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議事廳·周報|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規模2025破萬億
近日,在湖州召開的長三角滬辦主任座談會上,官方透露,長三角G60走廊低空經濟協同創新聯盟即將成立。這一聯盟匯聚了中國低空飛行器制造領域的前30強企業中的12家,將進一步強化該地區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布局與協同。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經濟正以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為核心,驅動區域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據中國民航局最新產業預測,中國低空經濟產業規模將在2025年突破1.5萬億元,并有望在2035年達到3.5萬億元,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
產業根基:長三角地區低空經濟優勢
長三角地區為何能在低空經濟領域脫穎而出?答案在于其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技術積累。根據《城市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報告(2024)》,在全國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排名前30的城市中,長三角占據11席,凸顯了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產業布局看,上海已形成覆蓋研發、制造、檢測到商業應用的低空經濟全產業鏈體系,尤其在eVTOL領域,集聚了全國50%的頭部企業,如峰飛航空和御風未來,其中約10%專注于核心技術研發。江蘇則憑借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優勢,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撐,為低空經濟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后盾。以南京為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不僅成立了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研究院,還與浦口區共建了低空經濟產業園,一批項目已簽約落地。
創新能力是長三角的另一大亮點。G60科創走廊覆蓋的9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全國13.3%,國家級孵化器數量占全國13%。這一區域依托杭州、合肥、蘇州等首批eVTOL試點城市的先發優勢,正加速拓展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
然而,區域間產業鏈協同仍有待加強。此次G60低空經濟協同創新聯盟的成立,旨在優化資源配置,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推動長三角低空經濟向一體化邁進。
實踐落地:低空經濟賦能區域新發展
低空經濟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產業數據上,更在于其對區域發展的實際賦能。2025年初,上海市和江蘇省的多條低空航線相繼開通,展示了這一新興產業的潛力。
以交通為例,2月20日,海門至上海浦東的雙向低空載客航線正式開通,首飛成功。這條航線將原本2小時的車程縮短至43分鐘,為居民和商務人士提供了高效出行選擇。在物流領域,3月10日,南京江寧開發區首條低空物流航線成功試飛,采用6G無蜂窩通信技術實現高精度定位,運輸時間成本降低近50%,標志著低空物流的正式落地。
這些航線的開通得益于政策支持。2024年,江蘇省發布《加快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上海推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明確聯合長三角城市打造全國首批低空省際通航城市。據統計,僅過去3個月,長三角地區新增和試飛的低空載客航線已超10條,覆蓋蘇州、南通、合肥等地,應用場景日益豐富。
協同創新:破解發展瓶頸
低空經濟的“長三角模式”以區域協同為核心,整合技術、產業和政策優勢,推動全產業鏈發展。但要實現更大突破,仍需解決多個瓶頸。
首先,低空空域開放程度有限,審批流程復雜,限制了航線擴展。G60聯盟可協調建立統一的市場規則和信息共享平臺,打破區域壁壘。同時,長三角需科學劃分空域類別,結合國際標準制定準入條件,并通過實時監測優化資源分配。
其次,區域內產業集群規模不均。安徽蕪湖航空產業園產值已達400億元,江蘇蘇州擁有7個低空經濟先導產業園,而浙江的臺州空天產業平臺產值僅為百億級,整體規模較小。未來,G60聯盟應優化產業分工,發揮各省市資源稟賦優勢,形成互補格局。
最后,人才短缺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隱憂。據業內統計,無人機飛手缺口已達100萬。為此,區域內高校可深化校企合作,構建航空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會濤所言:“低空經濟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新型消費模式,需要政府、企業與資本長期耐心投入。”今后,長三角能否在空域管理、產業協同和人才培養上久久為功,實現更大突破,將決定其能否真正成為全球低空經濟的引領者。
長三角
長三角首單“總對總”光伏產品運輸戰略合作協議落地
3月14日,長三角首列光伏產品班列從鹽城北站駛向新疆博樂東站,標志著長三角地區首單“總對總”光伏產品運輸戰略合作正式落地。該班列由天合光能公司與上鐵集團合作開行,年內鐵路運輸總貨重預計超40萬噸,占比達45%。鐵路部門提供“五優先”保障,提高運輸效率約30%。該模式有助于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并推動光伏產業綠色供應鏈發展。(來源:揚子晚報)
上海
浦東模力社區攜手智譜發布大模型MaaS平臺
3月14日,上海浦東新區模力社區與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正式簽約,聯合發布“模力社區-智譜大模型MaaS平臺”。該平臺依托智譜自主研發的GLM大模型技術,為入駐企業提供包含AutoGLM智能體、多模態模型等全棧能力的“模型池”,未來將通過技術聯創、投資孵化等機制,構建開放生態圈,推動浦東建設全球垂類模型應用高地。(來源:浦東發布)
中宏保險總部入駐靜安,區域金融能級再提升
3月12日,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正式入駐靜安區利園,這是又一家千億級規模的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總部在靜安展業,不僅豐富了全區金融業態,還提升了區域經濟發展能級。近年來,靜安近年來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推出多項政策保障服務,逐漸成為金融機構進駐上海的首選地。(來源:上海靜安)
江蘇
新衛星發射項目落地江蘇常州
近日,江蘇應龍衛星科技有限公司的星座(一期)項目正式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核準批復,標志著江蘇省首個民用遙感衛星項目成功落地。該項目總投資額為1.76億元,作為江蘇省首個商業航天領域的重要突破,填補了該省在民用遙感衛星領域的空白。(來源:常州發布)
中國國際新型光伏創新發展大會在南京成功舉辦
3月13日,2025第十二屆中國(江蘇)國際新型光伏創新發展大會在南京成功舉辦,以“以創應變,破局共贏”為主題,聚焦光伏技術突破與市場趨勢。大會透露,江蘇2024年光伏產品出口額達117.9億美元,新增裝機2240萬千瓦,累計裝機占可再生能源68%。棲霞區綠色低碳產業加速集聚,簽約多個新能源項目。(來源:南報網)
浙江
浙江首批縣域產業學院啟動建設,助推縣域產業升級
日前,浙江省教育廳印發通知,確定首批立項建設27個縣域產業學院。此舉旨在通過職業教育資源下沉,賦能縣域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各產業學院將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及中職學校資源,重點推進人才培養體系優化、科技研發、技能培訓等五大建設任務,并創新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機制,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來源:浙江發布)
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力推重大項目落地見效
近日,杭州灣上虞經開區通過強化要素保障,助推多個重大項目快速落地。其中,東湖化學依托微通道反應技術,實現產能提升4倍,年產值預計達20億元,展現了化工產業跨域集聚提升的成效。經開區堅持“土地指標跟著項目走”原則,盤活低效工業用地,全年消化2741.1畝土地,為優質項目提供發展空間。此外,氫能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集聚,累計簽約7個產業項目,總投資163.6億元,構建“3+3+1”現代化產業體系。(來源:上虞發布)
安徽
大科學裝置“夸父”取得重要科學進展
近日,安徽大科學裝置“夸父”取得重要進展,其八分之一真空室及總體安裝系統通過專家組測試與驗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CRAFT是“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此次建成的系統主體平臺是CRAFT的核心部件,攻克了高載荷、強磁場、強輻照等極端工況設計與標準體系,掌握了大型雙曲面殼體精密成型、復雜焊接、在線加工等多項關鍵技術,并形成40余項發明專利。該技術將為聚變堆的設計、建設、運行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來源:安徽日報)
國內最大“火電+熔鹽”儲能項目主體完工
3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宿州電廠“火電+熔鹽”儲能項目主體建設完工,標志著該項目正式進入設備調試階段。該項目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火電+熔鹽”儲能項目,經測算,該項目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1.28億度,減少3.2萬噸標煤使用量,減少碳排放約8.5萬噸,增加供熱能力220萬噸/年,滿足當地40多家工商業企業用熱需求,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來源:安徽日報)
(本文作者全晨琦系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戚姚維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