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拿什么回應“一天沒個騷擾電話都不正常”
通信套餐“免費升級”“限時優惠”,這些所謂的優惠廣告,卻暗藏套路。近日,“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通信行業電話營銷花樣百出,誘導升級、隱性扣費等現象依然存在。
通信運營商的營銷電話,相信廣大消費者基本都遇到過,就像很多網友表示,“一天沒有一個騷擾電話都不正常”“陌生又主動,非坑即騙”“升級一個電話,降級跑斷腿”……看似誠意滿滿的營銷話術背后,往往隱藏著精心設計的陷阱:名為“降低資費”,實則開通服務;聲稱“免費”,實則扣費,讓人防不勝防。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通信運營商向用戶推銷話費、流量、寬帶業務時,暫且不論電話營銷是否構成騷擾,至少應當履行最基本的服務義務——清晰、完全告知套餐內容。
然而現實中,有些營銷人員一方面用“限時”“免費試用”等話術,營造出機不可失的緊迫感,誘導消費者倉促決策;另一方面,故意隱瞞套餐變更后的真實扣費情況,導致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開通了新的增值服務,或者更貴的套餐,淪為冤大頭。
這種故意制造信息不對稱的誘導宣傳話術,顯然超過了正當的商業營銷范疇,它是對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侵犯,也擾亂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營銷人員費盡心機構筑話術陷阱,無非是圖個“利”。從報道來看,一些運營商的授權代理商,會將推銷業績和營銷人員的工資掛鉤,在KPI考核壓力之下,“電話騷擾”加上“虛假宣傳”等手法,也就成了營銷人員的慣用套路。
3月16日,三大運營商都進行了緊急回應,表示要全面自查,并加強對代理商的管理監督。及時回應輿情,態度值得肯定,但通信領域的營銷亂象是個老問題,消費者苦其久矣,運營商不能僅僅是在“3·15”期間表個態,更應該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來治理整頓。
首先,即便營銷電話是授權代理商撥出,這些代理商也是打著官方旗號在推銷。它們的營銷手法是否合規,運營商理應嚴格把關,要有全流程的監督機制,決不能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對代理商的違規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如報道提到的,營銷人員的話術陷阱背后,是業績壓力的層層傳導。那么值得追問的是,作為源頭的通信運營商,是否向下游的代理商設置了一些不利于消費者的考核指標?在爭奪市場份額的過程中,是否存在為追求營銷收入而犧牲用戶滿意度的考核導向?
作為通信服務的提供者,運營商不能把鍋都甩給授權代理商,要深入自糾自查,就得從源頭著手,重新審視現有的考核體系,將服務質量與用戶滿意度納入核心評價指標,摒棄單純追求營收和利潤的商業利益導向。
另外,電話營銷亂象取證難,維權成本高,消費者面對的,又是通信運營商這樣能量龐大的博弈對象,鑒于此,市場監管部門要雙管齊下。
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投訴處理機制,讓消費者有更低成本、便利化的維權渠道;另一方面,必須嚴格執法,對套路用戶的營銷手段該重罰就重罰,提高違法違規的成本,倒逼運營商合法合規經營,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從長遠來看,精心構筑營銷陷阱套路消費者,只會自砸招牌、自毀口碑。運營商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靠服務水平來開拓市場、贏得消費者信任,才是持續發展的王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