教育部到高校、中小學,都在提倡和探索沉浸式課堂、情景化教學,AI工具或許提供了一個可開發的窗口。再如,地方文旅部門或景區也可結合本地名人IP進行創作,增強和游客的互動感。
還要看到,一些符合歷史人物人生履歷、思想言論、性格特點的AI創作,可以給受眾帶來有益的啟發;同樣的道理,如果胡編亂造、肆意拼接,也可能給那些不太了解真實歷史的受眾造成誤導,甚至被惡意利用傳播錯誤歷史觀。現階段對歷史名人的AI復活,還顯得有些粗糙,語言劇本也多有相似之處。
不過相信很快,AI技術會更加規范、更加細膩,隨著更多用戶尤其是專業人員加入,創作過程中“人的成分”也會有更大的價值體現,我們將會以更奇妙的方式與古人神交。
從AI復活親人,到復活明星藝人,再到復活不曾謀面的古人,單是在“復活”這一賽道,AI技術的創新應用就令人眼花繚亂。可以想象的是,AI還將給我們帶來更多震撼,還將更深入、廣泛地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此,我們更要保持多一點敬畏和審慎,讓AI帶來更多有益、有趣的創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